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新譯 第103章 孔明平蠻文帝崩,出師表奏北伐起
魏紀二
公元225年
春季,二月,魏文帝下詔任命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隨從皇帝車駕,督察各路軍隊,總領隨駕的尚書台事務;任命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留守許昌,督查後方的文書工作。三月,魏文帝前往召陵,開通討虜渠;乙巳日,返回許昌。
並州刺史梁習討伐軻比能,大敗鮮卑軍。
這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軍隊討伐雍闓等人,參軍馬謖送了他幾十裡路。諸葛亮說:「雖然我們一起謀劃這件事已經很多年了,現在仍希望你能再給我一些好的建議。」馬謖想了想說:「南中地區依仗地勢險要、路途遙遠,長期以來並不服從我們的管理。即使今天打敗他們,明天他們還會反叛。如今您正傾儘全國之力北伐對付強大的敵人,他們知道朝廷內部兵力空虛,反叛的時間隻會更快。如果要殺光他們的殘餘勢力來消除後患,這樣既不符合仁者的情懷,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用兵的道理,還是以攻心為上策,攻城為下策;以心理戰為上策,以兵力交鋒為下策,希望您能讓他們真心的歸順朝廷。」諸葛亮採納了他的建議。馬謖是馬良的弟弟。
辛未日,魏文帝率領水軍再次征伐吳國,群臣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宮正鮑勳勸諫說:「朝廷的軍隊多次征伐卻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就是因為吳、蜀兩國唇齒相依,憑借山水險阻,有難以攻克的地勢。往年龍舟在江上飄蕩,被困在南岸,陛下身處險境,臣下們嚇得膽戰心驚,當時宗廟幾乎傾覆,這是百代的警戒。如今又勞師動眾襲擊遠方,每天耗費千金,中原地區空虛消耗,白白讓狡猾的敵人炫耀他們的威勢,我私下認為這計策不可行。」魏文帝聽後就很生氣,將鮑勳降職為治書執法。鮑勳是鮑信的兒子。夏季,五月,戊申日,魏文帝前往譙縣。
這年,吳國丞相北海人孫劭去世。起初,吳國要設定丞相,眾人就推舉張昭擔任丞相一職,吳王說:「如今正是多事之秋,丞相職責重大,這不是用來優待他的方式。」等到孫劭去世後,百官再次推舉張昭,吳王說:「我難道是對張昭有吝嗇嗎!擔任丞相事務繁雜,而這位先生性情剛直,他的建議如果不被採納,心裡就會產生怨恨,這不是對他有益的事。」六月,吳王任命太常顧雍為丞相、平尚書事。顧雍為人話少,舉止得當,吳王曾感歎說:「顧君不說話,一說話必定能夠切中要害。」到了宴飲歡樂的時候,侍從們擔心酒後失言,而顧雍總能察覺這種情況,因此大家纔不敢放縱。吳王也說:「顧公在座,真讓人不快樂。」他就是這樣令人敬畏。起初擔任尚書令時,被封為陽遂鄉侯;授封侯位後回到官署,家人都不知道,後來聽說了這事,感到很是驚訝。等到擔任丞相後,他所選用的文武將吏,都是根據他們的才能任用,心中沒有半點偏見。時常訪問民間情況和政務適宜之處,總是秘密上報。如果建議被採納施行,就歸功於皇上;如果不被采用,始終不泄露出去。吳王因此很敬重他。但在朝廷上陳述事情時,言辭神色雖然和順,卻能夠堅持正確的意見;軍國大事的得失,除非當麵拜見吳王,否則從不說起。吳王常令中書郎到顧雍那裡諮詢事情,如果符合顧雍的心意,事情便可以施行,然後就和中書郎反複研究討論,並設酒食招待;如果不合心意,顧雍就臉色嚴肅,沉默不語,什麼也不安排。中書郎回去就把這種情形告訴了吳王,吳王說:「顧公高興,說明事情合適;他不說話,說明事情不妥當,我應當重新考慮。」長江邊的將領們,都想立功報效國家,所以多次陳述有利的時機,主張偷襲敵軍。吳王拿這事詢問顧雍,顧雍說:「我聽說兵法以貪圖小利為戒,這些人所陳述的,是想求取功名而為自己謀利,並不是為國家著想。陛下應當禁止,如果不能耀武揚威、削弱敵人,就不應該聽從。」吳王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聽從了他的意見。
此時,利成郡士兵蔡方等人反叛,殺死了太守徐質,推舉同郡人唐諮為首領,魏文帝下詔命屯騎校尉任福等人討伐平定了叛亂。唐諮從海路逃到吳國,吳人任命他為將軍。
秋季,七月,魏文帝立皇子曹鑒為東武陽王。
此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已經到達南中,所到之處都取得了勝利。諸葛亮從越巂郡進入,斬殺了雍闓和高定。派庲降督益州人李恢從益州郡進入,門下督巴西人馬忠從牂柯郡進入,他們攻破各縣後,再次與諸葛亮會合。孟獲收集雍闓的殘餘部眾抵抗諸葛亮。孟獲向來被夷族和漢族民眾信服,諸葛亮懸賞活捉他,捉到後,讓他在軍營陣壘之間參觀,還問道:「這支軍隊怎麼樣?」孟獲說:「之前不知道你們的虛實,所以才會失敗。如今承蒙允許參觀軍營陣壘,要是隻是這樣的話,那打敗你們就很容易。」諸葛亮笑了,放他回去再必交戰。七次放他,七次活捉,諸葛亮還要放孟獲,孟獲卻停下不走了,言辭真誠說:「您有天威,南中人不會再反叛了!」諸葛亮於是到達滇池。最終,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都被平定,諸葛亮就地任用當地首領為官。有人勸諫諸葛亮,諸葛亮說:「如果留下外來官員,就必須要留下軍隊,軍隊留下卻沒有糧食供應,這是,見識廣、記性還好,各種才藝也都挺厲害。不過啊,要是他能再大度點,待人處事公平真誠,心裡裝著道義,多給老百姓辦點好事,那跟古代那些賢明的君主比起來,也差不了多少啦!
太子曹叡即位為皇帝,尊奉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起初,魏明帝在東宮做太子時,不結交朝臣,不過問政事,隻潛心讀書;即位後,群臣想一睹他的風采。過了幾天,明帝單獨召見侍中劉曄,兩人交談了一整天,眾人在旁邊傾聽,劉曄出來後,大家就問:「皇上怎麼樣?」劉曄說:「是秦始皇、漢武帝一類的君主,隻是才能稍遜一點罷了。」明帝剛執政時,陳群上疏說:「臣子們隨聲附和,是非被掩蓋,這是國家的大隱患。如果不和睦就會形成仇黨,有了仇黨就會無端詆毀讚譽,詆毀讚譽沒有根據就會使真假失去實質,這些都不能不深入考察。」
癸未日,魏明帝追諡甄夫人為文昭皇後。
壬辰日,立皇弟曹蕤為陽平王。
六月,戊寅日,將魏文帝安葬在首陽陵。
這時,吳王孫權聽說魏國有大喪事,秋季,八月,便親自率軍攻打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城池。朝廷商議想要發兵救援,明帝說:「孫權擅長水戰,如今敢下船從陸路進攻,是希望趁我們沒有防備。現在他已經和文聘對峙,進攻方與防守方的態勢相差一倍,他肯定不敢久留。」在此之前,朝廷派遣治書侍禦史荀禹慰勞邊境,荀禹到達江夏後,徵調所經各縣的士兵以及自己帶來的一千步兵騎兵,登上山頭舉火示意,吳王見狀就逃走了。
辛巳日,魏明帝立皇子曹冏為清河王。
吳國左將軍諸葛瑾等人侵犯襄陽,司馬懿率軍擊敗了他們,並斬殺了吳軍將領張霸。曹真又在尋陽擊敗了吳國的另一支部隊。
此時,吳國丹楊、吳、會稽三郡的山民再次起兵作亂,攻陷了所屬縣城。隨後,吳王將三郡的險要地區劃分出來設定東安郡,並任命綏南將軍全琮兼任太守。全琮到任後,明確賞罰製度,招引勸降叛亂者,幾年時間,就收降了一萬多人。隨後,吳王召全琮返回牛渚,同時撤銷了東安郡。
冬季,十月,清河王曹冏去世。
這時,吳國陸遜上書陳述此時應該做的事,勸吳王施行恩德、放寬刑罰,減輕賦稅、停止徵調徭役。又說:「忠誠正直的話,往往不能儘情陳述;隻求容身的小臣,卻常把私利之事上報。」吳王回複說:「《尚書》記載『我有過失你要輔佐』,而你說不敢儘情陳述,這怎麼能算忠誠正直呢!」於是命令有關部門把所有法令條文都寫出來,派郎中褚逢送到陸遜和諸葛瑾那裡,讓他們對覺得不妥的地方進行修改增減。
十二月,魏明帝任命鐘繇為太傅、曹休為大司馬,依舊都督揚州軍事;曹真為大將軍,華歆為太尉,王朗為司徒,陳群為司空,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華歆請求把職位讓給管寧,但是魏明帝不同意。隨即便征召管寧為光祿大夫,命令青州官府供給安車和隨從吏員,按照禮儀遣送,管寧還是沒有前來。
這一年,吳國交趾太守士燮去世。隨後,吳王便任命士燮的兒子士徽為安遠將軍,兼任九真太守,任命校尉陳時接替士燮的交趾太守職位。交州刺史呂岱因交趾地處偏遠,便上表請求分海南三郡為交州,任命將軍戴良為刺史;海東四郡為廣州,自己擔任刺史;並派遣戴良和陳時向南進入交趾。而士徽自行任命為交趾太守,發動宗族武裝抵抗戴良,戴良停留在合浦。交趾人桓鄰是士燮提拔起來的官吏,他叩頭勸諫士徽,讓他迎接戴良。士徽發怒,用鞭打死了桓鄰,桓鄰的哥哥桓治集合宗族武裝攻打士徽,但是沒有取勝。呂岱上疏請求討伐士徽,率領三千士兵,日夜兼程渡海前往。有人對呂岱說:「士徽憑借幾代人的恩德,一州的人都歸附於他,萬萬不可輕視。」呂岱說:「如今士徽雖然懷有叛逆之心,但沒料到我們會突然到來;如果我們秘密進軍、輕裝疾進,趁他沒有防備突然發動襲擊,必定能打敗他。如果滯留在這不快速進軍,讓他起了疑心,到時據城固守,七郡的各少數民族就會像雲一樣聚集起來響應他,到那時即使有智慧的人來攻打他,又怎麼會成功呢!」於是便率軍出發,經過合浦後,與戴良一同前進。呂岱任命士燮的弟弟士輔為師友從事,並派他前去勸說士徽。士徽率領他的六個兄弟出城投降,可呂岱把他們全都殺了。
對此,孫盛評論說:安撫遠方、團結近處,沒有比誠信更好的方法了。呂岱讓士輔擔任師友從事,派他去傳遞誠信的誓言;士徽兄弟赤身露體投降,真心交出性命,呂岱卻趁機消滅他們來求取功利,君子由此可知呂氏的福運不會長久。
隨後,士徽的大將軍甘醴和桓治率領官吏百姓一起攻打呂岱,呂岱奮力反擊,最終打敗了他們。於是便撤銷了廣州,恢複了原來的交州建製。呂岱進軍討伐九真,斬殺俘獲的人數以萬計;又派遣從事向南宣揚威望命令,直到境外的扶南、林邑、堂明各國的國王,都分彆派遣使者向吳國進貢。
公元227年
春天的時候,吳國的解煩督胡綜、番陽太守周魴去攻打彭綺,最後把他給活捉了。之前,彭綺自稱組織義兵,要幫魏國討伐吳國,有人就覺得這是個好機會,趁機打吳國肯定能成功。魏明帝問中書令太原人孫資怎麼看,孫資說:「番陽那些地方的宗族勢力,之前也多次舉事,但兵力弱、又沒遠見,很快就垮了。當年文皇帝分析過吳國,說洞浦之戰殺了他們一萬人,繳了幾千艘船,結果沒過幾天,逃散的人又聚起來了。江陵被圍了好幾個月,孫權就派一千多人守東門,國家也沒亂,這說明他們法令嚴明、上下齊心。所以彭綺這事,估計也成不了孫權的大麻煩。」後來,彭綺果然失敗被殺了。
二月,在鄴城修文昭皇後的陵寢。王朗前去視察,看到老百姓大多都很貧窮,可明帝還在大修宮室,就上奏勸說道:「以前大禹想解決天下的大問題,自己的宮室就搞得很簡陋,衣食也很節省;勾踐想擴大地盤,就約束自己和家人,省家裡的錢來給國家用;漢文帝、漢景帝想把家業發揚光大,就放棄建百金的露台,穿粗布衣服顯示節儉;霍去病隻是個中等本事的將軍,還說匈奴沒滅,不蓋自己的府第。這都是說,心裡裝著遠方的事,就會忽略近處的享受;要處理外麵的事,內部就得簡單點。現在建始殿前麵,夠開朝會;崇華殿後麵,夠安排宮裡人;華林園、天淵池,夠遊玩宴飲了。要是先把宮門外的觀樓建好,修修城牆,其他工程等年景好了再說,專心搞農業、存軍糧,那百姓富足、軍隊強大了,敵人自然會來歸順。」
三月,蜀漢丞相諸葛亮帶各路軍隊北上,駐守漢中,讓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管留守府的事。臨走前,諸葛亮上奏說:「先帝開創大業沒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成三塊,咱們益州國力弱,這真是國家危急的時候。但宮裡的大臣還在努力,外麵的將士還在拚命,都是因為記得先帝的恩情,想報答陛下。陛下真該多聽聽大家的意見,發揚先帝留下的美德,鼓舞大家的誌氣;彆輕易看輕自己,說話不講道理,把忠臣進諫的路堵了。
宮廷和丞相府,其實是一個整體,獎勵好人好事、懲罰壞人壞事,不應該有兩樣標準。要是有乾了壞事觸犯法律的,或者儘忠做好事的,都該交給相關部門去評定賞罰,這樣才能顯出陛下治理的公正嚴明,不能有偏袒私心,讓宮裡宮外的法令不一樣。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這些人,都是心地善良、誠實可靠、忠誠正直的人,所以先帝才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覺得宮裡的事,不管大小,都該問問他們的意見再做,這樣肯定能彌補疏漏,帶來更多好處。將軍向寵,性格品行好、處事公正,懂軍事,以前試用過,先帝都誇他有本事,所以大家商量著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覺得軍營裡的事,都問問他,肯定能讓軍隊和睦,好壞人各有合適的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衰敗的根由。先帝活著的時候,每次跟我聊起這事,沒有不對桓帝、靈帝那時候的事歎氣痛恨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正派賢良、能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漢室重新興盛,很快就能實現了。
我本來是個普通的老百姓,在南陽自己種地,隻想在亂世裡保住性命,沒想過在諸侯中出名。先帝不嫌棄我地位低賤、見識淺薄,委屈自己,三次到我草屋裡來拜訪我,問我當今天下的事。我被他感動,就答應為先帝效力。後來遇到戰敗,在最艱難的時候接受了重任,從那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我接受托付後,日夜擔心,怕辦不好辜負了先帝的信任。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荒涼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軍備也充足了,該鼓勵三軍北上平定中原了。希望能儘我這點平庸的本事,除掉那些奸邪壞人,恢複漢室,回到舊都,這是我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本分。至於考慮事情的得失、提些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賊寇、複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要是沒成效,就治我的罪,以告慰先帝在天之靈;要是郭攸之他們怠慢了,也得責備他們,讓大家知道他們的過失。陛下自己也該多想想,問問好的治國辦法,採納正確的意見,好好記著先帝的遺詔。我受恩太多,現在要走了,寫這表的時候淚流滿麵,不知道該說啥了。
之後諸葛亮就進軍,駐紮在沔水北岸的陽平石馬。
同時,諸葛亮征召廣漢太守姚伷到丞相府當屬官,姚伷還推薦了不少文武人才。諸葛亮誇他說:「對國家忠誠有益的事,沒有比推薦人才更重要的了。推薦人往往會偏向自己喜歡的型別,現在姚掾能兼顧剛柔不同的人才,讓文武官員都能發揮作用,真算得上學識廣、品行正了。希望各位屬官都以他為榜樣,彆辜負了朝廷的期望。」
魏明帝聽說諸葛亮在漢中,想大舉出兵進攻,便去征求散騎常侍孫資的意見。孫資說:「從前武皇帝征討南鄭,收服張魯,陽平之戰曆經艱難險阻才取得勝利,後來又親自率軍救出夏侯淵的部隊,多次說『南鄭簡直是個天然的牢獄,中間的斜穀道就是五百裡長的石穴』,這是感歎那裡地勢深險,也是慶幸救出夏侯淵部隊時的話。再說,武皇帝用兵如神,看到蜀軍盤踞在山岩之中,吳軍竄逃到江湖之上,都加以迴避,不強迫將士死戰,不爭一時的怒氣,這正是所謂的見可勝才戰,知難而退啊。如今如果進軍南鄭討伐諸葛亮,道路艱險,估計需要精兵以及轉運物資的兵力,加上鎮守南方四州、抵禦吳軍的兵力,總共要十五六萬人,還必定需要另外徵調人力。這樣會使天下騷動,耗費巨大,這實在是陛下應該深思的。防守與進攻相比,費力相差三倍。隻需用現有兵力分派大將據守各險要之地,威勢足以震懾強敵,安定邊疆,將士可以養精蓄銳,百姓也能安居樂業。幾年之後,中原日益強盛,吳、蜀兩國必定會自行衰敗。」魏明帝於是停止了出兵的計劃。
當初,魏文帝廢除五銖錢,讓百姓用糧食和布帛作為貨幣,民間弄虛作假的行為逐漸增多,人們爭相把糧食弄濕來謀利,把絹帛織得很薄來交易,即使處以嚴刑,也無法禁止。司馬芝等大臣在朝堂上談論這件事,認為:「使用貨幣不僅能使國家富足,也能減少刑罰,如今不如重新鑄造五銖錢更合適。」夏季,四月,乙亥日,魏國恢複使用五銖錢。
甲申日,魏國開始在洛陽營建宗廟。
六月,魏國任命司馬懿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率領所屬部隊鎮守宛城。
冬季,十二月,魏明帝立貴嬪河內人毛氏為皇後。起初,明帝做平原王時,娶了河內人虞氏為妃;等到即位後,虞氏沒能立為皇後,卞太後安慰勸勉她。虞氏說:「曹家向來喜歡立地位低賤的人,沒有以道義推舉的。皇後掌管宮內事務,君主處理外部政務,兩者相輔相成;如果不能有好的開始,就不會有好的結局,恐怕必定會因此亡國斷祀啊!」虞氏於是被廢黜,送回了鄴城的皇宮。
當初,太祖、世祖都曾商議恢複肉刑,因戰事繁忙而未能實行。等到明帝即位,太傅鐘繇上書說:「應該像漢景帝時的法令那樣,對應當判處死刑而願意斬右趾的人,允許他們這樣做;對黥、劓、左趾、宮刑,仍像漢文帝時那樣改用髡刑和笞刑,這樣每年可以使三千人活命。」明帝下詔讓公卿以下官員討論,司徒王朗認為:「肉刑廢除已經幾百年了;如今恢複,恐怕減輕刑罰的條文還沒被百姓看清,而恢複肉刑的訊息已經傳到敵國耳中,這不是招撫遠方之人的辦法。現在可以按照鐘繇的建議,對那些應當減輕死罪的人,改為減死髡刑,如果覺得太輕,可以加倍他們服勞役的年限。這樣對內有以生換死的莫大恩德,對外沒有以砍腳代替腳鐐的駭人聽聞的名聲。」參與討論的有一百多人,多數讚同王朗的意見。明帝因吳、蜀尚未平定,就暫且擱置了這件事。
這一年,吳國昭武將軍韓當去世,他的兒子韓綜荒淫無道,害怕獲罪,閏十二月,率領家屬和部曲前來投奔魏國。
當初,孟達受到魏文帝的寵信,又和桓階、夏侯尚關係密切;等到魏文帝去世,桓階、夏侯尚也都去世了,孟達心中不安。諸葛亮得知後便派人引誘他,孟達多次和諸葛亮通訊,暗中答應歸蜀。孟達和魏興太守申儀有矛盾,申儀就秘密上表告發了他。孟達聽說後,心裡惶恐不安,想舉兵反叛。司馬懿寫信安慰勸解他,孟達猶豫不決,司馬懿於是暗中率軍討伐。將領們說:「孟達和吳、蜀有聯係,應該先觀察動靜再行動。」司馬懿說:「孟達沒有信義,現在正是他懷疑猶豫的時候。應當趁他還沒拿定主意,迅速解決他。」於是率軍日夜兼程,八天就到了孟達的城下。吳、蜀各自派遣偏將向西城的安橋、木闌塞進軍救援孟達,司馬懿分派將領抵禦。起初,孟達給諸葛亮寫信說:「宛城離洛陽八百裡,離我這裡一千二百裡。他們聽說我舉事,必定要上表報告天子,往返商議,至少要一個月,到那時我的城池已經堅固,軍隊也已做好準備。我這裡地勢險要,司馬懿必定不會親自前來;其他將領來,我沒什麼可擔心的。」等到司馬懿的軍隊到達,孟達又告訴諸葛亮說:「我舉事才八天,敵軍就到了城下,多麼神速啊!」
隻有你想不到,沒有人做不到。
曆史,不僅是對過去的記錄,更是一麵映照現實的明鏡,讓我們得以在審視曆史的過程中,汲取為人處世的智慧、感悟王朝的興衰,探尋社會發展與人性本質的深層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