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如何成為一個冷靜智慧的人 目標確立,心無旁騖
-
目標確立,心無旁騖
有一位父親帶著三個孩子,到沙漠上去獵殺駱駝。
他們到達了目的地。
父親問老大:“你看到了什麼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獵槍、駱駝和一望無際的沙漠。”
父親搖頭說:“不對。”
父親以相同的問題問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獵槍、駱駝,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
父親又搖頭說:“不對。”
父親又以相同的問題問老三。
老三回答:“我隻看到駱駝。”
父親高興地點頭說:“答對了。”
上麵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目標確立之後,就必須心無旁騖,集中全部的精力,注視目標,並朝目標勇往直前,這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1876年,美國亞馬士都大學的校長威廉·克拉博士,應聘到北海道剛創立的劄幌農校,擔任教務主任。他和學生一同生活,教育他們達八個月之久,培養了佐藤昌介、新渡戶等傑出的教育家。
克拉博士在任滿離校時,給學生們留下了一句名言:“少年要立下大誌。”
俗話說:“有誌者立長誌,無誌者常立誌。”在我們一生中,必須立下長久的誌願,纔會有奮鬥的目標。否則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就是虛度光陰。孔子在15歲時就立誌做學問。日本高僧日蓮法師也在12歲時,立下誌願要成為日本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在年輕時就立下大誌願,終身為之奮鬥,終於成為一代名人。
立下長誌不但使生活變得有意義,同樣也提高了生命的價值。相反,一個人始終不知道自己一生中將做些什麼事,不但不能體會人生的快樂,也會失去生存的意義。
鬆下幸之助曾說:“即使是乞丐也會立下宏願,努力乞討,以求致富。”
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誌向愈高愈好。因為所立下的誌願若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或脫離了現實範圍,也就成了妄想。“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設計長遠目標;再從實際出發,製訂長遠的計劃,一日一日地逐步去執行,才能達到理想。”
蕭伯納說:“人生真正的快樂,在於你自認有一個偉大的生活目標。”
“每個人對工作看法的差異,就在於人生觀不同罷了。”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區分為五個層次,依次為:生理的需求(饑餓、**等基本需求)、安全的需求(免於恐懼、工作保障等)、社會的需求(親情、愛情、友情)、自尊的需求(受他人的認可與尊敬)、自我實現的需求(立功、立德、立言)。
如果把這五項需求與“為何而工作”相互對照的話,“為生活而工作者”滿足了生理與安全的需求;“為工作而工作者”滿足了社會與自尊的需求;“為理想而工作者”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
有人問企業家張國安成功的秘訣,他回答說:“確定一件事,就咬住不放。世界上成功的人,不是那些腦筋好的人,而是對一個目標咬住不放的人。”
張國安的話中談到了兩件事,其一是選定一個目標,其二是咬住不放。
目前許多年輕人,胸懷大誌,自信心十足,也勤奮努力,但稍遇挫折就放棄了。愛迪生說過,全世界的失敗,有75%隻要繼續下去,原本都可成功;成功最大的阻礙,就在放棄。
日本有句俗話說:“再冷的石頭,坐上三年也會焐暖。”
這兩句話主要在勉勵我們,至少要咬定一個目標不放,全力以赴,纔會有所成就。
所以,不論就業或創業,在選定一個目標之後,萬萬不可操之過急,必須愈挫愈奮,咬住不放,一定會成功。
人生就像爬階梯一樣,必須一步一階,絲毫取巧不得;隻要一步一階,終能抵達峰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