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強大了,才能長久地被認可 5.父母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感謝的人
-
5.父母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感謝的人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每個兒女應儘的義務,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也是良好修養的一種最佳體現。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出自《韓詩外傳》卷九,這聲歎息是皋魚在父母死後有感而發的。皋魚周遊列國去尋師訪友,故很少留在家鄉侍奉父母。豈料父母相繼去世,皋魚才驚覺從此不能再儘孝道,深悔當初父母在世時未能好好侍親,現在已追悔莫及了!皋魚以“樹欲靜而風不止”來比喻他痛失雙親的無奈。樹木不喜隨風擺動太多,否則便枝歪葉落,無奈勁風始終不肯停息,而樹木便不斷被吹得搖頭擺腦。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則是孝子的無奈!
父母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感謝的,因為他們是我們咿呀學語的柺杖,是漂泊天涯遊子的歸巢,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是我們成長路上不可缺少的引路人。有句老話叫作:“百善孝為先。”大意是,如果你想做個好人,那首先應該做到的是孝敬父母、尊重父母。
人們常說,父母恩最難報。願我們每一個人能以當年父母對待小時候的我們那樣,耐心、溫柔地對待漸漸老去的父母,體諒他們,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哪怕隻是為父母換洗衣服,為父母餵飯送湯,為父母搽搽風濕油,按摩按摩痠痛的腰背。哪怕隻是握著父母的手,攙扶著他們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就像當年他們攙扶著蹣跚學步的我們。好好地愛父母,讓我們的父母幸福、快樂地度過餘生吧,而一定不要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另外,“孝”還應建立在“敬心”之上,孝順父母要真心實意,如果隻有物質奉養而無精神慰藉,也不能稱得上是“孝”。一般來說,父母進入老年以後,體力和精力都不及從前了。所以,做子女的要多關心體貼父母,儘可能為父母分擔家務勞動,自己料理好個人生活,不讓父母操心,減輕父母的負擔。同時,當子女的,還應該經常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噓寒問暖。當父母生病時,更需要細心照料。父母遇到不稱心的事,要熱心地為他們分憂解愁。父母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以後,理應得到子女更多的照顧。既要在物質上給予充分的幫助,更要在精神上關心、體貼老人。
作為為人之本,孝貫穿於人類生活的始終,而理解與寬容則是儘孝的一貫精神。一個不能理解父母,隻是固執己見的人是難以真正對父母儘孝的。因為他和父母生活在兩個相互隔絕的心靈世界中,這是很尷尬、很悲哀的一件事。而要想真正理解父母還在於善於接受父母的意見,實現他們的心願。因為,孝的根本就在於愉悅父母,而我們在父母身心愉悅的過程中,自己也獲得了一種人生價值的實現和心靈的滿足。所以孔子講“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所謂孝的意義亦由此得以體現出來。
作為子女,記住老人的生日是對父愛、母愛的一種回報,是尊老敬老的具體表現。物質贍養和精神贍養構成了“孝”的內涵,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而精神贍養有時比物質贍養更重要,為老人過一個熱熱鬨鬨的生日則是這兩者相互結合的生動體現。
生日,是一個人的生命痕跡,是人生的階段性印記。祝賀生日這一形式,體現著人性關懷的色彩。少年兒童的生日是成長的欣喜,猶如破土而出的幼苗生機勃勃;青年人的生日是激情的迸發,猶如美麗的花朵綻放著青春和浪漫;中年人的生日是拚搏的頌歌,猶如莽莽的森林般深沉和厚重;而老人的生日是生活的戀歌,猶如輝煌的落日,在炫目的金色中浸潤著淡泊寧靜和依依不捨的憂愁。老年人已進入人生的“喪失期”,過一年就少一年,因而為他們過生日就顯得彌足珍貴。於是,我們更有理由記住老人的生日,因為這意味著記住了自己的責任、愛心和孝心,更記住了人類文明的真諦。
的確,記住父母的生日也是一種孝的表現,可是,眾所周知,所有的父母都能夠記住子女的生日和年齡,可是,是否所有的孩子都能夠記住父母的年齡呢?就算能夠勉強記住父母的年齡,又有多少人能夠記得住父母的生日呢?
某調查機構對100名4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進行了一個對家庭成員生日、年齡記憶的測試,調查結果顯示,100人中有57人不知道父母生日,74人不知父母的具體年齡。可是,當問及孩子和愛人的生日及年齡時,幾乎全都能迅速、準確地回答出來。
記住孩子和愛人的生日無可厚非,亦是親情使然。然而,多達57%的人忘記了父母的生日,這是應該引起年輕人深思的。
其實,父母生了我們,養了我們,他們的要求並不高。或許隻是需要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好嗎?”一起坐下來吃一頓家常便飯,陪母親逛逛街,嘮嘮家常,幫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他們就無比滿足了。而不是像中央電視台那則公益廣告《都忙都忙》中的老人那樣,做了一桌子飯菜等兒女們回來,兒女們一個個有事又不回家吃飯,老人隻能在一間空曠的大房間裡,對著電視機悵然若失。
總之,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孝敬父母,永遠都不應該成為落後於時代的思想,成為不符合現實的“古董”,而應該成為我們永遠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修養準則。“孝”是營造和諧家庭、融和社會關係的貼身法寶。隻有我們與父母的關係融洽了,隻有我們的家庭關係和睦了,我們的整個社會才能夠和諧、穩定。
修心箴言:
孝的根本就在於愉悅父母,而我們在父母身心愉悅的過程中,自己也獲得了一種人生價值的實現和心靈的滿足。所以孔子講“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所謂孝的意義亦由此得以體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