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自己強大了,才能長久地被認可 > 卷七 從容鎮定,修一顆淡定心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自己強大了,才能長久地被認可 卷七 從容鎮定,修一顆淡定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卷七從容鎮定,修一顆淡定心

淡定是人生的觀念和定力,是看問題的角度和視野,是對待問題的手段和策略。學會淡定,才能讓自己洗去浮躁,徹底安靜下來,才能把全部的力量花在將要到來的選擇上,而不至於讓自己因為某些因素的乾擾,做出錯誤的判斷。給自己一份淡定,無論迎來的是成功或者失敗,同樣可以活得無怨無悔、開心精彩。

1.修得淡定心,坦然處萬境

你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發現,同樣一件事,因為心境不同,感受則也不同。心境好時,即便普通的天氣,你也會覺得陽光燦爛;心境差時,明月光也會成為傷心色,風鈴聲也能變成斷腸音——這就是心境的力量。

記得鄭板橋先生應一寺廟住持所請,為該廟所寫的一副門聯嗎?

“花開花落僧貧富,雲來雲往客有無。”

雖然,今天我們已不能再覓廟在何方?但該對聯所體現的意境依然能躍然紙上——

夕陽早已西下,烏雀業已歸巢,青燈下,一個老和尚,左手把著古卷,右手拿捏佛珠,口裡誦著“阿彌陀佛”,孤寂的身影投在青青的古牆上,拉下長長的身影……

天亮了,和尚開門了,該是叫醒小徒弟打掃衛生了。滿樹的繁花盛開,綠意盎然,嬌花含羞。小徒弟也醒了,“師父,好漂亮啊,阿彌陀佛,感謝佛祖……”這個時候,老和尚感覺到了上蒼的恩惠,賜予他如此的“財富”,如此的多,如此的美,他已不再是一名貧寂的僧人。

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落紅早已歸去,蕭瑟的秋風毫不留情地攬下片片綠葉,似乎要把這曾經的他人的財富據為己有。站在庭院裡,老和尚看著小徒弟將滿地的塵緣掃儘,望著這曾屬於自己的“財富”,它曾是佛祖給予我的誠心,欣喜過,如今歎秋之無情,生命之短暫。歸去矣,春泥護花,隻能等下一個輪迴了。

這也許是常人所想象的一種境界,有些淒涼和無奈。

然而,所謂的禪境是:花開的富有和花落的淒涼與我有什麼關係呢?

無所謂貧富。雲來雲往本來就是虛無縹緲的,無所謂有還是無。心何必為這短暫的停留而悸動呢?

正所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一天,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禪師宣佈要傳授衣缽,選一個繼承衣缽的人,叫大家陳述心得。這時,一位首席的上座師神秀,在走廊的牆壁上寫了一首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個槽廠舂米的苦工看了神秀的偈語以後,也寫了一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後來這個苦工就繼承了衣缽,他就是禪宗第六代祖師慧能。

慧能禪師的境界非一般人能企及,而神秀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其實對於我們俗人更為合適。生活在熙熙攘攘、名來利往的現代社會的我們,這個偈語實在是戰勝自身煩惱、解除心靈痛苦、獲得自我解脫的一劑良藥。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在現實的泥濘中偶然昂起頭來喘幾口氣的超脫,是在對世界包括自我的本質有了充分把握之後做出的一種抉擇。

隻有“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才能夠遇事想得開、看得透、提得起、放得下,處世清楚,為人豁達,雖寵辱而不驚,雖譭譽而不計,這就是修心。

淡定是一顆佛心,淡定是一種修行,淡定是一層境界。

做到了淡定,我們就能坦然麵對人生各種境遇。

佛家說:“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俗人喜歡改變環境,而聖人喜歡改變自己。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到不適應,不要抱怨或試圖改變彆人,而是要首先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真正的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內心中的善念和對世事的淡定。

人生處處可修行,修行不一定非要青燈古佛相伴。王維就是這樣一個修行者,身在官場,心在世外。

王維,字摩詰,名字合一是維摩詰,而維摩詰是大乘佛教的居士,據說,王維是自己改的名,這名恰如其人,含了清淡的禪意。

王維,雖被尊為“詩佛”,卻非不理俗事的高僧,他是一位扯不斷紅塵牽掛的修禪人。

王維少年得誌,比起大多數為官人並稱不上仕途坎坷,晚年更是官封尚書右丞,他不可能決然離去。但他畢竟是內心澄澈之人,官場給了他錦衣玉食的生活,也給了他厭倦與擔心,他隻好隨俗浮沉,半官半隱。

王維的一生有明顯的分界線,他高漲的熱情在四十歲以前已經用完,四十歲後雖身在廟堂卻避禍山林。他的山水田園詩在沖淡的心境裡浮出水麵,借曆史的長河把一種恬淡的情緒傳給了人間。他的詩清新自然、淡遠脫俗。

王維能如此,隻因他內心澄澈,心存禪念。雖身在官場,卻不渾濁。他打破了出仕與入仕的界限,也打破了詩與畫的界限。他本就是通達之人。他把畫的精髓帶進了詩歌的天地,又以詩歌的空靈烘托出了畫的淡遠。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他的詩看似遠離塵世,不食人間煙火,其實他是把人融入了山水,把人和物平等而視,一起融入了禪意。

王維是真正參禪的人,他的禪發自內心,融於萬物,又收歸心用。他已無需伴古佛、借木魚、頌佛號來驅逐心中雜念,他已經做到了對世俗的淡定。

修心箴言:

俗人喜歡改變環境,而聖人喜歡改變自己。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到不適應,不要抱怨或試圖改變彆人,而是要首先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

真正的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內心中的善念和對世事的淡定。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