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一部奇書,它蘊涵著精妙的軍事指揮藝術以及豐富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文化經典。無論是在硝煙瀰漫的血腥戰場,還是在研究學術的大雅之堂,《孫子兵法》都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在現代人的思想長廊中展現它亙古的文化魅力。

孫武,生卒年不詳,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博興北,一說惠民)人,中國古代軍事學家,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奠基人,春秋末期吳國將軍。著有《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末期,今本十三篇,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該書總結當時及以前的戰爭經驗,繼承發展前人的軍事理論,對戰爭、軍隊、治軍、將帥作用、戰略戰術原則、戰法等軍事理論和實踐,都有許多創見,是古代重要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書之祖”。《孫子兵法》中飽含樸素的唯物論及辯證法等哲學思想。

唯物主義的反天命、無神論

《孫子兵法》在論述事先瞭解情況的重要性和方法時說,不要相信鬼神,不問卜,不用固有經驗類比往事,不依靠星辰運行去推測吉凶禍福,而是要從瞭解敵人情況者的口中去取得資訊。《孫子兵法》中也講到“天”,但他對於“天”作了明確的唯物主義的解釋:“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這同宗教神學把“天”看作是人格神的看法是本質不同的。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武努力探索戰爭規律,在《孫子兵法》中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著名論斷。這一條論斷從哲學的意義上講,是實事求是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孫武認為,敵情是“三軍之所恃而動”的依據,戰前必須認真地瞭解和掌握。在知己方麵,孫武提出了“識眾寡之用”、“以虞待不虞”、“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的製勝之道。

陰陽學說的靈活運用

孫武說自然之天中,陰陽包括晝夜、晴雨等。在行軍作戰時,要注意陰陽的利用。孫武認為,駐紮軍隊應該選擇向陽乾燥的地方,避免背陰潮濕的地方。因為營地在背靠陰濕之地,士兵容易生病。在丘陵和堤防這種地形上,要搶先占領向陽的一麵,並把它作為軍隊的主力或主要翼側的依托。孫武把陰陽學說推廣到軍事領域,是樸素辯證法的正確應用。

普遍聯絡地分析戰爭

孫武分析戰爭,不是單純地就戰爭分析戰爭,就軍事分析軍事,而是運用世界萬物普遍聯絡的觀點對戰爭現象、軍事問題加以考察與解讀。戰爭、軍事與政治是聯絡在一起的。孫武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形篇》)這裡所謂的“道”,就是“令民與上同意”(《計篇》);所說的“法”,就是加強法製,嚴明賞罰。這就表明政治基礎、民心向背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此外,戰爭、軍事與經濟、外交等的密不可分在《孫子兵法》中都有論述。

延伸閱讀

《孫子兵法》作者之謎

關於《孫子兵法》的作者問題,學術界一直議論紛紛,一種觀點認為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孫武所著,一種認為是孫臏整理而成,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間,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兩座漢代墓葬中同時發現了用竹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