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莊子公開課 > 順應自然,保持本色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莊子公開課 順應自然,保持本色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順應自然,保持本色

【原文】汝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應帝王》)

【大意】你應處於保持本性、無所修飾的心境,交合形氣於清幽恬淡的方域,順著自然的本性而不用半點兒私意,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

莊子認為,天下本太平,但被一些有**的人所統治,天下也因此大亂。做人應順其自然,應順應自然本色,而不應去擾亂它。這樣,人們纔會重歸自然本性,歸於平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色,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就會被許多事煩惱,也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所以,人都應有自知之明,這樣才能活出自己,活出快樂。

老子曾說:“自知者明,自勝者強。”所謂自知者明,指的是一個人要有客觀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和洞察事物的能力。人能夠做到自知之明,就不會求於物質,不為利益所誘,也就不會喪失自我,一個人隻有正確認識自己、理解自己,才能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己戰勝自己的缺點和弱點,從而創造出自身的社會價值。

曆史上大凡通達世情的人都有自知之明,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有自知之明者所具備的品質:

1.豁達大度,相容幷包

《漢書·高帝紀》記載,劉邦擊敗項羽後,在洛陽開慶功宴,他要群臣評說戰爭勝敗原因,有人答道,“項羽量小妒人,陛下賞罰嚴明。”劉邦說:“你隻說對其一,卻不知其二,若說運籌帷幄,出謀劃策,決勝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後方,安撫百姓,籌集軍糧,我不如蕭何;統率大軍,攻城略地,出奇製勝,我又不如韓信。他們都是難得的蓋世英傑。而我能夠重用他們,發揮他們的才能,這是我得天下的主要原因。項羽隻有一個範增,還不能重用他,這就是他失敗的原因。”劉邦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又能客觀地認識他手下的文官武將,正是有自知之明,發揮出自己的管理才能,他才成就一代偉業。

2.潔身自好,不圖名利

據古書記載,公孫儀是春秋時期魯國宰相,因為愛吃魚,國人都爭著送魚巴結他,公孫儀拒不接受。他說:“正因為我喜愛吃魚,所以纔不受魚。”他自知“愛吃魚”是個人嗜好,而不受魚是他的“自知之明”,他明白“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軟”,他還明白“人一走茶就涼”的道理,身為宰相,有許多人奉迎送禮,一旦罷官,好抑或不好都會冇人理會。為求利丟了烏紗,得不償失。

3.先見之明,目光長遠

仕途險惡,冇有先見之明的人,必然是自以為是、自鳴得意、居功自傲、利令智昏,一旦為官,難免不遭禍患。可惜,能如嚴光那樣有自知之明的人實在少啊!據《漢書》記載,嚴光與劉秀少年同遊,後來劉秀當皇帝,命他入朝為官,他卻躲了起來,他視“榮華富貴”如“草芥塵埃”,他深知“伴君如伴虎”,依他剛直的性格難免觸犯龍顏,與其彼時遭罪,不若隱居山中。可見,嚴光確實是個深解處世之道又有自知之明的賢人。

再來說“自勝者強”這句話。古人雲“欲勝人者,必先自勝”,但是有的人不甘寂寞,敢於向阻礙自己前進的勢力挑戰,敢於向自我封閉的困境挑戰,他們相信自己有力量,能夠從禁錮中解脫出來,尋找機會,主動走出去。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典型例子,就是“毛遂自薦”。

有人把這個成語貶義化,但如果追查史料,會發現毛遂的成功不僅因為“自薦”,還因為“自勝者強”作基礎,冇有真才實學的自薦纔是虛張聲勢,嘩眾取寵的舉動。從毛遂自薦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人勇於為自己創造機會,施展才能的重要意義。

孔子曾周遊列國,到處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也是一種“自薦”,隻是由於當時處於戰亂紛爭之時,諸侯爭霸,有誰肯棄乾戈施“仁政”?因此孔子四處碰壁,隻得由從政轉而從教。在《論語·子罕》中記載:“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孔子主張將玉賣出去,他等待識貨的人來。“美玉”好比一個人的才能,“賈者”就是能賞識才能的人。有“美玉”去尋找“賈者”,就是有才能的人去尋找施展自己本領的機會;孔子由自己的經曆而發感慨說“我待賈者也”。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隻有如此才能在紛繁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屈不撓,順其自然,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價值,也可以在逆境時,全身而退。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