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逃荒,秦香蓮的養娃人生 第125章 前衛
見到張征第一封信的秦香蓮的心情是感動,待拿到張征最新寫的第二封信的秦香蓮的心情複雜,除卻感動,還多了太多糟糕的心情。
張征知道自己的信沒有安全的傳遞渠道,他克製地隻在景佑元年寫下一封陳情。
景佑二年,收到秦香蓮的回信,有了傳遞的保障,張征才寫下第二封。
張征無意熄滅秦香蓮的信心和希望,所以他信照常是平和,詳略得當,但內容卻是如此令人痛恨。
澶州失地的民眾逃亡,失地的豪強卻強征暴斂,讓那些在洪水中幸運地保全土地的民眾,成為了新的佃農,土地和人都未曾倖免。
秦香蓮問自己,到最後看到這樣的結果,張征還有必要用儘一切阻止那些天災嗎?結果竟然是有必要的。
從來不能因噎廢食。
張征顯然也是一樣的觀點,他在澶州還遇到了一位與他有著同樣目標的義士,可惜,對方非常厭惡道士,雖與他誌同道合,卻不與他為伍,道相同也不相為謀。
因為這種隔閡與成見,哪怕二人在澶州經常碰麵,張征還是連對方的姓名都不知道,他在對方嘴裡始終是神棍,就連他醫治疫民,拿出藥方,也被認為是騙子招攬人心的手段。
災後有疫,幾乎是一定的事情。
秦香蓮便很想關心張征是否身體健康,當張征為百姓奔波,她是否也可以為張征做些什麼。
除了秦香蓮,張征這回,也給道觀和秦老頭分彆寫了信。
秦香蓮沒有隱瞞秦老頭的身體情況,或許張征會想回來再見見秦老頭,她不想讓張征擁有這樣的遺憾,但張征比她想象的還要灑脫。
張征沒有回來,他隻是寫了信帶回來給秦老頭,秦香蓮並不知道張征在信裡說了些什麼,竟然讓秦老頭的身體好轉起來,堪稱奇跡。
齊嬸子怕是迴光返照,請秦棒槌過來看診,秦棒槌道:“再活幾年不成問題。”
先有了這論斷,緊跟著秦老頭就眼瞅著有了精氣神,還出門四處張羅草藥,要給張征送過去,道觀那邊也是在為此事奔走。
齊嬸子徹底放下心,閒聊的時候說:“心病還需心藥醫,我們家老二一直是老人心裡的一塊心病,這會兒願意回家,可不就好了。”
秦香蓮這才知道自己誤會了,原來是秦二叔的功勞,她以為是張征給秦老頭找了活乾,妙手回春。
秦老頭不需要再喝藥,五娘卻已經習慣了這種每日帶著采藥任務上山的生活,辨認采摘炮製,繼續重複著這些枯燥乏味的工作。
春娘和冬郎也會經常跟著五娘進山,同樣在這一年,小豹子回歸了山林,在一次跟隨春娘和冬郎上山後,再也沒有回來。
隻春娘說,偶爾在林間捕捉到小豹子的蹤跡,她感覺它在。
秦香蓮摸了摸春孃的小腦袋。
景佑二年,織宋和騤騤一起離開了秦家莊,去往武當縣學藝,沒有織宋在家陪他們玩,小豹子也走了,春娘和冬郎的書讀得更多了。
書讀得多,卻讀不懂,甚至還有不認識的字,秦香蓮為他們講授,挑出淺顯易懂的,粗略地講。
讀書開智的同時,春娘和冬郎也接手了織宋管理的一小塊菜地,這也是織宋闖的那次禍後的懲罰。
織宋辛勤照料了這塊地大半年,翻地鋤草播種施肥捉蟲澆水,成長收獲,全程皆不曾假手於人,一日日完成,累卻喜悅。
陳老孃看到織宋連種地都學得這樣好,放手讓她成長。
春娘和冬郎是天生的好孩子,秦香蓮收租的時候,已學著在種菜的他們會問:“為什麼他們要白白送這麼多糧食給我們?”
秦香蓮回答:“因為他們租種了我們家的土地,這是土地的租金。”
春娘和冬郎追問:“他們家沒有土地嗎?他們自己的土地呢?”
秦香蓮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她於是歎了口氣,陳老孃答:“他們土地少,他們自己的土地養不活自己。”
春娘和冬郎又問:“天下有那麼那麼多的土地,多到走不完,為什麼他們沒有,我們的土地種不過來,地不種會長草會荒廢會變得貧瘠,他們幫我們種地,我們不給他們錢,他們還要給我們錢,這是什麼道理呢?”
陳老孃聽完直琢磨,這倆小的咋這麼多歪理?她祖上窮到現在,要不是這地是孫媳婦自家的,聽著簡直太有道理,那是富農種不過來的地啊。
種不過來,土地就是沒用的東西,不僅不會自己長莊稼,還會自己長草荒蕪,是她幫了富農的大忙呀!
陳老孃沒想一會兒,又回過味,罵道:“你們倆上哪兒學的這個,是不是有壞心眼的偷教你們的?地是你孃的祖宗們一代代積累下來的,就算地分到大家,窮人也是守不住這資產的,你娘廉租出去,算是為窮人保管,收租金是應當的。”
春娘和冬郎回答:“讀了書,我們自己想出來的。”
兩道目光裡的詫異有如實質,陳老孃和何氏盯住秦香蓮,不可能是孩子想的。
秦香蓮真沒有教這個,她百口莫辯,她怎麼會教這個?這是北宋。
但陳老孃已經認定是秦香蓮教的,氣得直拍大腿,轉過頭去數落龍鳳胎:“倆小糊塗蛋,給錢請彆人種地的話都說得出來,種出的糧食也全給彆人,真是敗家得沒邊,土地是你家的,不是大家的。”
春娘和冬郎並不認同陳老孃的說法,辯了幾句,到底是年紀小,被陳老孃說得沒有還口之力,陳老孃也沒有給他們留話口,還不了嘴。
有這一遭,陳老孃第二日嘴裡就冒了火瘡,對秦香蓮道:“舒服日子過多了,這樣下去怎麼能行,得趁現在小,抓緊治治他們。”
秦香蓮也正有此意,雖她與陳老孃的出發點和觀點都不同,但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孩子們聰明過頭,已經不能隻由家人獨自教導,繼續野蠻生長,他們需要正經的教育。
秦香蓮開始為龍鳳胎尋找老師,與此同時,她也兼顧著遠方的安危。
遠在澶州的張征收到了回信,和自均州而來救急的數車藥材,雖對災情來說杯水車薪,卻已經是無尤觀和秦家莊人的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