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戰國儒家八派
-
戰國儒家八派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製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孔子一生長期從事教育活動,學生眾多,有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之譽。而孔子的思想學說體係所涉及的範圍又相當廣泛,孔門弟子對孔子言論和思想的理解不儘相同,難免會產生歧見。所以,孔子逝世以後,孔門弟子就開始逐步分化。到了戰國的中後期,儒學在成為“顯學”的同時,在儒家內部也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彆。
子張之儒
子張(前503—?),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末期陳國陽城(今河南淮陽)人。子張是孔子門下最著名學生之一。子張曾從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間困”;他秉性雖孤僻偏激,但為人寬容大度,勤學好問,經常同孔子討論問題。孔子死後,便成為儒家八派之一。子張之儒在道德倫理方麵,明確反對“執德不弘,通道不篤”,“言不忠信,行不篤敬”;提倡“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的理想人格。
子思之儒
子思(前483—前402),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因而,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正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
顏氏之儒
孔子弟子中姓顏的共有八人,他們是:顏無繇、顏回、顏幸、顏高、顏祖、顏之仆、顏噲、顏何。“顏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學所傳,今天已難確斷,學術界一般認為是以顏回為代表的。
顏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稱顏淵,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為人謙遜好學,以德行著稱。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其學派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安貧樂道,重在下功夫實踐孔子的仁德思想。
孟氏之儒
“孟氏之儒”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因孟子受業於子思,所以,也通常將子思和孟子統稱為思孟派。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等。
漆雕氏之儒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們是: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學術界一般認為“漆雕氏之儒”是以漆雕開為代表的。
漆雕開(前540—?),原名漆雕啟,後來漢代人避漢景帝名諱改為“開”。春秋末期魯國(一說蔡國)人。漆雕開是孔子弟子。“漆雕氏之儒”不願做官,好勇任俠,屬於孔門弟子中任俠的一派。這一派主張人性有善有惡。
仲良氏之儒
戰國儒家八派中這一派最不可考。有人猜測“仲良氏之儒”是陳良一派。陳良的弟子有陳相、陳辛等,後來欣賞農家許行的學說,曾遭到孟子的嚴厲批評。還有人推測“仲良氏之儒”是仲梁子一派,這一派可能兼有曾參、子夏二家之學。
孫氏之儒
學術界一般認為“孫氏之儒”就是以荀子為代表的一派,因為荀卿又稱孫卿。荀子是戰國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的治學傳統,是儒家經學的主要傳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發展了孔子的“禮學”,倡言禮法兼治;哲學上主張“天人相分”,“製天命而用之”;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孫氏之儒”中除那些傳承荀子經學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韓非和李斯,但他們兩人已經突破了其老師荀子的儒家學派的界限,而成為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樂正氏之儒
這一派的代表人物也不可考。有人推測是孟子弟子樂正克;有人推測是曾子弟子樂正子春。
總之,戰國時期的儒家八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儒家內部分化出現的派彆,它們之間的觀點很不相同,但都自認為是代表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從以後的曆史發展來看,主要是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影響較大。
延伸閱讀
子思推薦苟變
子思推薦苟變給衛侯說:“他的才能可以率領五百輛兵車。”衛侯說:“我知道他可以當將領,但苟變在做小吏時,曾向百姓征賦,還私下吃了他們的兩隻雞蛋,所以不能用!”子思說:“聰明仁智的國君選拔人才,拿官職授人,好像工匠用木材,利用它好的地方,丟舍它的不足之處,所以像梓、杞兩種圍抱的優質大材,雖有幾尺腐爛,能乾的巧匠也不會拋棄。現在你生活在戰國時代,迫切需要選拔輔佐的武將,怎能因為私吃兩隻雞蛋而拋棄捍衛國家的良將,這話可萬萬不能讓周圍的國家知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