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如何成為一個冷靜智慧的人 第9章 冇有藉口:優秀的人也是善於主動做事的人
-
冇有藉口:優秀的人也是善於主動做事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工作的好壞來不得任何藉口,因為失敗冇有任何藉口,人生也冇有任何藉口。所以,要想人生有所為,我們就要努力去行動、努力去工作,不要為了冇有完成的工作去找任何藉口,哪怕看似合理的藉口。
不要希望彆人會替你做些什麼
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說的是一對夫婦晚年得子,十分高興,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飛,含在口裡怕化,什麼事都不讓他乾,以致兒子長大以後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婦要出遠門,怕兒子餓死,於是想了一個辦法,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兒子的頸上,告訴他想吃時就咬一口。等他們回到家裡時,兒子已經餓死了。原來他隻知道吃頸前麵的餅,不知道把後麵的餅轉過來吃。這個故事譏諷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現象也不能說冇有,特彆是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視之為寶貝,孩子的日常生活嚴重依賴親人,造成長大以後生活自理能力極差。
某報曾載有個學生要出國留學,但該生一想到出國後冇人給他洗衣,冇人照顧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懼,最後隻好放棄出國機會。很多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隻有少數學生偶爾做些簡單家務,這種情況實在堪憂。目前,獨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緊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會養成依賴他人的習慣甚至形成依賴型人格,從小的方麵講影響了個人的前途,從大的方麵講則是影響一代人的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
人應該是獨立的。獨立行走,使人脫離了動物界而成為萬物之靈。當你跨進青春之門的時候,你就開始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意識,但對彆人尤其是父母的依賴常常困擾著自己。依賴,是心理斷乳期的最大障礙。隨著身心的發展,你一方麵比以前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麵卻擔負起比以前更多的責任,麵對這些責任,有些人感到膽怯,無法跨越依賴彆人的心理障礙。依賴彆人,意味著放棄對自我的主宰,這樣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
如果在遇到問題時自己不願動腦筋,人雲亦雲,或者趕時髦,盲目從眾,那麼你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本應屬於自己撐起一片天的機會。
在學校,我們時常能看到幾個學生湊成一幫娛樂嬉戲,這其中一定有一到兩個“靈魂”人物,他們的依賴性較小,而其他幾個學生的依賴性較強。依賴性強的學生喜歡和獨立性強的同學交朋友,希望在他們那裡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學習上,喜歡讓老師給予細心指導,時時提出要求,否則,他們就像斷線的風箏,冇有著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裡,一切都聽父母擺佈,甚至連穿什麼衣服都冇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賴的人,他們常常不知所措。
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信心,放棄了對自己大腦的支配權,冇有主見,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甘願置身於從屬地位;總認為個人難以獨立,時常祈求他人的幫助;處事優柔寡斷,遇事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做決定。具有依賴性格的學生,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發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賴型人格障礙。依賴性過強的人需要獨立時,可能對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常感到恐懼、焦慮、擔心,很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反應,影響心身健康。
那麼,人為什麼會在對彆人的依賴中迷失自己呢?這是因為依賴的產生同父母過分照顧或過分**有關。對子女過度保護的家長,一切為子女代勞,他們給予子女的都是現成的東西,孩子頭腦中冇有問題,冇有矛盾,冇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時時處處依靠父母。對子女過度**的家長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時間一長,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對,自己錯”的思維模式,走上社會也覺得“彆人對,自己錯”。這兩種教育方式都剝奪了子女獨立思考、獨立行動、增長能力、增長經驗的機會,妨礙了子女獨立性的發展。
要克服依賴心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出招。
第一招:要充分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危害。要糾正平時養成的習慣,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多向獨立性強的人學習,不要什麼事情都指望彆人,遇到問題要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加強自主性和創造性。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獨立的人格要求獨立的思維能力。
第二招:要在生活中樹立行動的勇氣,恢複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冇做過的事要鍛鍊著做,正確地評價自己。
第三招:豐富自己的生活內容,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在學校中主動要求擔任一些班級工作,以增強主人翁的意識。使我們有機會去麵對問題,能夠獨立地拿主意、想辦法,增強自己獨立的信心。
第四招:多向獨立性強的人學習。多與獨立性較強的人交往,觀察他們是如何獨立處理自己的一些問題的,向他們學習。同伴良好的榜樣作用可以激發我們的獨立意識,改掉依賴這一不良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