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資治通鑒新譯 > 第106章 五丈原星落:諸葛亮最後一戰與三國戰略轉折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資治通鑒新譯 第106章 五丈原星落:諸葛亮最後一戰與三國戰略轉折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魏紀四

公元233年

春季,正月甲申日,有青龍出現在摩陂的井中。二月,魏明帝前往摩陂觀看青龍,並更改年號為青龍。

這時,公孫淵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向吳國呈上表章,自稱臣子;對此,吳主孫權非常高興,為此專門實行了大赦。三月,吳主派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率領一萬人馬,攜帶金銀珠寶、珍奇貨物以及完備的九錫之禮,從海路前往授予公孫淵,封公孫淵為燕王。滿朝大臣從顧雍以下都勸諫,他們一致認為:「公孫淵不可輕信,卻對他寵信優待太過,隻可派遣官吏士兵護送宿舒、孫綜回去就行了。」可是吳主不聽。張昭說:「公孫淵背叛魏國,害怕被討伐,這才遠道來向我們求援,這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孫淵改變主意,想向魏國表明自己的忠心,我們的兩位使者就回不來了,這不是要被天下人取笑嗎!」吳主反複駁斥張昭,張昭的態度卻更加堅決了。吳主不能忍受,手按佩刀發怒說:「吳國的士人進宮就拜見我,出宮就拜見您,我對您的敬重已經到了極點,而您卻多次在眾人麵前折辱我,我常常擔心自己會做出失策的事!」張昭凝視著吳主說:「我雖然知道我的話不會被採納,卻每次都竭儘愚忠,實在是因為太後臨終前,把老臣叫到病床前,留下遺詔囑托的話還在耳邊啊。」說著就淚流滿麵。吳主聽後,就把刀扔在地上,和張昭相對而哭。但最終還是派遣張彌、許晏前往。張昭因為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而氣憤,便稱病不上朝了。吳主因此就對他有了怨恨,直接派人用土堵塞他的家門,張昭又在門內用土封死。

夏季,五月戊寅日,北海王曹蕤去世。

閏五月庚寅日初一,發生日食。

六月,洛陽宮的鞠室發生火災。

這時,鮮卑族首領軻比能引誘守衛邊塞的鮮卑人步度根,與他深交並結為姻親,親自率領一萬騎兵到陘北迎接步度根的家眷。並州刺史畢軌上表,請求立即出兵,對外威懾軻比能,對內鎮撫步度根。魏明帝看了表章說:「步度根已經被軻比能引誘,懷有疑心。現在畢軌出兵,千萬不要越過邊塞經過句注山。」結果不等詔書送到,畢軌已經進軍駐紮在陰館,派遣將軍蘇尚、董弼追擊鮮卑人。軻比能派遣兒子率領一千多騎兵迎接步度根的部落,與蘇尚、董弼相遇,在樓煩大戰一場,蘇尚、董弼兩位將領陣亡,步度根和泄歸泥的部落都反叛出塞,與軻比能聯合侵犯邊境。魏明帝派遣驍騎將軍秦朗率領中軍討伐他們,軻比能於是逃到沙漠以北,泄歸泥率領他的部眾前來投降。步度根不久被軻比能殺死。

公孫淵知道吳國遙遠難以依靠,於是就斬殺了張彌、許晏等人,並把他們的首級送往魏國京師,同時沒收了他們的軍隊、物資和珍寶。冬季,十二月,魏明帝下詔任命公孫淵為大司馬,封為樂浪公。吳主聽說公孫淵的做法後,拍著桌子大怒說:「我年紀六十,世間的難易之事,沒有沒經曆過的。近來卻被鼠輩一樣的公孫淵所戲弄,讓人怒氣衝天。要是不親自砍下那鼠輩的頭顱扔到海裡,我就沒臉麵再君臨天下了。即使為此顛沛流離,也不後悔!」

對此,陸遜上疏說:「陛下憑借神武的英姿,順應天命,在烏林打敗曹操,在西陵擊敗劉備,在荊州擒獲關羽。這三個敵人,都是當世的英雄豪傑,卻都被陛下挫敗了鋒芒。聖明的教化所安撫的地方,萬裡之內如草隨風倒伏,正應當蕩平華夏,完成統一大業。如今卻忍不住小小的憤恨而勃然大怒,違背『千金之子不坐垂堂』的告誡,輕視天子的貴重身份,這是我所困惑的。我聽說,走萬裡路程的人不會在中途停下腳步,圖謀天下的人不會因為小事而損害大事。強大的敵人還在邊境,偏遠地區尚未歸順,陛下乘船遠征,必然會招致窺伺,憂患到來才發愁,後悔就來不及了。如果大事能迅速成功,那麼公孫淵不用討伐自然會歸服。如今卻捨不得遼東的民眾和馬匹,為什麼偏偏要舍棄江東萬無一失的根本基業而不珍惜呢!」

尚書仆射薛綜上疏說:「從前漢元帝想乘坐樓船,薛廣德請求自刎用鮮血染車勸諫。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水火的危險最嚴重,不是帝王應該涉足的。如今遼東是戎貊小國,沒有堅固的城防,沒有完備的防禦手段,而且兵器粗劣,像犬羊一樣沒有秩序,前去征討必然能擒獲攻克,確實如陛下詔書所說。但那裡土地寒冷貧瘠,莊稼不能生長,百姓熟悉騎馬,遷徙不定,突然聽說大軍到來,自己估量不能抵擋,就會像鳥獸受驚一樣,長途奔逃,連一個人一匹馬都見不到,即使得到空曠的土地,防守也沒有益處,這是不可出兵的,巡邏的魏軍抓獲了韓扁。諸葛瑾聽說後非常害怕,就寫信給陸遜說:「皇上已經返回,敵軍抓獲了韓扁,完全瞭解了我們的虛實,況且河水乾涸,應當趕緊撤退。」陸遜沒有回信,還在催促士兵種植茭白、豆子,和將領們像往常一樣下棋、射箭遊戲。諸葛瑾說:「陸遜很有智謀,他一定有辦法。」於是就親自去見陸遜。陸遜說:「敵軍知道皇上已經返回,沒有其他擔憂,能集中力量對付我們。他們又已經守住了要害之處,士兵將領思想動搖,我們應當先穩定自己來安定軍心,再施展靈活的戰術,然後撤退。現在如果立刻表示撤退,敵軍會認為我們害怕,就會前來緊逼,這是必敗的局勢。」於是秘密和諸葛瑾定下計策,讓諸葛瑾統領船隊,陸遜率領全部兵馬向襄陽城進發。魏人一向忌憚陸遜的名聲,立刻返回守城。諸葛瑾於是帶領船隊出發,陸遜從容整頓隊伍,擴大聲勢,步行趕往船隊,魏人不敢逼近。行進到白圍,藉口打獵,暗中派遣將軍周峻、張梁等人進攻江夏、新市、安陸、石陽,斬殺俘獲一千多人後才返回。群臣認為司馬懿正和諸葛亮相持不下,魏明帝可以西進長安。魏明帝說:「孫權逃走,諸葛亮已經嚇破了膽,大軍足以製服他,我沒有擔憂了。」於是進軍到壽春,記錄將領們的功勞,對他們的封賞各有差彆。

八月壬申日,魏國將漢獻帝安葬在禪陵。

辛巳日,明帝返回許昌。

司馬懿和諸葛亮對峙了一百多天,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都是堅守不出。諸葛亮就派人送給司馬懿一套婦女的服飾。司馬懿大怒,上表請求出戰,魏明帝派衛尉辛毗持節擔任軍師來節製他。護軍薑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持節到來,敵軍不會再出戰了。」諸葛亮說:「他本來就沒有出戰的想法,之所以堅持請求出戰,是想向部眾顯示自己的勇武罷了。將領在軍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製服我們,何必千裡迢迢去請求出戰呢!」諸葛亮派使者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處理事務的繁忙程度,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回答說:「諸葛公早起晚睡,處罰二十以上的案件都親自批閱;所吃的食物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身邊的人說:「諸葛孔明吃得少、事務繁多,他活不了多久了!」

這時,諸葛亮病重,漢後主派尚書仆射李福前去探望,順便諮詢國家大計。李福到後,和諸葛亮交談完畢,就告辭離去了,幾天後又返回。諸葛亮說:「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近來我們雖然連日交談,但還有沒說儘的事,再來也是要決斷這些事。你所問的事,蔣琬合適。」李福道歉說:「之前實在是忘了諮詢,像您百年之後誰能擔任大事,所以特意返回。懇請再問蔣琬之後,誰能接任?」諸葛亮說:「費禕可以接著接任。」又問再往後的人,諸葛亮沒有回答。

本月,諸葛亮在軍中去世。長史楊儀整頓軍隊撤退。百姓跑去告訴司馬懿,司馬懿率軍追擊。薑維讓楊儀調轉旗幟、擂響戰鼓,好像要向司馬懿進攻,司馬懿收兵後退,不敢逼近。於是楊儀排列陣勢離去,進入山穀後才公佈喪事。百姓為此編了諺語說:「死諸葛嚇走了活仲達。」司馬懿聽說後,大笑著說:「這是因為我能預料活人的行為,不能預料死人的緣故啊。」司馬懿巡視諸葛亮的營壘遺跡,感歎說:「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擊到赤岸,沒追上就返回了。

起初,蜀漢前軍師魏延,勇猛過人,善於安撫士兵。每次跟隨諸葛亮出兵,總是請求帶兵一萬人,和諸葛亮分道進軍在潼關會合,就像韓信當年的做法,諸葛亮製止不許。魏延常說諸葛亮膽小,感歎遺憾自己的才能沒能充分發揮。楊儀為人乾練機敏,諸葛亮每次出兵,楊儀總是規劃部署,籌措糧草,不用反複思考,很快就能辦妥,軍隊的排程安排,都由楊儀負責。魏延性格高傲,當時的人都避讓他,隻有楊儀不遷就他,魏延對此極為憤恨,兩人關係如同水火。諸葛亮深深愛惜兩人的才能,不忍心偏袒任何一方。

費禕出使吳國,吳主喝醉了,就問費禕說:「楊儀、魏延,都是鄉下小子,雖然曾經對時局有過一些微薄的貢獻,但既然已經任用他們,形勢上就不能輕視。如果有一天沒有了諸葛亮,他們必定會製造禍亂。你們這些人昏聵不明,不知道防備這點,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為子孫後代謀劃嗎!」費禕回答說:「楊儀、魏延的不和,源於私人恩怨,並沒有黥布、韓信那樣難以駕馭的野心。如今正要掃除強大的敵人,統一中原,功業要靠才能成就,事業要靠才能拓展,如果舍棄他們不用,防備他們的後患,這就像擔心有風浪就預先拋棄船隻,不是長久之計啊。」

諸葛亮病重時,和楊儀及司馬費禕等人安排自己去世後的撤軍部署,命令魏延斷後,薑維緊隨其後;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軍隊就自行出發。諸葛亮去世後,楊儀保密不公佈喪事,讓費禕去揣摩魏延的意思。魏延說:「丞相雖然去世,可我還在。相府的親信官員,可以護送喪事返回安葬,我應當親自率領各路軍隊攻打敵軍;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去世就荒廢天下的大事呢!況且我魏延是什麼人,要受楊儀的排程,擔任斷後將領嗎!」自己和費禕一起商議留下和撤退的部署,讓費禕親筆寫下和自己聯名的文書,告知各位將領。費禕欺騙魏延說:「我會為你回去勸說楊長史。楊長史是文官,很少經曆軍事,一定不會違抗命令。」費禕出門後,騎馬飛奔而去。魏延不久就後悔了,但已經來不及了。

隨後,魏延派人窺探楊儀等人的動靜,發現他們要按照諸葛亮的既定部署,各營依次撤軍返回,魏延大怒,在楊儀還沒出發時,率領自己的部眾徑直向南返回,所過之處燒毀棧道。魏延、楊儀各自上表指控對方叛逆,一天之內,緊急文書接連送到朝廷。漢後主向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詢問,蔣琬、董允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楊儀等人命令士兵砍伐山林開辟道路,日夜兼程,也緊隨魏延之後。魏延先到達,占據南穀口,派兵迎擊楊儀等人,楊儀等人命令將軍何平在前麵抵禦魏延。何平斥責魏延的先頭部隊說:「丞相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怎麼敢這樣!」魏延的士兵知道理虧在魏延,所以沒人願意為他賣命,就都潰散了。魏延獨自和他的兒子幾人逃跑,奔向漢中,楊儀派將領馬岱追擊斬殺了他,隨後誅滅魏延三族。蔣琬率領宮中警衛各營北上趕赴危難,走了幾十裡,魏延被殺的訊息傳來,就返回了。起初,魏延想殺楊儀等人,希望當時的輿論能讓自己取代諸葛亮輔政,所以不向北投降魏國而向南攻打楊儀,其實沒有反叛的意思。各路軍隊返回成都,實行大赦,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起初,諸葛亮曾上表給漢後主說:「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的衣食自給有餘,我不另外經營產業來增加絲毫財富。如果我去世時,不會讓家中有多餘的布帛、外麵有多餘的財產,以免辜負陛下。」去世時果然像他所說的那樣。丞相長史張裔常稱讚諸葛亮說:「諸葛公賞賜不遺漏疏遠的人,懲罰不偏袒親近的人,爵位不能靠無功獲取,刑罰不能因權貴而免除,這就是無論賢愚都願意為他捨身的原因啊!」

陳壽評論說:諸葛亮擔任相國,安撫百姓,明確禮儀規範,精簡官職,遵循靈活的製度,敞開誠心,公佈公道;對儘忠並有益於時局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獎賞,對觸犯法令、懈怠職守的人,即使是親信也必定懲罰,對認罪悔改的人,即使罪行重也必定釋放,對用虛浮言辭掩飾過錯的人,即使罪行輕也必定處死;善舉無論多微小都給予獎賞,惡行無論多細微都加以貶斥;處理各種事務精明乾練,能抓住根本,依據名分追究實際,鄙視虛偽。最終在蜀國境內,人們都敬畏並愛戴他,刑法政令雖然嚴厲卻沒有怨恨,因為他用心公平且勸誡明確。可以說是懂得治理國家的傑出人才,能和管仲、蕭何相媲美啊!

起初,長水校尉廖立,自認為才能名聲應該成為諸葛亮的副手,常因職位閒散,便心懷不滿、抱怨誹謗不止,諸葛亮把廖立廢為平民,流放到汶山。等到諸葛亮去世,廖立流淚說:「我終究要像異族那樣披散衣襟(指終生流落邊疆)了!」李平聽說諸葛亮去世,也發病而死。李平常常希望諸葛亮能再次起用自己,得以彌補過錯,料想後來的人不會這樣做。

習鑿齒評論說:從前管仲剝奪伯氏的駢邑三百戶,伯氏終生沒有怨言,聖人都認為這很難做到。諸葛亮能讓廖立流淚、李平致死,豈止是沒有怨言而已啊!水最公平,邪僻的人也會以它為準則;鏡子最明亮,醜陋的人麵對它也會忘記憤怒;水和鏡子能看清萬物而不遭怨恨,是因為它們無私。水和鏡子無私,尚且能避免誹謗,何況大人君子心懷讓百姓生存的仁愛,廣施憐憫寬恕的德行,法令在不得不使用時才施行,刑罰施加於自行犯罪的人,授爵不是出於私心,誅殺不是出於憤怒,天下還有不服從的人嗎!

隨後,蜀國人到處請求為諸葛亮立廟,漢後主不同意。百姓於是在節日裡私下在道路上祭祀他,步兵校尉習隆等人上書說:「請在靠近他墓地的地方,在沔陽立一座廟,禁止私下祭祀。」漢後主聽從了這個建議。

漢後主任命左將軍吳懿為車騎將軍,並授予他符節,讓他統領漢中兵馬;任命丞相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管國家事務,不久又加授蔣琬行都護,授予符節,兼任益州刺史。當時剛失去元帥,遠近的人都感到不安,蔣琬出類拔萃,位居百官之上,既沒有悲傷的神情,也沒有喜悅的神色,神情舉止如同平常,因此眾人的敬意逐漸信服。吳國人聽說諸葛亮去世,擔心魏國趁蜀國衰弱攻取蜀國,因此增加巴丘的守軍一萬人,一是想作為對蜀國的救援,二是想在局勢變化時分割蜀國土地。蜀國人聽說後,也增加永安的守軍來防備意外事情的發生。漢後主派右中郎將宗預出使吳國,吳主問他:「東國和西國,就像一家,卻聽說西國又增加了白帝城的守軍,這是為什麼呢?」宗預回答說:「我認為東國增加巴丘的守軍,西國增加白帝城的守軍,都是形勢需要,都不值得相互追問。」吳主大笑,讚賞他的坦率,對他的禮遇僅次於鄧芝。

吳國諸葛恪因丹楊山勢險峻,百姓大多果敢強勁,雖然之前出兵征討,隻得到外圍各縣的平民而已。其餘深處的人,沒能全部收服,多次自己請求擔任官職去收服他們,聲稱三年可以得到士兵四萬人。眾人議論都認為:「丹楊地勢險阻,和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郡相鄰,周圍幾十裡,山穀重重。那些深處的百姓,從未進過城邑,麵對官吏,都手持兵器在野外遊蕩,在叢林中終老;逃亡的罪犯,都聚集在那裡逃竄。山裡出產銅鐵,他們自行鑄造兵器。習俗崇尚武力、熟悉戰事,崇尚氣力;他們登山越險,穿越荊棘,就像魚遊入深淵、猿猴爬樹一樣。時常觀察機會,出來搶掠,每次都要出兵征討,搜尋他們的藏身之處。他們作戰時像蜂群一樣湧來,失敗時像鳥一樣逃竄,從前代以來,就不能控製。」都認為這件事很難。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聽說後,也認為事情最終不會成功,就感歎說:「諸葛恪不能興旺我家,將會使家族滿門抄斬啊!」諸葛恪極力陳述事情必定成功,吳主於是任命諸葛恪為撫越將軍,兼任丹楊太守,讓他施行自己的計策。

冬季,十一月,洛陽發生地震。

吳國潘濬討伐武陵蠻,幾年間,斬殺俘獲幾萬人。從此各蠻族衰弱,這一地區得以安寧。十一月,潘濬返回武昌。

敬愛的丞相去世了。

曆史,不僅是對過去的記錄,更是一麵映照現實的明鏡,讓我們得以在審視曆史的過程中,汲取為人處世的智慧、感悟王朝的興衰,探尋社會發展與人性本質的深層奧秘。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