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 獨裁統治的理論基礎:《韓非子》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獨裁統治的理論基礎:《韓非子》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獨裁統治的理論基礎:《韓非子》

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

韓非(約前281—前233),戰國時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

身為韓國公子的韓非,目睹韓國日趨衰弱,多次向韓王上書,希望韓王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這使韓非非常悲憤和失望,於是寫了《孤憤》、《五蠹》、《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麵、係統地闡述了自己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而不容於時的憤懣。

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後,秦王大加讚賞,推崇備至。為了見到韓非,秦王下令攻打韓國,韓王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見到韓非很高興,但冇有信任和重用他。後來,韓非受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死於獄中。

韓非死後,後人把他的著作輯整合《韓非子》。《韓非子》“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也為以後的封建**製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

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首,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為首,強調“術”,即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為首,強調“法”,即法律與規章製度。到了韓非時,他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他第一次提出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三者結合相輔為用的政治思想體係。韓非認為治國要有法,主張明法令,設刑賞,獎勵耕戰以富國強兵。

“道”與“理”

韓非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道”。他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對老子“道”的概念進行了改造,使其具有客觀物質性的內容。他認為“道”是萬物發生髮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纔有萬物。韓非同時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這個哲學概念,並論述了它與“道”的關係。“理”在韓非看來,就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主張人們辦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

“矛盾之說”的首次提出

韓非首倡“矛盾之說”。韓非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說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他認為,所謂矛盾,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麵,矛盾和對立是普遍存在的。但矛盾雙方的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他認為在導致矛盾轉化的條件中,內因固然有決定的作用,但外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進化的曆史觀

韓非用進化的曆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曆史。他把人類曆史分為上古、中古、近古、當今幾個階段,進而說明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種想用老一套辦法去治理當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韓非的進化曆史觀在當時是進步的。他看到了人類曆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反對“先驗”的認識論

韓非的認識論繼承了先秦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他提出的反對“前識”和“因參驗而審言辭”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韓非反對“前識”的觀點。所謂“前識”,就是先驗論。韓非主張“虛以靜後”,通過觀察事物得到認識而非妄加揣測。

延伸閱讀

韓非寓言之“酒酸與惡狗”

宋國有位小生意人開了家酒店,專門出售陳年佳釀。這間酒店窗明桌淨,買賣公道,行人在幾裡外都能看見門前的酒旗招展。店小二待客笑臉相迎,頗為殷勤。奇怪的是,這間酒店生意冷清,一罈罈老酒開了封賣不出去,都發酸變質了。

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就去請教附近一個老者。老者沉吟了一番,問他:“你的看門狗凶嗎”店老闆納悶地說:“凶啊,可這跟賣酒有什麼關係呢”老頭兒拈著鬍鬚笑道:“惡狗守在門口,見人就咬;酒再好,還有誰敢來買呢”

韓非以此寓言來說明:有才能的人懷著治國的好想法想要稟陳君王,可有些大臣卻像惡狗一樣竄出來咬人,這就使國君受到矇蔽和挾製,也使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