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仿來的哲學名著:《太玄》《法言》
-
仿來的哲學名著:《太玄》《法言》
揚雄是融合儒、道的思想家,在哲學上,他上承《易經》、《老子》,下啟王充、張衡乃至魏晉玄學;在政治思想上,揚雄承繼孔孟和董仲舒,提倡德治,主張以禮義教化人民,反對為政先殺後教,並影響了後來的思想家。
揚雄(前53—前18),字子雲,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
揚雄在漢賦寫作方麵成就尤為突出,與司馬相如並稱為“揚馬”,辭賦代表作有《甘泉賦》、《羽獵賦》;語言學代表作為《方言》等;曆史學代表作為《蜀王本紀》。其哲學思想的代表作是《太玄》和《法言》。
概括起來,揚雄的哲學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揚雄學說的最高範疇——玄
《太玄》是他表達自己宇宙論、本體論哲學思想的著作。就《太玄》的結構和形式而言,是一部模仿《周易》而作的書,既有《經》也有《傳》。但揚雄還是有所創新,如《周易》用奇、偶二分法,《太玄》則用奇、偶、和三分法;《周易》注重以卦象判吉凶,《太玄》則主要以數來斷否泰等。《太玄》核心思想是建立了一個以“玄”為宇宙萬物的本源的哲學體係。
揚雄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玄”。“玄”的觀念來源於《老子》和《易傳》,他用來概括天道、地道、人道的最高的道,天的高遠幽隱為“天玄”,地的廣闊無垠為“地玄”,人的內臟深藏為“人玄”。“玄”是超越感覺、無所不在的最高原理,隻要懂得“玄”,就懂了萬物的奧秘。
因革改變的曆史發展觀
揚雄具有新舊交替的辯證思想,認為新生事物能夠發展壯大,舊事物則將衰敗以至滅亡。因而,曆史必將進化,不斷向高級階段進展,堯舜時代必然開明於伏羲時代,因革是曆史進展的普遍規律,新事物對舊事物來說必有改變,即“不革不生”。他的結論是,“可則因,否則革”,“新則襲之,敝則益損之”。
善惡相混的人性理論
揚雄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與?”也就是說性善性惡混於一人之身,人的一身就有善、惡這兩個成分。但是,無論人之初為善為惡,通過修習,都可以改變其質地和狀態。
所以,他又說:“學者,所以修性也。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學則正,否則邪。”楊雄還以孔子和顏回的關係為例,說明修“性”不僅是成善成君子,而且也是人生的“至樂”。
《法言》中的儒學傾向
《法言》是揚雄晚年之作,成書於王莽稱帝前夕。揚雄撰寫此書的目的,在於捍衛和發揮正統的儒家學說。在形式上,《法言》模仿《論語》,采用了問答體。就其內容而言,揚雄在書中確立了尊儒尊孔的思想,認為“通天、地、人曰儒”。
在《法言》中,揚雄對於先秦諸子,都是加以批判吸收的,而對於孔孟和儒家學派卻是極力讚美的。最重要的是,揚雄與當時流行的今文經學家和讖緯學以孔子為“素王”或“聖王”的看法不同,他認為孟子和孔子無異,並以孟子自況。
延伸閱讀
揚雄善解師意
揚雄少時拜博學多才的道士嚴君平為師,因此學業大進,才華名揚蜀中。後來,他到京師為官,常在彆人麵前稱讚君平先生德才並重。
杜陵、李疆與揚雄十分要好。杜、李兩人被委派去管理益州,他們說:“如果能得到君平先生輔助,今生之願足矣!”揚雄猜度君平先生秉性素淡,未必會出山。但又希望老師能輔助杜陵、李疆。所以,他還是帶著杜、李二人去見嚴君平先生了。君平先生垂簾靜坐在屋內,李疆拱手問:“先生能告訴我為官之道,從何作起嗎”先生說了一些為官的人要多體恤百姓、多去幫助一些弱者的道理,三人深受啟發。
這時,杜陵、李疆二人起身說明來意,先生一言不發。揚雄拱手對兩位朋友說:“君平先生誌在於教化於民,他無意於仕途。人各有誌,你們就不要強求了。”先生握住揚雄雙手:“理解我君平的人,當屬你了!”
此後,君平先生深居簡出,專注老子經典,著書數十萬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