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新譯 第101章 劉備稱帝,陸遜火攻夷陵
魏紀一
公元221年
春季,正月,魏文帝任命議郎孔羨為宗聖侯,專門負責供奉孔子的祭祀。三月,加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開始恢複使用五銖錢。
這時,蜀地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於是,漢中王劉備就為漢獻帝發布訃告,穿喪服致哀,並追諡他為孝湣皇帝。隨後,群臣爭相談論天下出現的祥瑞征兆,都勸漢中王稱帝。前部司馬費詩上奏說:「殿下因為曹操父子逼迫君主、篡奪皇位,所以才漂泊萬裡,聚集有誌之士,準備討伐逆賊。如今大敵還沒攻克,卻先自立為帝,恐怕會讓人心疑惑。從前漢高祖與楚霸王約定,先攻破秦國的人封王。等到攻克了鹹陽,俘獲了秦王子嬰,漢高祖還心懷推讓。何況現在殿下還沒走出蜀地,就想自立為帝呢!我實在不認為殿下在這個時候應該這樣做。」對此,漢中王很不高興,就把費詩的職位降為永昌郡從事了。夏季,四月丙午日,漢中王在武擔山以南即皇帝位,宣佈大赦天下,並改年號為章武。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對此,司馬光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上天生育萬民,他們的勢頭是不能自己治理自己的,必定會共同擁戴君主來治理。如果君主能夠禁止暴力的行為、消除禍害以保全百姓的生命,獎賞善舉、懲罰惡行使社會不至於發生混亂,這就可以稱為君主了。因此夏、商、週三代之前,天下的諸侯,何止一萬個,凡是擁有百姓和國家的,都統稱為君。統合萬國而統治他們,製定法令和製度,頒布號令,天下沒有敢違抗的,這樣才能稱為王。王的德行衰落之後,強大的國家能率領諸侯尊崇天子的,就稱為霸。所以自古以來,天下混亂,諸侯以武力相爭,有的時代長時間沒有王,本來也是很多的。秦朝焚書坑儒,漢朝興起後,學者開始推究五德相生相剋的學說,認為秦朝是閏位,處於木德和火德之間,是霸而不是王,於是正統與閏位的爭論就興起了。到了漢朝滅亡之後,三國鼎立。隨後,晉朝失去了對天下的控製,五胡戰亂紛擾,差點亡我種族。南朝宋、北魏以後,天下開始南北分治,各自有各自國家的曆史,而且他們之間互相排斥,南方稱北方為「索虜」,北方稱南方為「島夷」。朱氏取代唐朝,導致天下四分五裂,沙陀人進入汴京,被比作共工、王莽,他們的國運年數都被舍棄不算,這些都是偏袒自己的片麵之詞,不是公正的通論。
我腦子愚鈍,實在不足以辨彆前代的正統與閏位,私下認為如果不能使九州統一,都隻是有天子的名號,而沒有天子的實質。雖然華夏與夷狄、仁厚與殘暴、大小與強弱,或許時代不同,但總歸和古代的列國沒有區彆,豈能單獨尊崇某一國稱為正統,而其餘的都視為僭偽呢!如果以自上而下的傳授繼承為正統,那麼陳朝繼承誰呢?拓跋氏繼承誰呢?如果以居於中原為正統,那麼劉淵、石勒、慕容氏、苻氏、姚氏、赫連氏所占據的土地,都是五帝、三王的舊都。如果以道德為標準區分正統與否,那麼狹小的國家中,必定有賢明的君主;三代的末期,難道沒有邪僻的君主嗎!因此正統與閏位的爭論,從古到今,沒有能說清其中道理、確定得讓人無法動搖的。我現在所記述的,隻是想敘述國家的興衰,記載百姓的禍福,讓讀者自己辨彆善惡得失,以此作為勸誡,不像《春秋》那樣設立褒貶的法則,把亂世撥亂反正。正統與閏位的問題,不是我敢妄議的,隻是根據事實敘述功業罷了。周、秦、漢、晉、隋、唐,都曾統一九州,傳位給後代,子孫雖然衰弱流亡,但他們仍然可以繼承祖宗的基業,有繼承恢複的希望,四方與他們爭奪天下的,都是他們原來的臣子,所以完全可以用天子的製度來記載他們。其餘那些土地相當、德行相近,不能統一,名號沒有差彆,本來就不是君臣關係的,都用列國的製度來處理,彼此在地位上是對等的,沒有貶低或抬高,希望不要歪曲事實,接近最公正的態度。然而天下分裂的時候,不能沒有年、時、月、日來記錄所發生事情的先後。根據漢朝傳位給魏,魏傳位給晉,晉傳位給宋直到陳,陳被隋取代,唐傳位給梁直到周,周被大宋繼承,所以不得不采用魏、宋、齊、梁、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年號來記載各國的事情,不是尊崇這些而貶低那些,有正統與閏位的區彆。漢昭烈帝的漢朝,雖然說是中山靖王的後代,但家族關係疏遠,不能記載他的世係輩分和名位,也就像宋高祖劉裕自稱是楚元王的後代,南唐烈祖李昪自稱是吳王李恪的後代一樣,其中的是非難以分辨,所以我不敢把他與漢光武帝劉秀和晉元帝司馬睿相比,讓他繼承漢朝的遺統。
此時,孫權從公安遷都到鄂縣,並將鄂縣改名為武昌。
五月辛巳日,漢主劉備立夫人吳氏為皇後。吳皇後是偏將軍吳懿的妹妹,原本是劉璋兄長劉瑁的妻子。立兒子劉禪為皇太子。給太子娶車騎將軍張飛的女兒為太子妃。
當初,魏太祖曹操進入鄴城時,魏文帝曹丕還是五官中郎將,見到袁熙的妻子中山人甄氏容貌美麗,對她是十分喜愛,太祖便為他聘娶了甄氏,甄氏生下了兒子曹叡。等到魏文帝即位後,安平人郭貴嬪受到寵愛,甄夫人則是被留在鄴城,不能見到文帝,因失意而有怨言。郭貴嬪便趁機詆毀她,文帝大怒。六月丁卯日,就派遣使者賜死了甄夫人。
魏文帝因為宗廟在鄴城,便在洛陽建始殿祭祀太祖曹操,儀式如同祭祀自家祖先的禮節。
戊辰日是月末,發生了日食。有關部門上奏請求罷免太尉,魏文帝下詔說:「災異的發生,是上天譴責君主,你們卻把過錯推給輔佐君主的大臣,這難道符合夏禹、商湯歸罪於自身的道理嗎!命令百官各自虔誠地履行職責。以後再有天地災異,不要再彈劾三公。」
漢主立兒子劉永為魯王,劉理為梁王。
漢主即位之後,就為關羽的死感到恥辱,便準備攻打孫權。翊軍將軍趙雲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先消滅魏國,那麼孫權自然會歸服。如今曹操雖然已死,但他的兒子曹丕篡奪皇位,我們應當順應民心,早日奪取關中,占據黃河、渭水上遊以討伐叛逆,關東的義士必定會攜帶糧食、驅策戰馬以迎接王師。實在不該放下魏國,先和吳國交戰。吳蜀戰事一旦爆發,就不能倉促結束,這不是上策。」群臣中勸諫的人很多,但是漢主都不聽從。廣漢郡的處士秦宓陳述天時對作戰必定不利,被治罪下獄囚禁,後來才被赦免釋放。
當初,車騎將軍張飛的雄壯威猛僅次於關羽;關羽善待士兵卻對士大夫十分傲慢,張飛敬重君子卻不體恤軍人。漢主常常告誡張飛說:「你刑罰殺戮已經很過度了,又天天鞭打士兵,卻還讓他們在身邊侍奉,這是招致禍患的做法啊。」對此,張飛仍不改正。漢主將要討伐孫權,便命張飛率領一萬人從閬中出發,到江州與大軍會合。臨出發前,他帳下的將領張達、範強殺死了張飛,帶著他的首級順流而下投奔了孫權。漢主聽到張飛營中都督的上表,悲痛的說:「唉,張飛死了!」
對此,陳壽評論說:關羽、張飛都號稱是萬人敵,是當世的勇猛臣子。關羽曾報效曹公,張飛曾義釋嚴顏,他們二人都有國士的風範。然而關羽剛愎自用而驕傲自大,張飛暴躁而缺乏恩惠,最終因自身的短處招致失敗,這是事理和命運的常態。
秋季七月,漢主親自率領各路軍隊攻打孫權,孫權派遣使者向漢主求和。南郡太守諸葛瑾給漢主寫信說:「陛下認為關羽的親疏,與漢獻帝相比如何?荊州的大小,與天下相比哪個更重要?如果都該仇恨的話,應當先恨誰、後恨誰?如果能弄清這幾點,事情就易如反掌了。」但是漢主不聽。當時有人傳言諸葛瑾另派親信與漢主私下聯係,孫權說:「我與諸葛子瑜有生死不變的盟誓,子瑜不會辜負我,就像我不會辜負子瑜一樣。」但謠言還是傳到了外麵,陸遜上表說明諸葛瑾必定沒有乾這種事,建議孫權采取措施以消除疑慮。孫權回複說:「子瑜與我共事多年,恩情如同骨肉,彼此之間非常瞭解。他的為人,不符合道義的事不做,不符合道義的話不說。從前劉備派諸葛亮到吳國,我曾對諸葛瑾說:『你與孔明是親兄弟,況且弟弟跟隨兄長,從道義上講是順理成章的,為什麼不留下孔明?孔明如果留下跟隨你,我會寫信向劉備解釋,他想必會尊重孔明的意願。』子瑜回答我說:『弟弟諸葛亮已經投身於劉備,雙方確立了君臣名分,從道義上講不會有二心。弟弟不留下,就像我不會投奔劉備一樣。』他的話足以貫通神明,現在怎麼會做出這種事呢!前些天收到誹謗他的書信,我立即封好交給子瑜,並親手寫了信給他。我與子瑜可說是神交,不是外人的言論能離間的。我知道你心意懇切,就把你的上表封好給子瑜看,好讓他瞭解你的意思。」
漢主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在巫縣打敗了孫權的將領李異、劉阿等人,隨後進軍秭歸,兵力有四萬多人,武陵郡的蠻夷都派使者前來請求派兵協助。孫權任命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並授予他符節,讓他統領將軍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於丹、孫桓等五萬人抵禦漢軍。
這時,皇弟鄢陵侯曹彰、宛侯曹據、魯陽侯曹宇、譙侯曹林、讚侯曹兗、襄邑侯曹峻、弘農侯曹斡、壽春侯曹彪、曆城侯曹徽、平輿侯曹茂,都進爵為公;安鄉侯曹植改封為鄄城侯。
當初,魏文帝曹丕詔令群臣,讓大家預測劉備是否會為關羽報仇而討伐孫權,眾人商議後都認為:「蜀國是個小國,名將隻有關羽。關羽戰死、軍隊潰敗後,國內憂愁恐懼,沒有理由再出兵了。」隻有侍中劉曄說:「蜀國雖然地域狹小、勢力薄弱,但劉備的謀略是想憑借武力來強大自己,勢必會出兵以顯示自己還有實力。況且關羽與劉備,名義上是君臣,恩情卻如同父子。關羽被殺,劉備不能為他興兵報仇,就不符合他們始終如一的情分了。」
八月,孫權派使者向魏國稱臣,用謙卑的言辭呈上奏章,還送回了於禁等人。朝廷大臣都表示祝賀,隻有劉曄說:「孫權無故請求歸降,一定是內部有急難。孫權之前襲擊殺死了關羽,劉備必然會大舉出兵討伐他。東吳外麵有強大的敵人,部眾人心不安,又擔心我們趁機進攻,所以才獻出土地請求投降,一來可以阻止我們出兵,二來可以借我們的援助,增強自己的勢力,以迷惑敵人。如今天下三分,我們占有十分之八的土地,威震海內;吳國和蜀國各自保住一個州,憑借山脈和河流作為屏障,一旦有危急情況就互相救援,這是小國得以生存的有利條件。如今他們卻自己互相攻打,這是上天要滅亡他們啊,應當大舉出兵,直接渡過長江襲擊吳國。蜀國從外麵進攻,我們從裡麵偷襲,吳國的滅亡超不過十天一個月。吳國滅亡了,蜀國就孤立了,如果分割吳國的一半土地給蜀國,蜀國本來也不能長久存在,何況到時候蜀國隻得到吳國的外圍之地,我們卻能得到吳國的核心地區呢!
魏文帝說:「人家向我稱臣投降,我卻去討伐他,會讓天下想要前來歸順的人產生疑慮,不如暫且接受吳國的投降,然後偷襲蜀國的後方。」劉曄回答說:「蜀國距離遠而吳國距離近,蜀國又聽說中原王朝討伐吳國,就會撤兵返回,我們根本無法阻止他們。如今劉備已經發怒,出兵攻打吳國,他聽說我們討伐吳國,知道吳國必定會滅亡,將會高興地進軍和我們爭奪分割吳國的土地,一定不會改變主意,抑製怒火去救援吳國。」但是魏文帝不聽。
此時,於禁的胡須頭發都白了,容貌憔悴,見到魏文帝,哭泣著叩首。魏文帝用荀林父、孟明視的故事安慰他,並任命他為安遠將軍,讓他到北邊的鄴城去拜謁高陵。魏文帝預先讓人在高陵的屋子裡畫上關羽打勝仗、龐德發怒、於禁投降的情景。於禁看到後,羞愧怨恨發病而死。
對此,司馬光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於禁率領幾萬大軍,戰敗後不能以死殉節,反而向敵人投降,後來又回到魏國。魏文帝廢掉他可以,殺死他也可以,卻在陵墓的屋子裡作畫羞辱他,這就有失作為君主的風度了!
丁巳日,魏文帝派太常邢貞奉持策書去任命孫權為吳王,加賜九錫。劉曄說:「不行。先帝討伐天下,占有十分之八的土地,威震海內;陛下接受禪讓登基,德行與天地相合,美好的名聲傳遍四方。孫權雖有雄才,原本也隻是漢朝的驃騎將軍、南昌侯,官位低、勢力弱。吳地士民本來就有畏懼我們的心理,不能強迫他們順從孫權的謀劃。若是不得已而接受他的投降,可以晉升他的將軍封號,封他為十萬戶侯,但不能馬上封他為王。王位與天子隻差一級,禮儀、服飾、車馬等都會相互混淆。他隻做個侯,江南士民與他就沒有君臣之分。我們如果相信他的假意投降,就去尊崇他的地位封號,確定他與臣下的君臣關係,這好比給老虎添上翅膀。孫權一旦接受王位,打退蜀軍後,表麵上會對我們以禮相待,讓國內都知道;暗中卻會做無禮之事來激怒陛下。陛下大怒出兵討伐他,他就會慢慢告訴百姓:『我委身侍奉魏國,不惜珍寶財物,隨時進貢,不敢違背作為臣子的禮節,而魏國卻無故討伐我們,必定是想滅亡我們國家,俘虜我們的人民做奴仆侍妾。』吳地百姓沒有理由不相信他的話。相信之後就會心生憤怒,到時上下同心,戰鬥力會增強十倍。」魏文帝還是不聽。
將領們因為吳國歸附,都放鬆了戒備,隻有征南大將軍夏侯尚進一步整治攻守的裝備。山陽人曹偉,一向有才名,聽說吳國向魏稱臣,便以平民身份給吳王寫信索要賄賂,想藉此與京城的人結交,文帝得知後殺了他。
當初,魏文帝想任命楊彪為太尉,楊彪推辭說:「我曾擔任漢朝的三公,恰逢世道衰亂,沒能為國家立下絲毫功勞。如果再做魏國的臣子,這對國家的選拔來說,也不算是光榮。」魏文帝聽後隻好作罷。
冬季,十月己亥日,公卿大臣在初一朝見時,一並召來楊彪,用賓客的禮節對待他。還賜給他延年杖、憑幾,讓他穿布單衣、戴皮弁覲見,任命他為光祿大夫,俸祿中二千石;朝見時,位次在三公之下;又下令在他家門口設定行馬,安排士卒守衛,以示對他的優待尊崇。楊彪八十四歲時去世。
此時,因為糧食昂貴,朝廷停用了五銖錢。
涼州盧水胡人治元多等人反叛,導致河西地區陷入了嚴重的混亂。對此,魏文帝便召回了鄒岐,任命京兆尹張既為涼州刺史,派遣護軍夏侯儒、將軍費曜等人隨後進軍。胡人派了七千多騎兵在鸇陰口迎擊張既,張既揚言要從鸇陰口進軍,卻暗中從且次出兵直奔武威。胡人以為他有神助,便退回了顯美縣。張既已經占據武威,費曜才趕到,而夏侯儒等人還未抵達。張既犒勞賞賜將士,準備進軍攻打胡人,可將領們都說:「我軍士兵疲憊不堪,而敵軍士氣正盛,難以與他們爭鋒。」張既說:「如今軍中沒有現成的糧食,應當依靠敵軍的物資。如果敵軍看到我軍兵力會合,退到深山之中,我們追擊就會因道路艱險而陷入困境,士兵會饑餓不堪;要是撤軍,他們又會出來搶掠,這樣戰事就無法結束,正所謂一日放縱敵人,禍患會延續幾代。」於是便率軍前進到顯美,準備攻打胡人。
十一月,胡人騎兵幾千人趁著大風想要放火燒營,將士們都很恐慌。張既在夜裡埋伏三千精銳士兵,另派參軍成公英率領一千多騎兵出營挑戰,下令讓他們假裝敗退。胡人果然爭相追擊,張既便趁機發動伏兵截斷了敵軍的後路,前後夾擊,大敗胡人,斬殺和俘虜的敵軍數以萬計,河西地區全部平定。後來西平人麹光反叛,殺死了當地郡守。將領們想去攻打他,張既說:「隻有麹光等人反叛,郡裡的百姓未必都同意。如果我們派兵進攻,官吏百姓、羌人、胡人一定會認為國家不分是非,反而會讓他們都與叛軍勾結,這就是給老虎添翅膀。麹光等人想依靠羌人、胡人作為援軍,現在我們先讓羌人、胡人去襲擊他們,並懸賞招募,所繳獲的財物都分給他們。這樣既能從外部挫敗他們的勢力,又能從內部離間他們的關係,一定能不戰而平定叛亂。」於是便發布檄文告知各羌族部落,被麹光等人連累的人予以赦免,能斬殺叛軍首領並獻上首級的將加以封賞。結果麹光的同黨斬殺了麹光,獻上了他的首級,其餘的人都像往常一樣安居樂業。
這時,魏國使者邢貞抵達吳國,吳國人認為應當自稱上將軍、九州伯,不應該接受魏國的封號。吳王孫權說:「九州伯,古代從未有過。從前沛公劉邦也接受項羽封為漢王,這是當時的權宜之計,又有什麼損害呢!」於是便接受了封號。吳王到都亭迎接邢貞,邢貞進門時沒有下車。張昭對邢貞說:「禮儀沒有不恭敬的,法令沒有不執行的。而您竟敢妄自尊大,難道是認為江南勢單力薄,沒有一寸兵刃嗎!」邢貞聽後,立刻急忙下車。對此,中郎將琅邪人徐盛憤怒不已,回頭對同事說:「我們不能奮不顧身,為國家吞並許都、洛陽,攻取巴、蜀,卻讓我們的君主與邢貞結盟,這不是恥辱嗎!」說著就淚流滿麵。邢貞聽說後,就對隨從說:「江東的將相如此,肯定不會長久屈居人下。」
隨後,吳王派中大夫南陽人趙諮入朝致謝。魏文帝問趙諮:「吳王是位怎樣的君主?」趙諮回答說:「吳王是位聰明、仁智、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魏文帝聽後,便問具體情況,趙諮說:「吳王能從普通人中接納魯肅,這是他的聰明;從軍隊中提拔呂蒙,這是他的明智;俘獲於禁卻不殺害,這是他的仁愛;兵不血刃的奪取荊州,這是他的智慧;占據三州虎視天下,這是他的雄才;向陛下屈身稱臣,這是他的謀略。」魏文帝說:「吳王很有學問嗎?」趙諮說:「吳王有戰船萬艘,軍隊百萬,能夠任用賢能,誌在治理天下,雖有空閒時間,卻也博覽群書,閱讀史籍,能夠採納其中的精華,不像書生那樣隻會尋章摘句。」文帝說:「吳國可以征服嗎?」趙諮回答說:「大國擁有征伐的軍隊,小國也有堅固的防禦。」魏文帝說:「吳國害怕魏國嗎?」趙諮說:「吳國擁有百萬大軍,又以長江、漢水為護城河,有什麼可害怕的!」魏文帝說:「吳國像你這樣的大臣有多少?」趙諮說:「聰明出眾的有**十人;像我這樣的,多得可以用車載、用鬥量,數也數不清。」
隨即,魏文帝便派使者向吳國索要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等物。對此,吳國群臣憤憤不平的說:「荊、揚二州,貢品有固定的規定。魏國索要的這些珍玩之物,根本不合禮製,不應給予。」吳王說:「我們正與西北的蜀國交戰,江南的百姓,全靠我做主。他們所索要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如同瓦石,我有什麼可吝惜的!況且他在居喪期間,難道還能和他講禮製嗎!」於是就把這些物品全都送給了魏國。
隨後,吳王立兒子孫登為太子,並為他精心挑選師友,任命南郡太守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綏遠將軍張昭的兒子張休、大理吳郡人顧雍的兒子顧譚、偏將軍廬江人陳武的兒子陳表都為中庶子,讓他們入宮為太子講解詩書,出宮陪同太子騎馬射箭,稱他們為「四友」。孫登接待下屬,大致采用平民交往的禮節。
十二月,魏文帝向東巡視天下。
巡視完後,魏文帝就想封吳王孫權的兒子孫登為萬戶侯,吳王以孫登年幼為由,上書推辭不接受;又派西曹掾吳郡人沈珩入朝致謝,並獻上地方特產。魏文帝問沈珩:「吳國是否擔心魏國向東進兵?」沈珩回答說:「並不擔心。」魏文帝問:「為什麼?」沈珩說:「我們相信並倚仗過去的盟約,兩國重歸於好,所以不擔心;如果魏國違背盟約,我們自然會有所防備。」魏文帝又問:「聽說吳太子將要來魏國,是這樣嗎?」沈珩說:「我在吳國朝廷,既不能參加朝會,也不能參與宴會,像這樣的議論,我沒有聽說過。」魏文帝認為他回答得很好。
此時,吳王在武昌的釣台上飲酒,喝得大醉,讓人用水潑灑群臣,還說:「今天暢飲,隻有醉到掉進台裡,才會停止!」張昭表情嚴肅,一言不發,走出了釣台,坐在車裡。吳王派人把張昭叫回來,並對他說:「隻是一起取樂罷了,您為什麼發怒呢?」張昭回答說:「從前商紂王修建糟丘酒池,通宵飲酒,當時也認為是樂事,不覺得是壞事啊。」對此,吳王沉默不語,麵露慚愧神色,於是停止了飲酒。
吳王和群臣飲酒,親自起身勸酒,虞翻趴在地上,假裝喝醉不接酒杯;吳王離開後,虞翻就坐了起來。吳王見狀,那是怒不可遏,手持寶劍就要殺他,在座的人無不驚慌失措。隻有大司農劉基起身抱住吳王,勸諫說:「大王在喝了幾杯酒之後,親手殺死賢能的人,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誰會知道呢!況且大王因為能容納賢才、聚集眾人,所以才受到天下人的仰慕;如今一下子拋棄這點,行嗎!」吳王說:「曹操尚且殺了孔融,我殺個虞翻又算什麼!」劉基說:「曹操輕易殺害士人,所以天下人都譴責他。大王親自施行德義,想和堯、舜比美,怎麼能自比曹操呢!」虞翻因此得以免死。吳王於是告誡左右侍從說:「從今以後,酒後說要殺人,都不能殺。」劉基是劉繇的兒子。
當初,魏太祖曹操打敗蹋頓後,烏桓便逐漸衰落,鮮卑首領步度根、軻比能、素利、彌加、厥機等人通過閻柔向朝廷進貢,請求互通貿易,太祖都上表封他們為王,給他們給予恩寵。軻比能本是鮮卑的一個小部落首領,因勇猛健壯、廉潔公正而被眾人信服,因此能威懾控製其他部落,他是最為強盛的一個。從雲中、五原以東到遼水,都是鮮卑的地域,軻比能與素利、彌加劃分地域進行統治,各有邊界。軻比能的部落靠近邊塞,中原人多有叛逃歸附他的;素利等人在遼西、右北平、漁陽的邊塞之外,路途遙遠,所以沒有成為邊境的禍患。魏文帝任命平虜校尉牽招為護鮮卑校尉,南陽太守田豫為護烏桓校尉,讓他們鎮守安撫這些部族。
公元222年
春季,正月丙寅朔日,發生了日食。
庚午日,魏文帝前往許昌。
魏文帝下詔說:「如今的計吏、孝廉,就如同古代的貢士;如果限定年齡之後才選拔人才,那麼呂尚、周晉就不會在前代顯名了。命令各郡國選拔人才,不要拘泥於年齡大小;儒生要通曉經術,官吏要熟悉文法,到京後都加以試用。有關部門要糾察故意不按實際情況推薦人才的行為。」
二月,鄯善、龜茲、於闐各國國王分彆派遣使者前來進貢。此後,西域與中原之間的道路重新打通了,朝廷設定了戊己校尉。
此時,漢主劉備從秭歸將要進軍攻打吳國,治中從事黃權勸諫說:「吳人作戰勇猛,而且我軍水軍順流而下,前進容易後退難。請允許我擔任先鋒去抵擋敵軍,陛下應當在後方坐鎮。」但是漢主不聽,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讓他統領長江北岸的各路軍隊;自己率領眾將,從長江南岸沿著山路行進,駐軍在夷道的猇亭。吳國將領都想迎擊漢軍。陸遜說:「劉備全軍東下,銳氣正盛;而且憑借高處堅守險要地方,難以一下子攻克。就算攻打下來,也難以徹底取勝,倘若有不利情況,會損害我們的整體局勢,這不是小事。現在隻應鼓勵將士,多設謀略,觀察局勢的變化。如果這裡是平原曠野,還會擔心有敵軍突然進攻的憂患;如今他們沿山進軍,兵力根本無法展開,自然會在山林岩石間疲憊不堪,我們可以慢慢等待他們疲憊鬆懈時再製服他們。」對此,將領們都很不理解,認為陸遜這是畏懼敵軍,各自心懷不滿。漢軍從佷山打通通往武陵的道路,派侍中襄陽人馬良用金銀錦緞賞賜五谿地區的各蠻夷部落,並授予他們官爵。
三月乙醜日,魏文帝立皇子齊公曹睿為平原王,皇弟鄢陵公曹彰等人都進爵為王。甲戌日,立皇子曹霖為河東王。
甲午日,魏文帝前往襄邑。
夏季,四月戊申日,魏文帝立鄄城侯曹植為鄄城王。當時,諸侯王都隻是空有封地名稱而沒有實際權力;各王國隻有一百多名老兵作為守衛;與京城相隔千裡,不允許朝見天子,朝廷還設定了防輔、監國等官員來監視他們。他們雖然有王侯的封號,卻和平民差不多,他們都想做個普通百姓卻不能如願。法令既嚴厲,諸侯王的過錯惡行天天都能聽到;隻有北海王曹兗謹慎好學,從未有過過失。文學、防輔等官員相互商議說:「我們接受詔令監察北海王的舉動,有過失應當上奏,有善行也應該上報。」於是便共同上表稱讚曹兗的美德。曹兗聽說後,表現的十分驚恐,就責備文學官員說:「修身自守,不過是普通人的行為罷了,而各位卻上報朝廷,這恰恰會增加我的負擔。況且如果有善行,何必擔心不被人知道,卻急於這樣做,這不是有益的事。」
癸亥日,魏文帝返回許昌。
五月,朝廷將江南八郡設為荊州,江北各郡設為郢州。
這時,漢軍從巫峽建平一直到夷陵邊界,接連紮營,設立了幾十個營寨,並任命馮習為大都督,張南為前部督,從正月開始與吳軍對峙,到六月都沒有分出勝負。隨後,漢主劉備派吳班率領幾千人在平地上紮營,吳軍將領都想出擊,陸遜說:「這裡麵一定有詐,暫且觀察一下。」漢主知道計謀行不通,就率領八千名伏兵從山穀中殺出。陸遜說:「之前不讓各位攻打吳班,就是猜測他一定有巧妙的安排。」
這時,陸遜向吳王孫權上奏說:「夷陵是軍事要地,是國家的關隘屏障,雖然容易奪取,但也容易失去。如果失去它,不僅損失一個郡的土地,荊州也會令人擔憂,如今爭奪此地,一定要成功。劉備違背天道常理,不安守自己的巢穴,竟敢自己送上門來,我雖然沒什麼才能,但憑借陛下的威靈,以順討逆,打敗他們就在眼前,這沒什麼可擔憂的。我起初擔心他會水陸並進,如今他反而放棄船隻,改用步兵,處處紮營,通過觀察他的佈置,我就知道此戰一定不會有其他變故。希望陛下高枕無憂,不必掛念。」
閏六月,陸遜將要進攻漢軍,將領們都說:「攻打劉備應當在剛開始的時候,如今卻讓他深入五六百裡,雙方對峙了七八個月,他的各個要害之處都已經固守,進攻必定沒有好處。」陸遜說:「劉備是狡猾的敵人,經曆的事情多,他的軍隊剛集結時,思慮精深專一,肯定不能攻打。如今他駐軍已久,沒占到我們的便宜,還整的士兵疲憊不堪,士氣低落,再也想不出什麼計策了。前後夾擊這個敵人,正是現在。」於是先攻打一個營寨,沒有取勝,將領們都說:「這隻是白白犧牲士兵罷了!」陸遜說:「我已經知道攻破他們的方法了。」於是就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茅草,用火攻的方法,攻占了那個營寨;一下子形成有利形勢後,陸遜便率領各路軍隊同時進攻,斬殺了張南、馮習以及胡人首領沙摩柯等人,攻破了漢軍四十多個營寨。漢將杜路、劉寧等人走投無路,被迫投降。
此時,漢主登上馬鞍山,佈置軍隊圍繞自己進行防守,陸遜督促各路軍隊從四麵逼進,漢軍土崩瓦解,死了上萬人。漢主連夜逃走,驛站的人親自背著燒剩的樂器鎧甲斷後,漢主這纔能夠順利進入白帝城,漢軍的船隻、器械,水軍和陸軍的物資,一下子幾乎損失殆儘,屍體順著長江往下漂流。漢主對此非常慚愧憤恨,說:「我竟然被陸遜這個儒生挫敗羞辱,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將軍義陽人傅肜擔任後衛,士兵全部戰死,傅肜的鬥誌卻更加昂揚。吳人勸他投降,傅肜罵道:「吳狗,哪有漢朝將軍投降的!」最終戰死。從事祭酒程畿逆江撤退,部下說:「後麵追兵就要到了,應該解開船纜輕裝前進。」程畿說:「我在軍隊中,沒學會被敵人追趕就逃跑。」最後也戰死了。
當初,吳安東中郎將孫桓另外率軍在夷道攻打漢軍前鋒,結果被漢軍包圍,孫桓向陸遜求救,陸遜說:「不行。」將領們說:「孫安東是皇族,現在被包圍,情況十分危急,為什麼不去救援!」陸遜說:「孫安東深得士兵之心,城池堅固,糧食充足,沒什麼可擔憂的。等我的計策實施後,想不救孫安東,他自己也會解圍。」等到陸遜的計謀大獲成功,漢軍果然奔逃潰散。孫桓後來見到陸遜,就說:「之前我實在怨恨您不出兵救援,到了今天,才知道您排程自有方略!」
當初,陸遜擔任大都督時,將領們有的是討伐逆賊時的舊將,有的是皇室貴戚,各自驕傲自負,不聽從指揮。陸遜按著劍說:「劉備是天下知名的人物,連曹操都忌憚他,如今他就在我們邊境,這是個強大的對手。各位都蒙受國家恩惠,應當和睦相處,共同消滅這個敵人,來回報所受的恩惠,卻不服從指揮,為什麼呢?我雖然是個書生,卻接受了主上的任命,國家之所以委屈各位來聽從我的指揮,是因為我還有一點可取之處,能夠忍辱負重。各位都要做好自己的事,難道還能推辭嗎!軍令有常規,不可違犯!」等到打敗劉備,看到對敵的計策大多出自陸遜,將領們這才服氣。吳王聽說後,就說:「您為什麼起初不舉報那些違反排程的將領呢?」陸遜回答說:「我蒙受的恩惠深重,這些將領有的是心腹重臣,有的是得力助手,有的是有功之臣,都是國家應當共同成就大事的人,我私下仰慕藺相如、寇恂謙讓的道義,來成就國家大事。」吳王聽後大笑,稱讚他做得好,加封陸遜為輔國將軍,兼任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當初,諸葛亮與尚書令法正的喜好和崇尚不同,但能以公義為出發點相互配合,諸葛亮常常對法正的智謀感到驚奇。等到漢主劉備討伐吳國失敗時,法正已經去世,諸葛亮感歎說:「孝直如果還在,一定能阻止主上東征;即使東征,也必定不會陷入如此危局。」
漢主在白帝城時,徐盛、潘璋、宋謙等人爭相上表說「一定能擒獲劉備,請允許再次進攻他」。吳王孫權就此詢問陸遜。陸遜與朱然、駱統上書說:「曹丕大規模集結軍隊,表麵上假托幫助我國討伐劉備,實際上心懷奸詐,我們決定馬上撤軍。」
當初,魏文帝曹丕聽說漢軍樹立柵欄連線營寨達七百多裡,就對群臣說:「劉備不懂軍事,哪有連營七百裡來抵禦敵人的呢!『在平原濕地和險要地帶駐紮軍隊,會被敵人擒獲』,這是用兵的禁忌。孫權報捷的文書很快就要到了。」七天後,吳國打敗漢軍的文書果然送到。
秋季七月,冀州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出現了大規模的饑荒。
漢主失敗逃走後,黃權在長江北岸,退路被切斷,無法返回。八月,黃權率領部眾投降了魏國。蜀漢有關部門請求逮捕黃權的妻子兒女,漢主說:「是我辜負了黃權,黃權沒有辜負我。」對待他的家人仍像從前一樣。
魏文帝對黃權說:「你舍棄叛逆歸順朝廷,是想追隨陳平、韓信嗎?」黃權回答說:「我過分蒙受劉主的特殊待遇,投降吳國不行,返回蜀國無路,所以前來歸順。況且敗軍之將,能免於一死已是幸運,哪有什麼古人可仰慕的!」魏文帝認為他說得好,便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授侍中,讓他陪同乘車。
從蜀國來的投降者中有人說蜀漢誅殺了黃權的妻子兒女,魏文帝下詔讓黃權舉辦喪事。黃權說:「我與劉備、諸葛亮以誠相待,他們瞭解我的本誌。我私下懷疑訊息不真實,請求等待覈實。」後來得到確切訊息,果然像黃權所說的那樣。馬良也死在了五谿地區。
九月甲午日,魏文帝下詔說:「婦人參與朝政,是禍亂的根源。從今以後,群臣不得向太後上奏國事,皇後家族的人不得擔任輔政的職務,也不得無故接受封爵和土地。把這道詔書傳給後代,如有違背,天下人共同討伐他。」
卞太後每次見到外戚,從不給好臉色,常常說:「生活應當節儉,不應指望賞賜,貪圖安逸。外戚們可能會怪我對待他們太刻薄,這是因為我有自己的原則。我侍奉武皇帝(曹操)四五十年,一直實行節儉,不能自己變得奢侈。有違反法令的,我隻會加重處罰一等,不要指望得到錢米的恩惠。」
魏文帝將要立郭貴嬪為皇後,中郎棧潛上疏說:「皇後的品德,關係到國家的盛衰治亂。因此聖明的君主謹慎地冊立元妃,必定從先代的世族人家中選取賢淑的女子,來統領六宮,虔誠地侍奉宗廟。《易經》說:『家道端正,天下就安定。』從內到外治理好,這是先王的常規製度。《春秋》記載宗人釁夏的話說:『沒有把妾立為夫人的禮儀。』齊桓公在葵丘盟誓,也說:『不要把妾立為妻子。』如今後宮受寵的妃嬪,地位常常僅次於天子,如果因為寵愛而登上皇後之位,使低賤的人突然顯貴,我擔心後代會出現上下欺淩、綱紀廢弛的情況,開啟不合製度的先例,禍亂就會從這上麵開始。」魏文帝不聽。庚子日,立郭氏為皇後。
當初,吳王孫權派於禁的護軍浩周、軍司馬東裡袞到魏文帝曹丕那裡,陳述自己的誠意,言辭十分恭敬。魏文帝問浩周等人:「孫權可信嗎?」浩周認為孫權一定會臣服,而東裡袞則認為未必會臣服。魏文帝喜歡浩周的話,認為他瞭解孫權,所以封孫權為吳王,又派浩周去吳國。浩周對吳王說:「陛下不信大王會派兒子入朝侍奉,我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來擔保。」吳王為此淚流滿襟,指天發誓。浩周返回後,吳國的人質卻沒送來,隻是用很多空話搪塞。魏文帝想派侍中辛毘、尚書桓階去吳國結盟立誓,並責令孫權送兒子入朝,吳王推辭不接受。魏文帝發怒,想討伐吳國,劉曄說:「孫權剛剛取勝,上下齊心,而且有江湖阻隔,不能倉促製服他們。」但是魏文帝不聽,執意要伐吳。
九月,魏文帝命令征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從洞口出兵,大將軍曹仁從濡須出兵,上軍大將軍曹真、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合、右將軍徐晃圍攻南郡。吳建威將軍呂範統領五路軍隊,用水軍抵禦曹休等人;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將軍楊粲救援南郡;裨將軍朱桓以濡須督的身份抵禦曹仁。
冬季,十月甲子日,魏文帝指定首陽山東麵為自己的陵墓,並製定喪葬製度,務必節儉,裡麵不藏金銀,全部用瓦器。命令將這道詔書收藏在宗廟,副本存放在尚書台、秘書省、三公府。
吳王因揚越地區的蠻夷大多還沒平定,便言辭謙卑地上書,請求自我改過;「如果罪過難以消除,必定不會被赦免,我會奉還土地和百姓,寄身交州了此殘生。」又給浩周寫信說:「想為兒子孫登求娶宗室女子為妻。」還說:「因為孫登年幼,想派孫長緒、張子布陪同他前來。」魏文帝回複說:「我與你之間,君臣大義已定,難道願意勞師動眾遠到長江、漢水嗎!如果孫登早上到京,我晚上就召回軍隊。」於是吳王改年號為黃武,沿長江防守。魏文帝從許昌南征,又將郢州恢複為荊州。
十一月辛醜日,魏文帝抵達宛城。曹休軍隊駐紮在洞口,上書說:「希望率領精銳士兵進軍江南,利用敵人的物資,事情必定能成功,如果我戰死,請陛下不必掛念。」魏文帝擔心曹休貿然渡江,便派驛馬傳令阻止他。侍中董昭在旁邊,說:「我見陛下麵帶憂色,隻是因為曹休要渡江嗎?如今渡江,在人情上是困難的,即便曹休有此誌向,勢必也不能單獨行動,必須依靠眾將。臧霸等人既富有又尊貴,沒有其他奢望,隻想安享天年,保住祿位而已,怎肯冒險投身死地以求僥幸!如果臧霸等人不進軍,曹休的意誌自然會消沉。我擔心陛下即便下了渡江的詔令,他也一定會猶豫,不會立即聽從。」不久,恰逢暴風吹斷吳將呂範等人的船隻纜繩,船隻徑直漂到曹休的軍營前,魏軍斬殺俘獲上千人,吳兵潰散。魏文帝聽說後,下令各路軍隊迅速渡江。軍隊還沒按時進軍,吳國的救援船隻就到了,將殘餘士兵收回江南。曹休派臧霸追擊,沒有取勝,將軍尹盧戰死。
庚申晦日,發生了日食。
吳王派太中大夫鄭泉出使蜀漢,蜀漢太中大夫宗瑋回訪,吳、蜀又恢複往來。
漢主劉備聽說魏軍大舉出擊,就給陸遜寫信說:「敵軍現已到長江、漢水一帶,我將再次東征,將軍認為可行嗎?」陸遜回複說:「隻怕貴軍剛剛戰敗,創傷未愈,才開始尋求通好;暫且應自我休整,無暇窮兵黷武。如果不權衡利弊,想再以殘兵遠來,必將無處逃命。」
蜀漢漢嘉太守黃元反叛。
吳將孫盛率領一萬人占據江陵中洲,作為南郡的外援。
東吳的兩把火燒的是天下格局的變化,赤壁之戰一把火燒出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夷陵一把火燒掉了蜀漢興複漢室的夢想,使得曹魏成了最大的收益者。
曆史,不僅是對過去的記錄,更是一麵映照現實的明鏡,讓我們得以在審視曆史的過程中,汲取為人處世的智慧、感悟王朝的興衰,探尋社會發展與人性本質的深層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