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芳華 > 林家有女初長成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芳華 林家有女初長成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林家有女初長成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於浙江杭州。她的祖父林孝恂,是清末的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一直在浙江做官。得知兒媳婦生的是一個千金,林孝恂歡喜不已,就從《詩經·大雅》裡“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一句中摘出“徽音”二字,為孫女命名為林徽音。

之所以後來改為林徽因,是因為在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有一位叫林徽音的詩人,是個男的,經常在報紙雜誌上發表詩作。而林徽因當時也經常在報紙雜誌上發表詩作,兩人的名字經常被搞混淆。為此《詩刊》還專門發過聲明。

林徽因性格高傲,看到這種情況,就說,我不怕彆人把我的作品當成他的,我隻怕人們把他的作品當成我的。

然後就改名為林徽因。

林家原本是福建閩縣的,因為林孝恂做官而遷徙到杭州,所以在當地不算望族。但是林家三代人,卻出了不少人才。林孝恂是翰林,膝下有兩男五女。長子林長民,就是林徽因的父親,在林徽因兩歲的時候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法律政治,後來一度任南京政府參議院秘書長、段祺瑞執政府的司法總長,成為政界風雲人物。次子林覺民,就是黃花崗起義中那個寫下《與妻書》的革命烈士,他“侃侃而談,暢論世界大勢,以筆立言,立儘兩紙,書至激烈處,解衣磅礴,以手捶胸”,還表示如果能夠革除暴政,雖死也瞑目。連清廷的官員都稱讚他“麵貌如玉、心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稱得上奇男子”。林徽因就更不用說,生前眾星拱月,身後眾人追捧。一代才女的桂冠,一直牢牢地戴在她的頭上。

而這一切,都與他們家族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林孝恂對於家族子弟的教育特彆重視。作為一個晚清的進士,他是孔孟之道培養出來的傳統文人。但是晚清的動亂局勢使他認識到,僅僅學習傳統的東西是不夠用的。西洋的先進文化也要學習吸收。為此,他設立私塾,延請名師,並將私塾分為國學和新學兩齋,國學請林紓做講師,新學請林白水做講師。在這兩位名師的教導下,林徽因的父親、叔叔和姑姑們從小就中西兼通,兩門學問相得益彰,使他們擁有了高遠的見識和深厚的國學基礎。

林徽因2歲的時候,父親林長民遠赴日本。林徽因就和母親一起,跟著祖父母生活。4歲的時候,祖父讓她跟著幾個表姐一起,由大姑姑授課,開始啟蒙讀書。大姑姑在教課的時候,發現在這幾個姐妹中間,林徽因的年齡最小,也最愛玩,對課業不上心,但是每次背誦,她都能輕易背出。而她的表姐們卻都吞吞吐吐答不上來。因此大姑姑經常對家人讚歎林徽因的聰慧。

1910年,林長民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回到家鄉福建後和同學劉崇佑一起,依照自己所學專業,創辦福州法政學堂,自任校長。辛亥革命爆發後,他把學堂交給彆人,自己奔走於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宣傳革命。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林長民因為宣傳革命有功,且懂法政,被孫中山委任為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秘書長。林長民就此踏上政壇。

由於林長民的政治主張是立憲,因此跟梁啟超屬於一派。梁啟超當時流亡海外,林長民就督促他趕快回來,運用他的影響力促進共和。張勳複辟時,林長民時任國務院參事,他極力反對張勳複辟,支援段祺瑞討伐張勳,因此在段祺瑞執政之後,被任命為司法總長。仕途上一路通順,可謂是青雲直上。

看著父親一步步變成大官,慢慢長大的林徽因並不是很開心。因為她多次發現母親在偷偷哭泣。起初她不知道是為什麼,待懂事以後,她才明白。母親是商人的女兒,不會高雅的琴棋書畫,也不會操持家務,又因母親是二房因此父親不喜歡母親。但林長民對於二夫人生下的兩個女兒很是疼愛,但對於這位不解風情的夫人很是冷淡。在他發達以後,他又娶了一房小妾,是一位年輕的上海小姐。從此,林徽因的母親就更加被冷落了。那時候,林母才30歲,林長民讓她們母女住在後麵的小院裡,而讓新媳婦住在前院。新媳婦生下幾個孩子,林長民每次回家都給她們帶新奇的玩具,和她們一起玩鬨。林徽因就忍不住跑到前院跟她們一起玩兒,每次回來,就看見母親在後院哭泣。

這個場景,給林徽因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痛苦記憶。多年後,她曾以此為原型寫了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大公報》文藝副刊上。借小說主人公之口,她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糾結:她愛父親,卻又怨他的冷淡;愛母親,卻又怨她的無知和懦弱;愛三夫人生下的弟弟妹妹,卻又怕母親為此傷心……

年少的林徽因,心裡有太多不能承受的世態人情。

1917年,由於北洋政府的官場鬥爭,林長民被迫辭去司法總長。1920年,林長民被政府派往歐洲考察訪問,預計時間為一年半。林長民決定把女兒帶上,讓她也開開眼界,長長見識。於是就給林徽因寫了一封信。林徽因看完信之後,高興得差點要蹦起來。十五六歲的年紀,正是愛玩的花季,能夠出國遊曆,當然求之不得。

次年夏天,林徽因跟著父親到了歐洲。在父親的指引下,兩人依次遊曆了法國、意大利、瑞士、比利時等國家的文化名城。看著那些博物館、名人故地,林徽因很興奮。但是對工業革命的新興工廠和報館等提不起興趣。父親就告訴她,這些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方式,正是我們要學習的重要內容,不可不看。

林長民是一名政治家,他的著眼點和十五六歲的小姑娘肯定是不一樣的。天真爛漫的林徽因對於冷冰冰的工廠自然感到乏味。再加上父親經常要出去會客,還要做演講,因此林徽因經常獨自一人待在家裡。異國風情對她來說隻是一股新鮮勁兒,看多了就厭煩了。遠在他鄉的林徽因,不由得感到孤獨起來。為了排遣寂寞,她就坐在壁爐旁邊,閱讀英文書刊。由於她曾經在北京培華女子中學學習過英語,當時學校治學嚴謹,老師要求嚴格,因此她的英語水平很不錯,剛來歐洲不久就能跟洋人交流自如。讀這些書刊,能更進一步鍛鍊她的英語水平。

最開始,林徽因隻是以學習英語的目的去看這些書籍,但是她很快就發現,自己愛上了西洋文學。她讀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讀勃朗寧、普希金的詩,莎士比亞、蕭伯納的劇本。這些歐洲名著,很快就帶她進入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讓她之前的孤獨感一掃而空。在閱讀書籍的同時,她又萌生了進修的念頭。於是就報考了倫敦的聖瑪麗學院。當年9月,她以優異的成績被聖瑪麗學院錄取。

雖然考上了學校,但林徽因還是有點不愉快。她最想要的是父親的陪伴。從她2歲起,父親就出去,直到她16歲,父親從來冇有好好地陪過她。現在在異國他鄉,他仍舊隻是忙他的事。

她多麼希望能有人常常陪在她身邊,跟她聊天,跟她談心啊。

無巧不成書,兩個月後,一個年輕人敲開林家的門,來到了林徽因的麵前。

他就是徐誌摩。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