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如何成為一個冷靜智慧的人 對你的時間要有整體觀念
-
對你的時間要有整體觀念
人的一生,多則百年,少則幾十年。如果一個人一生能活到70歲,那麼,他的全部時間就是60萬個小時。如果把一生的時間當作一個整體運用,那麼就是到了三四十歲,他會認為現在剛剛是,即使五六十歲,還有許多有效時間可以利用。但對於對一生時間運用冇有一個整體打算的人,活一天算一天,到了三四十歲,他就會感到人生的道路已快走到儘頭了。人過三十不學藝,結果是無所事事地混過晚年。就是對業餘時間利用也一樣,如果不把一生時間當作一個整體運用,兩小時的業餘時間他就會感到不足掛齒,白白地消磨過去。如果作為一個整體來運用,人的一生,就還按70歲計算,除去學齡前的7年,有22995天,倘若你一天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兩小時,就是45990小時,合5748個學習日,相當於比15年還多的學習時間,這要學習多少東西啊!有的人由於忽視了時間的整體性,隨意把時間浪費掉,那麼,雖然他在此時是自由的,但在即將接踵而來的社會競爭麵前,卻很可能不自由,就會喪失某些原本屬於他的機遇。
我們提出把一生的時間當作一個整體來運用,就是說對人的一生,從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等整個人生的時間階段,進行全麵規劃,統籌安排,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合理地科學地開發自己的智力和創造力,不失時機地使自己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其實,這種設想,早在2500年以前,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就已經提出來了。他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說,他15歲開始立誌發奮學習,30歲開始創立事業,40歲已不為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所乾擾,50歲懂得了自然規律,60歲能容納各種不同意見,70歲時處理問題得心應手,不出差錯。孔子的這一自我設計,在今天看來,雖不一定做固定的模式教人們都去效法,但它的精神卻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這就是在把自己一生的時間當作一個整體運用時,首先要圍繞人的不同生命階段來對自己進行終生設計。
成功之路,是一個艱辛的長期的奮鬥過程,在成功的目標與之間,隔著崇山峻嶺,除了汗流浹背地攀登之外,還要付出畢生的精力。巴甫洛夫在《給青年們的一封信》中說:“你們要記住:科學需要一個人貢獻出畢生的精力,假定你們每個人有兩次生命,這對你們說來也還是不夠的。科學要求每個人有極緊張的工作和偉大的熱情。希望你們熱情地工作,熱情地探討。”幾乎所有做出巨大貢獻的文學家、政治家、科學家都為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獻出了畢生精力。歐拉的數學研究從18歲開始持續到70多歲的高齡,由於工作過度瞎了一隻眼,另一隻眼微明仍堅持工作;俄國畫家伊凡諾夫,用28年時間,畫了200多張預備性的初稿;法捷耶夫寫《青年近衛軍》,收集的資料竟有幾百斤之多。當代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爾·查勒西比,為了研究避孕藥,在人跡罕至的墨西哥叢林中,度過了25個春秋,之後又轉到加利福尼亞州西北部人煙荒蕪的一座高山上。為了從事新課題的研究,他忍痛與結婚26年的伴侶離了婚。這位蜚聲世界的科學老人獨身居住在那座高山上的簡易木屋裡,在通往科學王國的道路上不斷進擊!所有成功者的一生證明,如果把一生的時間當作一個整體來安排,把時間和才能集中用到一個目標上,就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
把一生的時間當作一個整體運用,也是為了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一生,以適應現代資訊社會的要求。因為你一生也就是60萬小時,虛度一小時就少一小時;你就不會在中年時代,感到一生都完了。因為中年崛起,猶未為晚,因為你還有近30萬小時可以運用;你也不會因為到了風燭殘年而無所作為,因為你可以揚長避短,發揮你已經用過的幾十萬小時而積累的經驗與專長,做一些中青年人無暇顧及或缺乏經驗,但社會卻又十分需要的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