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名士 > 辜鴻銘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名士 辜鴻銘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辜鴻銘

天朝最後一條辮子

20世紀初,西方盛行著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在西方,辜鴻銘同印度的泰戈爾、日本的岡倉一同被奉為“東方聖哲”;“一戰”後的德國,更是將辜鴻銘的著作列為哲學必備讀物。

哥廷根大學的納爾遜教授如此告誡其學生:“我讀辜鴻銘的書,至今已十多次了,多讀一次,即更有所得一次。”一位教授聲稱,如果學生不懂辜鴻銘,便不讓參與討論。

辜鴻銘,如同一個傳奇,精通9國語言,榮獲13個博士學位,第一個將“四書”中的三書——《論語》《中庸》《大學》翻譯成英德語,介紹到西方。概括他一生最常用的一句話便是:“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一個標準的“東西南北人”。

但在中國人眼中,辜鴻銘則要落寞得多了。

在他最活躍的時期,做了20年幕僚、幾年外交官,充其量不過是個聲名不出張之洞、劉坤一幕府的小人物。

即便後來名噪全國了,站上北大講台了,在國人看來,他充其量也不過是個“怪人”,名聲也多來自於“怪”:保皇複辟、罵人罵世、留辮冬烘、酷嗜小足、納妾狎妓……

在中國,他僅得到幾個海歸學生迴天乏力的尊敬:唐紹儀為他申請“國葬”未果而鳴不平;孫中山將之視為中國精通英文的“三個半”人之一;某人因北大官網的曆史名人一欄裡冇有他而歎息……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