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重“勢”的《慎子》
-
重“勢”的《慎子》
慎到的學說避免了老莊道學純粹因循自然而不要法治,和法家主張絕對的法治而不必因循自然的兩種極端,它對稍後的法傢俱有啟蒙的意義,也可以說是法家的開創者。
慎到(前395—前315),戰國時趙人,原來學習道家思想,是從道家中分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根據《史記》記載,他早年在邯鄲從事學術活動,後來到齊國稷下學宮講學,參加各派的學術辯論,名聲由此大震。但是隨著齊國和稷下學宮的衰落,他的思想也由此被曆史埋冇。
慎到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曾經給楚襄王獻了一個“連環三計”,解決了楚襄王的燃眉之急。
據說,楚襄王剛剛即位,齊王的使者便趕到楚國,說:“當初陛下作太子時留在齊國當人質,以獻楚國東地500裡作為提前返楚的條件。如今,陛下不會食言吧?”
楚襄王一時怔住了,然後請齊使先去休息,並急忙請來了當初勸他獻地脫身的太傅慎到。
慎到說:“彆慌,大王明天召見眾大臣,讓他們各獻妙計。”
第二天早朝,上柱國子良率先獻計:“大王金口玉言,一旦不講信義,將被天下諸侯譏笑。先給地,顯大王守信;再奪回,顯大王武力強大!”
子良退下,昭常上前勸諫:“大王,割東地500裡,楚國將失半壁江山。我願率兵死守!”
昭常退下,景鯉給襄王分析:“地要給,否則將失信於天下。楚國弱於齊國,臣願赴秦國憑三寸不爛之舌搬來救兵!”
景鯉退出後,慎到進來。襄王苦著臉告訴了一切,慎到說:“大王,他們各有見地,您全采用!”襄王瞪了他一眼,“彆開玩笑啦!”
慎到伸出右手三指:“大王發給子良50乘,東麵獻地500裡給齊;在子良起程的第二天,派遣昭常為大司馬,令他去鎮守東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再派景鯉率車50乘,去向秦國求助。這叫連環三計。我保證大王不用一兵一卒,就能讓500裡東地完好無損!”
後來果不其然,齊王不敢再提那500裡土地的事情。
慎到的著作《慎子》原本42篇,現僅存7篇和一些逸文。
聽命君主,依法辦事
慎到主張“民一於君,事斷於法”,即百姓、百官聽從於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時必須完全依法行事。而且,立法權也要集中於君主之手,各級的官吏隻能嚴格地遵守法律和執行法律,即“以死守法”。百姓則要接受法令的規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慎到認為這樣才能實行法治,並取得功效。在具體執法的過程中,君主要做到公平執法。他主張立法要為公,反對立法為私,認為法治比人治優越,甚至說不好的法律也比冇有法律好。
重“勢”和“無為而治”
慎到提倡重“勢”和“無為而治”。“勢”指的是權勢。重“勢”是為了重視法律,君主隻有掌握了權勢,才能保證法律的執行。慎到把君主和權勢分彆比喻為飛龍和雲霧,飛龍有了雲霧才能飛得高,如果雲霧散去,飛龍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權勢,即使像夏桀那樣的昏庸殘暴,命令也能執行,即“令則行,禁則止”。如果冇有權勢,即使像堯那樣賢德,百姓也不聽從命令。所以,慎到反對儒家主張的“德治”,認為那樣不可能使法律貫徹執行,會產生很多弊端。在無為而治方麵,他認為,如果國君什麼事都自己親自去做,不但會筋疲力儘,還會使大臣不積極做事,一旦有了過失,大臣會把責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會導致謀反篡位出現。
延伸閱讀
慎到和物權
《慎子·逸文》篇說了這樣一件事:一隻兔子在大街上跑,很多人去捕它,即使有貪得無厭的人混在裡麵,人們也不會去責怪他們,這是因為兔子還冇有確定歸誰所有。集市上兔子成堆,過往的人們卻看也不看一眼,這並不是說他們不想得到那些兔子,而是因為那些兔子有了歸屬後,即使品德低下的人也不敢去爭搶它。
慎子以此來說明,“定分”可以解決人“爭”與“不爭”的問題,就是說,對兔子要確立一個所有權,即歸誰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於2007年才公佈並實行,但戰國時代的慎到卻已經對物權有了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