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 重“術”的《申子》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重“術”的《申子》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重“術”的《申子》

申不害被認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法”並不是他的主要思想。他發明瞭“術”,強調“以術治國”,這對後來的韓非子的法家思想有很大的影響。

申不害(約前385—前337),亦稱申子,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鄭國京縣(今河南滎陽,屬鄭州)人。

韓國滅鄭國25年後,韓國已處弱勢。但韓昭侯頗具雄心,即位不久,就任用申不害為相,使申不害得有用武之地。

韓昭侯四年(前354),素與韓有矛盾的魏國出兵伐韓。麵對重兵壓境,韓昭侯及眾大臣束手無策。危急關頭,申不害審時度勢,建議韓昭侯執圭(古時臣下朝見天子時所執的一種玉器)去見魏惠王。申不害說:今魏國強大,魯國、宋國、衛國都去朝見,您執圭去朝見魏王,魏王一定會心滿意足,自大驕狂。這樣必引起其他諸侯不滿而同情韓國。韓昭侯采納了申不害的建議,去朝見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魏惠王果然十分高興,立即下令撤兵,並與韓國締約為友邦。申不害也由此令韓昭侯刮目相看。

申不害在韓國為相期間,進行了變法改革。他先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統治。然後大行“術”治,整頓官吏隊伍。斷句,比較完整的隻有《群書治要》卷三六所引《大體篇》。

“術”的思想

申不害所言的“術”是君主的專有物,是駕馭驅使臣下的方法。“術”的內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為人君者操契以責其名”,這是指國君公開用來選拔、監督、考覈臣下的方法。具體說,就是君主要依才能委任官吏,然後考察其是否稱職,是否忠誠,據此決定賞罰。二是君主要“藏於無事”,“示天下無為”,這是駕馭臣下的權術。具體說,就是國君要“去聽”、“去視”、“去智”,讓臣下猜測不到國君意圖,無從討好取巧。這樣君主就能像明鏡一樣,“靜觀”臣下的一切,真正做到“獨視”、“獨聽”和“獨斷”,進而采取出其不意的辦法,使臣下懾服。申不害還強調:“治不逾官,雖知弗言”,意即各級官吏既不許失職,也不許越權。凡不屬於職權範圍的事,即使知情也不能講。其目的還在於維護君主**。

要立法無私

申不害反對立法行私,“天道無私,是以恒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認為國君既要掌握駕馭群臣的“術”,又要做到正直無私,這樣臣下才能忠於職守。他曾對韓昭侯說:“法者,見功而行賞,因能而受官。今君設法度而左右之請,此所以難行也。”

延伸閱讀

申不害“試探”韓昭侯

《戰國策》中記敘了這樣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請求韓昭侯給自己的堂兄封一個官職,韓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麵露怨色。韓昭侯說:“這可是從你那裡學到的治國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勞大小授以官職等級,如今又請求為冇有建立功業的兄弟封官,我是答應你的請求而拋棄你的學說呢?還是推行你的主張而拒絕你的請求呢?”申不害慌忙請罪,對韓昭侯說:“君王真是賢明君主,請您懲罰我吧!”對申不害“請仕其從兄官”這件事,史家曆來多有微詞,有說其虛偽投機的,亦有說其推行“法治”不堅決的,但從申不害重“術”和當時複雜的社會背景來考察,倒不如說這是他對韓昭侯的一次試探。正是韓昭侯對“徇私謀官”的嚴正態度,使申不害看到韓昭侯真是一位有作為的賢明君主,從而堅定了助其變法革新的決心。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