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 邏輯思想史的奠基之作:《墨子》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邏輯思想史的奠基之作:《墨子》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邏輯思想史的奠基之作:《墨子》

《墨子》一書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墨子(約前468—前376,一說前479—前381),名翟,春秋末戰國初期魯國人(滕州)。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有《墨子》一書傳世。

墨子早年曾學習儒術,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獨樹一幟,創立墨家學派。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麵,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併戰爭。墨子的哲學建樹,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為突出,其貢獻是先秦其他諸子所無法比擬的。

獨樹一幟的認識論

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麵,即聞知、說知和親知。“聞知”又被他分為傳聞和親聞二種,但不管是傳聞或親聞,在墨子看來都不應當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並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他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即在聽聞、承受之後,加以思索、考察,以彆人的知識作為基礎,進而繼承和發揚。

墨子所說的“說知”,包含有推論、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論而得到的知識。他特彆強調“聞所不知若已知,則兩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識去推知未知的知識。由此可見,墨子的聞知和說知不是消極簡單地承受,而是蘊涵著積極的進取精神。

除聞知和說知外,墨子非常重視親知。親知,就是自身親曆所得到的知識。墨子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麵有機地聯絡在一起,在認識論領域中獨樹一幟。

“彆同異、明是非”的辯學

墨子是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他將邏輯學稱為“辯”學,把其視之為“彆同異,明是非”的思維法則。他認為,人們運用思維,認識現實,作出的判斷無非是“同”或“異”,“是”或“非”。為此,首先就必須建立判彆同異、是非的法則,以之作為衡量、判斷的標準,合者為“是”,不合者為“非”。此外,墨子還總結出了假言、直言、選言、演繹、歸納等多種推理方法,從而使墨子的辯學形成為一個有條不紊、係統分明的體係,在古代世界中彆樹一幟,與古代希臘的邏輯學、古代印度的因明學並立。

“兼愛非攻”是思想的核心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墨子這種“愛人如己”的思想學說必然會導致他的“非攻”思想,他反對一切弱肉強食的兼併戰爭。“非攻”思想既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也提出了處理國家間關係的一個基本準則。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哲學上看,“非攻”都可以稱為和平主義、人道主義的先驅,給後來的思想家以深刻的啟迪。

延伸閱讀

“子墨子”的含義

公元前376年,墨家創始人墨子卒。墨家弟子將開派鼻祖的遺體從簡安葬於狐駘山下的蒼鬆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極其簡單,最有價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對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自己的學說非常自信,曾經慨然而呼:“天下無人,子墨子之言猶在。”

墨家是中國最早的民間武裝團體,其最高的領袖被稱為“钜子”,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钜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則是墨家的第二任钜子。《墨子》一書是墨子的弟子所記,故稱呼墨子時在“墨子”前加上“子”。“子”,即為“钜子”,表敬稱,後一個“子”是“先生”的意思。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