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先秦儒學的集大成之作:《荀子》
-
先秦儒學的集大成之作:《荀子》
《荀子》具有學術批判精神,具備相容幷包的意識,體現了戰國百家爭鳴走向學術交融的曆史趨勢。
荀子(約前313—前238),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遊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後來到楚國,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
荀子入秦拜見秦昭王之事,無論對儒家學派還是對中國學術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約在八十歲左右(一說五十歲左右)的時候,荀子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打破“儒者不入秦”的傳統,去秦國考察。這是一個極富象征意義的舉動,它預示著儒家的仁政學說,將與**統治聯姻。正因為這樣,纔有了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輝煌場麵。
《荀子》,又稱《孫卿對書》或《孫卿子》,為荀況及其弟子所著。西漢劉向整理時定為32篇,它們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荀子親手所著的22篇,一類是荀子弟子所記錄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類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前兩類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書的主體。
荀子博學深思,其思想學說以儒家為本,兼采道、法、名、墨諸家之長。
“天人之分”與“人定勝天”
哲學思想是荀子思想的精華部分,而其中的天道觀更為突出。荀子認為天是客觀存在,它有自己運行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天的運行有自身的規律,不因為堯而存在,也不因為桀而消亡。天不因為人厭惡寒冷而停止冬季,地不因為人厭惡遼闊遙遠而廢止其廣大。他明確提出了“天人之分”的觀點,把天與人嚴格區分開來。此外,荀子還進一步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出了“製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也就是說,人可以利用自然規律,達到改造自然的目的。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有力地駁斥了宿命論。在處理天人關係問題上,荀子代表先秦思想的一個高峰。他比同時代的思想家站得都高。
感覺經驗與思維作用並重的認識論
荀子的認識論具有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色彩。他說:“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這就說,人具有認識客觀世界的動力,客觀事物是可知的。人依靠感覺器官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耳、目、口、鼻、形”,荀子稱之為“天官”。他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荀子天論》中叫做“天君”。通過心的作用,把由感覺器官所獲得的彼此孤立的感覺上升為認識,比較正確地說明瞭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的關係。比如,用眼看到樹,知道樹的形狀、高矮、顏色;通過心的辨彆,得出正確的判斷:這是樹。荀子的認識論重視感覺經驗,同時又注意思維(“心”)在認識中的重要作用。他克服了墨子單純強調感覺經驗的片麵性,也克服了孟子單純強調“心”的作用的片麵性。
荀子認為,“心”要獲得正確的認識,必須“虛一而靜”,即不要以已經獲得的知識來妨礙獲得新的知識,不要以已經見到的東西而分心,妨礙認識新的東西,而且“心”還必須安靜,不能胡思亂想乾擾正常的認識活動。這就是“虛一而靜”。
同時,荀子對“知”與“行”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說明,他說:“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即是說,聽說的不如看見的,看見的不如自己知道的,知道的不如已經實行的,學到最後要達到實行。他強調“行”在認識中的地位,雖然他所謂的“行”隻是個人的行動,還不就是社會實踐,但仍屬唯物主義的觀點。
人性本惡
馮友蘭先生說:“荀子最著明的是他的性惡學說。表麵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實際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學可以說是教養的哲學。他的總論點是,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造。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在宇宙中與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荀子的論點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就是人為。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有極大的區彆,但就通過所謂的“聖王之教”來教育感化民眾這一目的而言,他們又是一致的。其性惡思想也被後人認為是其法家思想趨向的萌芽。
延伸閱讀
荀子、李斯和韓非的關係
韓非是先秦的最後一位重要思想家,李斯是秦帝國最重要的一位高級官員。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入室弟子,但他們也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正是這個原因,使曆代都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派。同時,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曆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的猛烈抨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