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無所依歸的《晏子春秋》
-
無所依歸的《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由於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來都不太為人重視。但《晏子春秋》所體現的“重民”、“民本”思想以及一係列經世致用的主張,在當時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和作用,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晏嬰(前578?—前500),春秋後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晏嬰。夷維(今山東高密)人。
晏子生活於春秋末期,正處在孔子所謂的“禮崩樂壞”的大變革大動盪曆史時期。父親晏弱死後,晏子繼承卿位,他先後輔佐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但直到景公時才獲得重用,並升任相國,使齊國進入一段較長時間的穩定發展時期。
晏子是以善諫而著稱的。有一次,齊景公一匹心愛的馬病死了,景公大怒,要治馬伕之罪。晏子對齊景公說:“這人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而死,讓我為您教訓他一番。”景公同意後,晏子就說:“你有三大罪狀:國君命你養馬,你卻讓馬病死了,這是死罪一;你養死的是國君最心愛的馬,這是死罪二;你讓國君因一匹馬的緣故而殺人,百姓聽說後必然要怨恨國君,諸侯聽說後必然會輕視我們國家。這是死罪三。”齊景公聽了長歎一聲說:“請您放了他吧,不要因此而損傷了我仁愛的德行。”
晏子還以在外交活動中機智善辯而著稱,廣為流傳的“晏子使楚”的故事就是其真實寫照。
晏子的事蹟和思想較為集中地儲存在《晏子春秋》一書中。關於《晏子春秋》的成書年代、作者及所屬學派問題,說法紛紜。
主張禮治
在晏子生活的時代,齊國屢次發生子弑父、臣弑君、兄弟相殘等有礙社會穩定的不良現象;同時,齊國權臣也各自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對齊國公室構成威脅。麵對這些危機,晏子認為解決的辦法是恢複傳統的禮製。
崇尚節儉
晏子提倡節儉是從其禮治思想出發的一種必然要求,那就是反對卿大夫僭越禮製奢靡無度,主張“家施不及國”,“大夫不收公利”,以維護齊國公室的根本利益。
否定鬼神迷信
有一年齊國出現彗星,齊景公派人祈禳消災。晏子則認為,這樣做是冇有好處的,隻能是自欺欺人。他說:天上出現彗星,是為了掃除人間的汙穢,君主如果德行冇有汙點,為什麼要祈禳呢?如果德行有汙點,祈禳又能減輕什麼呢?在這裡,晏子也是冇有直接否定天道,但是他強調祈禳之事對於凶吉起不到改變的作用,其實質也是對天命鬼神觀唸的否定。
“和而不同”的辯證法思想
晏子所肯定的“和”是一種樸素的對立統一,也就是集合了許多不同的對立麵從而構成了一個新的統一體,如同廚師要用水、火、醋、醬、鹽、梅等不同性味的佐料才能烹調出味道鮮美的羹湯。而晏子所謂的“同”,則是一種簡單的同一或等同,具有排斥異端的特點,冇有矛盾,冇有差彆,是一種是即是、否即否的絕對等同。晏子主張“和而不同”,也就是肯定具有對立統一性的“和”的意義,而否定冇有差彆矛盾、缺少豐富性的“同”,表明他已經在較為樸素的層麵上把握了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原則,代表了春秋後期辯證法思想發展的新高度。
延伸閱讀
晏子節儉,齊景公減刑
晏子生活非常節儉,他的住宅靠近集市。齊景公要給他換一處住所,被晏子拒絕。景公就笑著問:“你住的房屋靠近集市,你知道什麼東西貴,什麼東西便宜?”晏子回答說:“假肢貴而鞋子便宜。”原來景公濫施刑罰,常把犯人的腳砍下來,所以要裝上假肢。齊景公聽了,明白了晏子的意思,從此減省了刑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