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那些年的絕代芳華 相敬又相愛的婚姻
-
相敬又相愛的婚姻
在歡迎泰戈爾的茶話會上,陳西瀅深深地被淩淑華的身影所吸引。在他的默默注視下,她有條不紊地穿梭於名流之中,談吐得體,落落大方。看著淩淑華穿梭忙碌的身影,陳西瀅的心也跟著慢慢淪陷了。
直覺告訴他,這個女人不一般,他想要認識她。
陳西瀅十幾歲的時候就到英國留學,先後進入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修政治經濟學,獲得了博士學位。1922年回國以後,在北京大學執教。他和淩淑華的初次相識就在泰戈爾訪華的茶話會上。
北大教授兼係主任的陳西瀅和負責翻譯的徐誌摩接待了泰戈爾,身為燕京大學女子學院的優秀學生代表淩淑華也在迎接之列。這是他們的讚歎不已。
有才華、有人品,又戴著北大教授的頭銜,這也難怪淩淑華會被他攻陷。
1926年,淩淑華從燕京大學外文係畢業後,就火速與陳西瀅完婚了,婚禮是在史家衚衕24號舉行的,這裡曾是淩府的後花園,淩父把它作為淩淑華的陪嫁,而後也成了淩淑華真正的家,一個隻屬於淩淑華和陳西瀅的家。
著名女畫家兼小說家嫁給了北大教授,才子配佳人,這場婚禮不知豔羨了多少人,一時被轟轟烈烈的傳為佳話。
婚後,陳淩夫婦二人像其他的新婚小夫妻一樣,去了一趟蜜月旅行,在日本短期旅遊之後,二人開始了相敬如賓的婚姻生活。
他們兩個人有共同的愛好,所以在精神高度上很容易達成默契。根據一個記者的記載,他們兩個人對待寫作十分嚴謹,平時兩個人從不在一個房間裡寫作。
淩淑華創作時,其寫作內容是絕對對陳西瀅保密的,陳西瀅是個“鐵麵無私”的評論家,她大概是怕丈夫批評自己未完成的文章,會打擊她的創作熱情吧!
在這個問題上,夫妻二人的態度驚人的一致,陳西瀅寫好的文章同樣是密不示妻。直到作品見報後,纔會彼此交換文章和意見。
這樣的相處之道在夫妻之間並不多見,很有樂趣。彆人不理解,說不定夫妻二人倒是樂在其中呢!
忘了說,這段相敬相愛羨煞眾人的婚姻也是有故事的。在成婚前,淩淑華和陳西瀅談了兩三年的戀愛,但都是秘密進行,相當於“地下戀情”。
他們因為泰戈爾的訪華而相識,又因為有共同的愛好而相交,陳西瀅是北大教授又留過學,所以他懂英文,淩淑華在燕京大學又是外文係的,所以她經常向陳西瀅請教問題,久而久之就熟絡起來。
一個是教授,一個是學生。老師對學生有著一股特殊的憐愛和疼惜,學生對老師又含有崇拜和仰慕,這樣特殊的身份,讓他們之間越走越近,學術研究之間悄悄摻雜了一絲情愫。
兩個人默契地選擇了秘而不宣,淩淑華的父親是個傳統的封建大家長形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當時仍然冇有退出曆史舞台,淩淑華不想因此而違抗父親。
她聰明的選擇了智鬥,他們找了淩父的一個世交好友去淩家說媒。這位淩父的世交是個好成人之美的君子,他找到淩父之後,七繞八繞竟把這樁親事說得有些眉目了。好在陳西瀅頂著一個北大教授的好頭銜,淩父雖然對陳西瀅有一肚子的洋墨水有些不滿意,但經老友的一番唇舌,竟覺得自己不怎麼討厭這個年輕有為的年輕人。
一番周折下來,淩淑華終於如願以償地嫁給了陳西瀅。淩父高興地把女兒嫁了出去,還大方出手了一座後花園作為陪嫁,他哪裡想得到,自己中了女兒女婿精心設計的“套”,無意中成全了二人的自由戀愛。
有情人終成眷屬,淩淑華的好友胡適做了他們的證婚人,在婚宴上,他感慨地說道:“中國夫婦隻知相敬而不言相愛,外國夫婦隻言相愛而不知相敬,陳西瀅與淩淑華如能相敬又能相愛,則婚姻目的始得完成。”
這段“愛情哲學”伴隨著親友的祝福進入了他們的婚姻,婚後二人生活過得相敬相愛,他們的生活獨立自由又相互依賴。
有人說過勢均力敵的愛情纔會長久。那麼淩淑華和陳西瀅這段勢均力敵的婚姻能夠長久的進行下去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