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政治哲學的源頭:《尚書·洪範》
-
政治哲學的源頭:《尚書·洪範》
《尚書·洪範》中包含著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萌芽,第一次提出了“五行”學說,對後來中國傳統哲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尚書》又叫《書經》、《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內容包括“典”、“謨”、“誥”、“誓”四大部分,是關於堯、舜和夏、商、周至秦穆公的曆史文獻彙編,是研究中國遠古社會和奴隸社會的政治製度、神權思想及哲學思想的重要資料。
《尚書洪範》及其來源
《洪範》是《尚書》中的一篇。“洪範”即指“統治**”,是上古時期的一篇政治、思想、文化的經驗總結。其作者相傳是商朝人箕子。
傳說周武王在公元前1122年取代商朝成為天子之後,深知想要治理天下,必須借鑒前朝經驗,於是他前去拜訪商朝的遺賢箕子(商紂王的叔父)。
據說有一套“治國安民的常道次序”,留給了更早的帝王,所以周武王前來虛心請教。
箕子是商朝遺賢,他知道商朝興亡之理,但是他把答案推到更早的夏朝,亦即當大禹治水成功之後,上天就賜給他“洪範九疇”(九類**),由此可以治國安民。箕子的回答牽涉了古代的一則神話,這使“洪範九疇”
有了一個神聖的來源。
“洪範九疇”的具體內容
五行: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人類的生存要靠五行來支援,所以必須明辨其性質,如“水向下滲透,火向上燃燒,木可以彎曲伸直,金可以隨意屈伸,土可以生產百穀”;由這五行還引申到人類的五種味覺:酸、鹹、苦、辛、甜。也就是說,自然界的五行在人類的感覺與理解中,能顯示特定的性質,由此提供了人類在文化上繼續創造發展的條件。
敬用五事:“五事”指人的五種本能,“容貌”(要恭敬)、“言語”(要有條理)、“視察”(要清楚)、“聽受”(要聰敏)、“思慮”(要通達)”。換句話說,希望人人由其特殊本能,表現恰到好處的作為,以便融入群體生活,共享幸福。
農用八政:本意是要切實辦好八政。八政是國家施政的八大領域,即:管理糧食,管理財物,管理祭祀,管理住行,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賓客,治理軍務。
協用五紀:是指調和陰陽,要用五紀。陰陽是指自然界的動力,它的變化顯示於天象,作用於人間,所以要由“天官”來觀察及記錄有關“歲、月、日、星辰、曆數”
這五紀的一切細節。農業社會中,五紀直接影響人民的作息。
建用皇極:“皇極”即是“大中”(至大謂“皇”,至中謂“極”),意即最高正義或絕對正義的原則。誰來代表天意而維持“皇極”呢當然是天子了。“建用皇極”意在用政治來實踐宗教的目的,使人間成為幸福之地。這是整篇《洪範》的精神所在。
乂用三德:指的是治民要靠三德。“三德”即剛正不阿、以剛製勝、以柔製勝,這裡說的是人際相處的道理。正直是首要原則,接著就需妥善運用剛與柔,亦即剛柔並濟。對頑強者,采取剛的策略,使他知所收斂;對柔順者,則溫和有加,使他增益信心。
明用稽疑:就是通過龜卜和誣占以探詢上天的旨意,同時,參照卿士、眾民和自己的意見做出判斷和決定。
念用庶征:意思是人的思考必鬚根據外界各種現象。四季的變化與氣象,會影響農作物生產,也將影響人們的心緒與行動,進而乾擾到社會與國家。因此,要仔細考察“雨、晴、暖、寒、風”。
向用五福,威用六極:這句話的意思是用五種幸福引導人行善,用六種困苦警戒人為惡。所謂“五福”,是指“壽、富、康寧、攸好德(親近有德)、
考終命(長命善終)”。所謂“六極”,是指“凶短折、疾、憂、貧、惡(醜陋)、弱(懦弱)”。這種說法是想以現世的遭遇來作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驗證。這種觀念既古老又樸素,與後來儒家與道家的思想大異其趣。
洪範九疇從自然材質談到人類屬性,從政務規劃談到天象規律,然後推出至高理想——皇極,以此作為國家的指導原則,意即人群組成國家是為了體現絕對正義。接著,由三德再到稽疑,由庶征推至五福六極,以作為個人具體的報應參考。於是,我們有了一個像北極星一樣的恒定之點,要將人生指向“大中”之體現。有此目標,人生纔不至於失望與落空。
延伸閱讀
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與五行
奧運會吉祥物五福娃應對五福說,透著吉祥如意之意。“五福”一詞,源於《尚書·洪範》,指的是:一福長壽、二福富貴、三福康寧、四福好德、五福善終。
五福娃應對五行說,透著深邃哲理:
貝貝——水——魚——藍環——繁榮
晶晶——木——熊貓——黑環——歡樂
歡歡——火——聖火——紅環——激情
迎迎——土——藏羚羊——黃環——健康
妮妮——金——燕子——綠環——好運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