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公開課 朋友不要太親近
-
朋友不要太親近
【原文】會與仁而不恃,薄於義而不積。(《莊子·在宥》)
【大意】符合仁義的要求但不依靠,靠攏了道義但不積不留。
莊子認為雖然人與人相親相愛,但不要互相依靠,彼此之間應保有一段距離。
朋友間建立一份真誠的友誼,不僅美好,而且難得。伯牙鼓琴,子期知音,高山巍峨流水錚錚。如果能保持這份友好的情誼,並且能夠經受風雨的吹打,就更是讓人幸福了。
距離是人際關係的自然屬性。有著親密關係的兩個朋友也毫不例外,成為好朋友,隻說明你們在某些方麵具有共同的目標、愛好或見解以及心靈的溝通,但並不能說明你們之間是毫無間隙、融為一體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其獨自的個性,事物的共性存在於個性之中。共性是友誼的連接帶和潤滑劑,而個性和距離則是友誼相吸引並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友情需要保持適度的距離才能保持永久。
隨著距離的縮短,“金無足赤”的人類的瑕斑也在友誼的光環中出現,過深的瞭解使你發現了對方人性自私甚至卑劣的一麵。於是,瑕斑影子在你心靈裡衝突,某些不和諧伴隨出現。你和他都在內心要求對方須與自己一起擺動。少許的違背都使你特彆在意。於是,被欺騙感和不忠實感使你對友誼產生了懷疑,冷淡和爭執又將友誼根基動搖,再難恢複其原來的和諧。這時你便會懊惱:為什麼破壞了相互間的距離美和朦朧美。
人一輩子都在不斷地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種損失,因此好朋友一定要保持距離!
交友的過程往往是一個彼此氣質相互吸引的過程,因為你們有共同的“東西”,所以一下子就越過鴻溝而成了好朋友,甚至“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這個現象無論是異性或同性都一樣。但再怎麼相互吸引,雙方還是有些差異的,因為彼此來自不同的環境,受過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當二人的“蜜月期”一過,便無可避免地要碰觸彼此的差異,於是從尊重對方,開始變成容忍對方,到最後成為要求對方!當要求不能如願,便開始有了挑剔、批評,最終結束友誼。
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類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與其太接近而彼此傷害,不如保持距離,以免碰撞!
人說夫妻要“相敬如賓”,如此自然可以琴琴和諧,但因為夫妻太過接近,要彼此相敬如賓實在很不容易。其實朋友之間也要“相敬如賓”,而要“相敬如賓”,保持距離便是最好的方法。
怎麼樣才能保持距離?簡單地說,就是不要太過親密,一天到晚在一起。能保持距離就會產生“禮”,尊重對方,這禮便是防止對方碰撞而產生傷害的“海綿”。
朋友相處,重要的是雙方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和遇到困難時的互相幫助,而不是瞭解一些冇有必要的東西。有的人為了表示自己對朋友的信任,把自己的一切情況觀念和盤托出,這種做法是一種輕視自己的行為,如果你所結交的朋友是一個值得信賴、品行端正的人,可以說是你的幸運,萬一對方是居心不良、懷有歹意而你又冇有識破的人,情況就會使你大傷腦筋。
如果對方已開始打你的主意,決定在暗中“宰”你一次,那麼你的這種草率做法很可能是在為對方的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一個人的行為習慣,經常出入的地點,某些專門活動和個人**等,均屬於個人秘密,對方不是知己,是不能輕易告訴他人的,即使是你的朋友也是如此。
如果你的朋友是個通情達理的人,他必定會勸告你、開導你,勸說你不要隨便議論他人。如果你的朋友是一個好惹是生非的人,很有可能把你的話傳給被你議論的人,引起對方的怨恨。如果你的朋友用心不良,還會誇大事實,添油加醋,有意挑起衝突,則很有可能使你在朋友中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嚴重的還會釀成大禍。
有些人把朋友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並認為朋友和自己一樣就毫無防備之心,說什麼都不會計較,就對他當麵訴說你對他本人的不滿。也許你的朋友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大度,則很有可能記恨在心。因此,你在坦言之前,最好是認真思考一下這樣做的後果,看對方是否能夠接受,是否會產生逆反心理,是否感到你的行為過於輕率,是否會影響到你們之間的友誼。當你發現對方心胸比較狹窄的時候,你就要小心謹慎了。
常言道:“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在結交朋友的時候,不要一味相信對方的友誼。如果對方是一個彆有用心、居心不良的人,友情隨時可能被玷汙。因此,你必須謹慎從事,多設幾道防線,以免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