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儒家理想主義流派之作:《孟子》
-
儒家理想主義流派之作:《孟子》
宋代的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合稱“四書”,到了明代,《孟子》被正式列入“十三經”而提高到了“經”的地位。明清兩朝科舉,更是規定要從“四書”中取題,從此,《孟子》成為中國讀書人的必讀書目。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民族文化最富有創造性的時期,最有原創性的時期,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基本的元素都是在這個時代建立起來的。而孟子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想給中國人建立“大丈夫人格”精神的一個人物。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後世將其與孔子並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聖”。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來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孟子三歲喪父,母親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係。學成之後,孟子周遊齊、晉、宋、薛、魯、滕、梁列國,遊說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於當時諸侯各國忙於戰爭,他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幾乎冇有人采納他的治國思想。於是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
《孟子》一書是對孟子言行的記錄,其文章縱橫馳騁,汪洋恣意,極富雄辯色彩,經典語錄層出不窮,其中展現出的智慧火花,讓人眼前一亮。
以民為本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則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為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在政治上表現為,孟子說,對一個國家而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恒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要減輕賦稅等。
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最大發明和哲學貢獻,是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孟子將人性之善和水之就下來進行比喻。他說:“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額頭之意);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進一步,孟子認為,性善的根據是心善,心,指的是“良心”或“本心”,也就是說人都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而“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無不知敬其兄也”則說明“良心”或“本心”是人所固有的,能不能得到它,全靠自己主觀的努力。
道德倫理規範
孟子將道德倫理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的保證。
知識小百科
儒家“十三經”的來曆
“十三經”是由漢朝的五經逐漸發展而來的,最終形成於南宋。漢朝時,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立於學堂。唐朝時,《春秋》分為“三傳”,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禮經》分為“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這六部書再加上《易》、《書》、《詩》,並稱為“九經”,也立於學堂,用於開科取士。晚唐時,唐文宗開成年間,在國子學刻石,內容除了“九經”之外,還加上了《論語》、《爾雅》、《孝經》。五代十國時,後蜀國主孟昶刻“十一經”,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經》和《爾雅》。南宋時《孟子》正式成為“經”,和《論語》、《爾雅》、《孝經》一起,加上原來的“九經”,構成“十三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