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 儒家思想的源頭:“德治”與“禮樂”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儒家思想的源頭:“德治”與“禮樂”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儒家思想的源頭:“德治”與“禮樂”

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都相當豐富,儒家就是主張德治的,但追本溯源,這種儒家德治思想的源頭卻是由西周偉大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提出的。

周公(?—

約前1095),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法規。年老病終前,他叮囑說:“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離開成王”。

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

周公的德治思想很有特色,它包含著三個重要的元素:天、王、民,三者之間具有一種相互製約的關係:天決定著王,王決定著民,民決定著天。周公把天意與民意直接聯絡起來,其結果就是王政的好壞是取決於民意對它的評價的。在此基礎上,周公認為,天子應率諸侯百官,首先是天子自己,務須像保育自己的幼兒一樣保育百姓,即所謂“懷保赤子”;務須像關心自身疾病那樣關心民間疾苦,即所謂“恫矜乃身”;並且要求王、諸侯體恤人民,並且要求王、諸侯應該“先知稼穡之艱難”。

周公這種“以德配天”的思想說明西周統治者逐漸擺脫了神權思想的控製,是統治階級理性治國的開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他的“德治”對孔子影響尤大,是後來孔子創立儒家學說政治思想的直接來源。

禮樂帶來的秩序社會

西周初期,為了進一步鞏固周朝政權,周公旦還“製禮作樂”,製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製度。主要有“畿服”製、“爵諡”製、“法”製、“嫡長子繼承”製和“樂”製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製。殷商時,傳長子和傳弟是並行的,這樣很容易造成混亂,而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係。周公旦還製定了一係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製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製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這種有秩序的社會。

知識小百科

“三禮”及《周禮》

三禮指的是《周禮》、《儀禮》、《禮記》。“三禮”是古代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曆代禮製的影響最為深遠。

《周禮》是儒家經典,西周時期周公旦所著,是一部通過官製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內容極為豐富。《周禮》六官的分工大致為:天官主管宮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軍事,秋官主管刑罰,冬官主管營造,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麵,在上古文獻中實屬罕見。《周禮》所記載的禮的體係最為係統,既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等的國家大典,也有如用鼎製度、樂懸製度、車騎製度、服飾製度、禮玉製度等等的具體規製,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製、度數的記載。許多製度僅見於此書,因而尤其寶貴。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