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讖緯之學
-
讖緯之學
讖緯之學,既是漢代經文經學思想運動發展的產物,也是西漢末年社會思潮的反映,對漢代的政治與思想影響極大。
讖緯之學是流行於中國兩漢時期的一種把經學神學混雜在一起的宗教迷信學說。讖緯之學的理論基礎是天人感應論。讖緯中的“天”是最高的神,有意誌、思想、感情,能賞罰。天的意誌通過陰陽五行和天象的變化表現出來。按陰陽五行和天象的變化,可以占卜吉凶禍福,瞭解“天意”。讖緯中,天人感應論被廣泛應用,比附得十分細密,也極為煩瑣。
“讖”的概念與起源
“讖”,是方士把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現象作為天命的征兆編造出來的隱語或預言,即一種神秘的預言假托神仙聖人預決吉凶。讖有讖言、圖讖等形式,最古的讖書是《河圖》、《洛書》。
“讖”起源於西周或周以前,《左傳》中有關於讖語的記載,現在留存最早的有薑子牙的《乾坤萬年歌》。也有學者認為,以《史記趙世家》所載秦穆公時的“秦讖”為最早。還有一說認為應當以《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盧生奏錄圖書之語為最早,如“亡秦者胡也”,就是秦代的一句讖言。
“緯”的概念與緯書
“緯”是相對於“經”而言的,以迷信方術、預言附會儒家經典,是方士假托孔子用詭秘的語言解釋經義的著作。
漢武帝之後出現了托名於經書的緯書。東漢時流傳的“七緯”有:《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孝經緯》和《春秋緯》,以方術、預言等附會儒家經典,總稱為《七經緯》。又與《論語讖》、《河圖》、《洛書》等合稱為“讖緯”,共有八十一篇。
讖緯之學的發展
漢朝是讖緯之學最興盛的時期。因為讖緯之學以“陰陽五行學說”和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為依據,適應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東漢初年,讖緯大盛。東漢光武帝劉秀,曾以符瑞圖讖起兵,即位後,崇信讖緯,“宣佈圖讖於天下”,使之合法化。儒生為了利祿,都兼習讖緯,稱“七經緯”為“內學”,而原來的經書反稱為“外學”,讖緯的地位實際上淩駕於經書之上。
漢章帝又召集博士和儒生於白虎觀討論五經同異,由班固寫成《白虎通義》,把讖緯和今文經學糅合在一起,使經學進一步讖緯化。讖緯之學也成為東漢統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讖緯在當時具有高度的神聖性,朝廷各種重大問題決策,都要依讖緯來決定。對儒家經典的解釋,也要向讖緯看齊。讖緯與經學的結合,推動了漢代經學的神學化。
讖緯之學在魏晉後日漸衰落,讖緯之書亦受到曆朝查禁,所存僅少量殘篇。20世紀70年代日本明德出版社出版的安居香山、中村口八合編之《緯書整合》,綜合參校各家輯本,並附有校勘、索引,是比較完備的讖緯輯本。
延伸閱讀
“讖緯”造就千古—帝
讖緯之學在極盛時期造就了一位新朝皇帝,即王莽。王莽原是個清貧儒生,因其伯父是西漢大將軍,其姑母是皇後,很快青雲直上,被任命為大司馬。王莽頗有學識,而且抱負遠大,大司馬一職並不能使他滿足。當時人們對讖緯頂禮膜拜,王莽就靈機一動,想出了計策。他暗中指示益州蠻夷進京貢獻白雉,而後又指使群臣上書,盛陳王莽功德,並把白雉說成是感化蠻夷的祥瑞,把王莽比做當年賢德的周公。請太後“宜賜號安漢公,益戶、疇爵邑,上應占製,下推行事,以順天心”。太後見此,自然會采取“順應天心”的辦法,依準了大臣的奏書。西漢平帝駕崩後,王莽以占卜、由神靈選擇新帝的名義,暗做手腳,讓兩歲的子嬰登基稱帝,王莽任攝政皇帝,執掌了實際政權。儘管如此,王莽仍不甘心。有一天,一位名叫哀章的人,手棒一個表麵寫著“天帝行璽金櫃圖”的小櫃子來到高帝廟,把櫃子交給守廟官,守廟官急忙呈上朝堂。打開金櫃後,內有符契圖文和策書,其意說天神讓子嬰禪位於王莽,王莽顧不上扭捏一番,就當堂宣佈“赤帝及漢高皇帝神諭,傳我帝位,我敬仰神命,不敢不受,今日此刻我即禦王冠、登帝位、行天命,定國號為‘新’!”就這樣,劉邦浴血拚殺而來的大漢王朝,竟被一紙符契、一張策書給覆滅了,而王莽卻腳踩符瑞的階梯,堂而皇之地登基稱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