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眾裡尋他:大宋的詞與人 > 2.童心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眾裡尋他:大宋的詞與人 2.童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2童心

王國維深受叔本華思想的影響,他的《〈紅樓夢〉評論》多引叔本華的論述,他還撰寫過題為《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叔本華與尼采》的論文。叔本華在談論天才的童心時說道:

“每個天才都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孩子”“赫爾德和其他幾個人對歌德頗有微詞,說他總是像個大小孩。他們當然說得很對,但他們對此挑剔卻是冇有道理的。人們也說莫紮特整個一生都是一個小孩。舒利希格羅爾在悼詞中這樣形容莫紮特:‘在藝術上他很早就是一個成年人,但在其他所有方麵卻始終是一個小孩。’”

王國維將這段話意譯為:

“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昔海爾台爾(herder)謂格代(ethec,今譯歌德)曰:‘巨孩。’音樂大家穆差德(ozart,今譯莫紮特)亦終生不脫孩氣,休利希台額路爾謂彼曰:‘彼於音樂,幼而驚其長老,然於一切他事,則壯而常有童心也。’”

在王國維看來,李煜是和歌德、莫紮特一樣常有童心的藝術天才:“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但我總覺得,李煜的赤子之心是天生的,與“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關係不大,難道他生於農家或商賈之家,就冇有赤子之心了?

童心即初心。“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李贄語)套用一句現在的時髦話,即詩人和藝術家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西遊記》中孫行者又稱心猿,如第十四回回目為“心猿歸正六賊無蹤”,第八十三回回目為“心猿識得丹頭姹女還歸本性”。修道即修心,所謂行者,就是在漫漫長路上戰勝雜念,覺悟“空”之哲理。可以說李煜是孫行者之前的孫行者。

童心即真心。天才和孩子相似首先顯現為突出的天真和淳樸。劉毓盤《詞史》雲:“(李後主)於富貴時能作富貴語,愁苦時能作愁苦語,無一字不真,無一語不俊。”元好問詩曰:“豪華落儘見真淳。”李煜在繁華與蕭條時,在繁華落儘時,是同樣的既真且淳,看透了“聚散浮生”,做到了賈寶玉所言的“無貪無忌”(《紅樓夢》第一百一十八回)。可以說李煜是賈寶玉之前的賈寶玉,也是、更是真寶玉。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