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資治通鑒新譯 > 第23章 太一方術迷君意,飛將奇功震塞塵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資治通鑒新譯 第23章 太一方術迷君意,飛將奇功震塞塵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公元前133年的冬月,凜冽的寒風裹挾著雪花飛快地掠過了關中大地,隨後將整個雍地浸染在了一片肅穆蒼茫之中。十月的清晨,霧還沒有散去,漢武帝就已經披著玄色的繡龍大氅,乘坐著輅車緩緩地駛出了長安城。車隊浩浩蕩蕩,旌旗遮蔽了天空,沿途的百姓紛紛伏地屏息,目送這位國家的大老闆前往五畤,為國家和百姓進行祭祀。

而在長安城中,一場豪華的宴席正在武安侯府悄然展開,參加宴會的賓客中有個人叫李少君,他全身上下都縈繞著一種讓人捉摸不透的氣息,參加宴會的賓客沒人知道他的年齡與出身,隻知道他孤身一人遊走於各諸侯國之間,他無妻無子,卻憑借著「驅使鬼神、長生不老」的本事聲名遠揚。而那些富貴人家,懷揣著對長生的渴望,紛紛贈予他金銀珠寶,而他也在眾人的追捧中,逐漸的過上了奢華富足的生活,這也令他愈發顯得神秘莫測。就在宴會如火如荼的進行的時候,李少君的目光突然落在了一位九十多歲的老者身上,對著他開口:我曾與您的祖父一同在雲夢澤打獵,那時他手裡拿著一把雕花長弓,射起來那是箭無虛發,我們還在北岸的老槐樹下歇息飲酒。李少君此言一出,那是滿座皆驚呐。那老者顫抖著佝僂的身軀,聲音裡充滿了難以置信,連著說了兩個,我幼時跟隨祖父玩耍,確實聽過那個地方!至此賓客們都麵麵相覷,看向李少君的眼神中又多了幾分敬畏與好奇,不知他究竟是何方神聖,竟能說出幾十年前的事。這個訊息很快就傳到了漢武帝的耳中。這時的漢武帝,正苦苦追尋著那撲朔迷離的長生之道,他渴望大漢江山永固。聽聞李少君的神奇之處,就立即召見了他。得到了武帝的召見後,李少君就淡定的踏入了未央宮,麵對這位掌控天下的帝王,他表現的不卑不亢,言辭間滿是蠱惑人心的力量:陛下,祭祀灶神,可招來鬼神的相助,鬼神的力量,能將丹砂化為黃金,服用此金之後,可延年益壽,有可能還能見到蓬萊仙島的仙人。昔日黃帝便是通過這種途徑,在封禪之後便羽化登仙了。我曾在蒼茫的大海上,有幸見到了仙人安期生,他賜給了我一枚棗子,這棗子大的像西瓜一樣,吃了之後感覺身輕體健,仿若能踏雲而行一樣。安期生居住在蓬萊,那座仙島神秘莫測,與人世間若即若離,如果機緣到的時候,他就會出現在人世間。漢武帝聽得十分入神,眼中露出了渴望的神色。在權力的巔峰,他對長生的渴求也變得更加強烈了。於是,一場浩浩蕩蕩的求仙之旅拉開了帷幕。之後漢武帝親自祭祀灶神,此時的祭壇之上,香煙嫋嫋、禮樂齊鳴;同時,漢武帝還派遣大批的方士,乘船出海尋找那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島與安期生;而宮廷之中,丹爐日夜不熄,方士們齊心協力的煉製丹砂,企圖點石成金。?然而,好景不長,李少君突然一病不起,不久便離世了。但在漢武帝的心中,早已被長生的執念矇蔽了大腦,所以他堅信李少君並非真的死了,而是羽化登仙了,繼續在仙境中逍遙快活。漢武帝這個念頭一出,燕、齊之地的方士們便聞風而動,紛紛湧入了長安城,懷揣著各自的「仙術」,妄圖效仿李少君,想在帝王麵前謀取富貴。

亳地人謬忌給武帝上奏建議祭祀太一神,他說:在所有天神中最尊貴的就是太一神,而太一神由五帝輔佐,這足以說明他的尊貴了。於是漢武帝就在長安東南郊建立了太一神的祠廟,命百姓前來供奉。?

雁門郡馬邑縣有個豪強叫聶壹,他通過大行令王恢向漢武帝建議說:現在匈奴剛剛與漢朝和親,對邊境肯定沒有防備,我們可以趁機去引誘他們,然後對他們進行偷襲,這是目前擊敗匈奴的好辦法呀。漢武帝接到這個建議後,就召集群臣進行商議。王恢先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他說:我聽說在戰國時期,代國北麵有強大的匈奴窺伺,內部還有中原各國的威脅,但代國仍然能夠養老育幼、按時耕種、糧倉充實,匈奴也不敢輕易的侵犯。如今陛下威震天下、四海統一,但匈奴仍然不斷的侵擾我國邊境,這沒有彆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感受不到恐懼。我認為應該出兵攻打匈奴,讓他們知道誰纔是大哥。接著韓安國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他說:我聽說高祖皇帝曾經被匈奴圍困在平城,七天沒有食物,解圍之後,高祖皇帝並沒有因此而憤怒。所以聖人會以天下為重,不會因為個人的憤怒而損害天下人的利益,所以就派遣劉敬帶著公主前去與匈奴和親,至今已經有五代人受益了。所以我認為不應該攻打匈奴,繼續采取和親的方式來維護和平。王恢反駁說:不對,那個時候高祖皇帝親自披甲執銳,征戰幾十年,之所以沒有報複平城之圍的仇恨,並不是因為力量不足,而是為了讓天下休養生息。如今邊境屢次告急,士兵傷亡嚴重,中原的運棺車絡繹不絕,這是仁人誌士所痛心的,所以我認為應該出兵攻打匈奴。韓安國又說:不對,我聽說用兵的人應該以飽待饑、以治待亂、以逸待勞,所以能夠以少勝多,攻破敵國,采用的方法常常是等待敵國自己變得疲憊。如今若是輕率出兵,大軍深入敵境,恐怕難以成功啊;行軍時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威脅,比如糧草供應困難等,行動遲緩就會失去戰機,大軍行進不到1000裡,我軍就會缺乏糧草。《兵法》上說:遺棄敵人,就是在送給敵人勝利的機會啊,所以我認為不應該出兵。王恢又說不對,我所說的出兵,並不是要深入敵境,而是利用匈奴單於的貪欲,引誘他到我國邊境,我們則埋伏精銳的騎兵和壯士,然後占據險要的地形,做好完全的準備。我們的形勢一經確定,就可以實行左右夾擊、前後包抄的戰術,這樣匈奴單於必定會被我軍擒獲。漢武帝最終採納了王恢的建議。?

夏天六月,漢武帝任命禦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仆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率領三十多萬車騎、步兵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穀中,計劃等單於進入馬邑後就發動突襲。同時暗中派聶壹作為間諜,逃入匈奴對單於說:我可以斬殺馬邑的縣令和縣丞,獻城投降,城中的財物都可以歸您所有。單於相信了聶壹的話,便同意了他的計劃。聶壹於是斬殺了幾個城裡的死囚,將他們的頭顱懸掛在馬邑城下,接著向單於的使者展示,說:馬邑的官員已經被殺,您可以帶領大軍來了!於是單於率領十萬騎兵浩浩蕩蕩的穿過了邊塞,進入了武州塞。距離馬邑還有一百多裡時,單於看到田野上到處都是牲畜,卻沒有人放牧,就感到很奇怪。於是派人去攻打亭障,抓住了雁門尉史,說著就準備殺了他,尉史害怕被殺就告訴了單於漢軍的埋伏地點。這下把單於嚇得魂都沒了,頓了頓才說了句:我本來就懷疑有詐。於是就率軍撤退了,出塞後說:我能得到尉史,真是天意啊!於是就封尉史為天王。隨後邊塞有傳言說單於已經撤退了,漢軍就立即出動,一直追到了邊塞,卻發現已經追不上了,於是很無奈的撤軍了。王恢原本計劃從代郡出擊攻打匈奴的輜重部隊,聽說單於已經撤退了,匈奴的兵力強大,他一個人也不敢出擊,隻能撤軍了。?

漢武帝對王恢的行為感到非常的憤怒。王恢辯解說道:當初的計劃是等單於進入馬邑城後,漢軍與單於開始交戰,我就率軍襲擊匈奴的輜重部隊,到時就可以獲得勝利。如今單於沒有進入馬邑就撤退了,我率領的三萬人也無法與匈奴的大軍對抗,強行進攻隻會自取其辱。我知道撤退回來會被斬首,但是卻保全了陛下的三萬士兵。於是漢武帝就將王恢交給了廷尉審判。廷尉經過審理判處了王恢「逗留不前,應當斬首」的罪行。王恢就用重金賄賂丞相田蚡,田蚡也不敢直接向漢武帝求情,怕給自己惹來麻煩,他想了想就去找太後說:王恢提出了馬邑之謀,如今計劃失敗卻要殺他,這是為匈奴報仇啊,還請太後明鑒。正好遇到漢武帝來朝見太後,太後就將田蚡的話告訴了漢武帝。漢武帝說:王恢提出了馬邑之謀,所以我調動了數十萬大軍,按照他的計劃行事。即使沒有抓到單於,王恢的部隊若是襲擊匈奴的輜重部隊,也還可以有所收獲,以慰勞將士們的心,如今不殺王恢,無法向天下人交代啊。王恢聽說後就知道自己沒了活路,於是自殺而死。從此以後,匈奴就斷絕了與漢朝的和親,並開始頻繁的進攻漢朝的邊塞,不斷的劫掠漢朝的邊境百姓,次數多得都無法計算。但匈奴仍然貪圖漢朝的關市貿易,喜歡漢朝的財物,漢朝也繼續保持關市貿易,以此來滿足匈奴的**。?

公元前132年,春寒料峭,大地剛剛從冬日的沉睡中蘇醒過來,黃河卻突然一改往日的河道,那樣子就如同脫韁的野馬一般,從頓丘奔騰而下,然後向著東南方向呼嘯而去。時光荏苒,轉眼到了夏天。五月丙子日這天,天空驕陽似火,人間酷熱難耐。就在這一天,黃河再次在濮陽瓠子一帶決口,洶湧的洪水如同猛獸出籠一樣,咆哮著注入了钜野澤,然後一路奔騰衝向了淮河和泗水。這場洪水來勢洶洶,波及了整整十六個郡,導致無數的百姓流離失所,生活苦不堪言。麵對如此嚴重的災情,漢武帝心急如焚,立刻派遣汲黯和鄭當時率領十萬士兵前往黃河決口處,試圖堵住那咆哮的洪水。然而,儘管士兵們日夜奮戰,全力以赴,卻也無濟於事。剛剛堵住的決口又在瞬間被洪水衝垮,導致前功儘棄。就在此時,田蚡的封地鄃縣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鄃縣位於黃河北岸,由於黃河決口後向南流去,使得鄃縣幸運地避開了這場水災,不僅沒有受到洪水的侵襲,反而因為充沛的水源,莊稼長勢喜人,收成相當的豐厚。田蚡眼見自己的封地安然無恙,心中暗自竊喜。他趁機對漢武帝進言道:陛下,此次黃河決口實乃天意啊!人力強行堵塞恐怕難以成功,而且堵塞決口未必符合天意啊。田蚡的這番話,讓漢武帝心中不禁一動。與此同時,一些占卜的人也紛紛附和田蚡的說法,認為黃河決口是上天的旨意,不可違背。漢武帝聽了這些話,心中雖然仍有疑慮,但也開始猶豫不決起來。就這樣,漢武帝在田蚡和占卜者的影響下,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再派人去堵塞黃河決口,任由那洪水肆虐,給百姓帶來無儘的災難。

想當年,漢景帝執政時期,魏其侯竇嬰擔任大將軍,武安侯田蚡還隻是個郎官,他侍奉竇嬰時就像子侄一樣的恭敬。後來田蚡逐漸顯貴,成為了丞相。竇嬰失勢後,門客越來越少,隻有原來的燕相潁陰人灌夫仍然追隨他。竇嬰就對灌夫特彆好,兩人互相扶持,關係好的就如同父子一樣。灌夫為人剛直,喜歡飲酒,對那些地位比他高的人動不動的就淩辱一番,有次他因為飲酒的事得罪了田蚡。田蚡就上奏彈劾說:陛下,灌夫的家族在潁川橫行霸道,百姓深受其害。朝廷就下令逮捕了灌夫及其家族成員,全部判處了死刑。竇嬰趕忙上書為灌夫辯護,漢武帝就命令他與田蚡在朝廷上辯論,竇嬰和田蚡就互相攻擊。看到他倆這樣互懟,漢武帝就問朝臣:這兩人誰對誰錯?隻有汲黯支援竇嬰、韓安國認為兩人都有道理、鄭當時最初支援竇嬰,後來就不敢支援了。漢武帝對鄭當時發怒說:我要把你們一起斬了!於是就結束了辯論。退朝之後,漢武帝就去拜見太後,太後聽後就生氣不吃飯,然後說:我現在還活著,彆人就敢欺負我弟弟;等我死了,他們豈不是要把他當成魚肉宰割!漢武帝不得已就下令誅殺了灌夫全家,然後派官員前去調查竇嬰,最後判處了他死刑。?

公元前131年,冬天十二月晦日這天,竇嬰在渭城被處死。春天三月,乙卯日這天,武安侯田蚡也去世了。後來淮南王劉安謀反失敗,漢武帝聽說田蚡曾接受劉安的賄賂,並有不臣之言,就憤怒的說:如果武安侯還活著,我一定要滅他全族!?

禦史大夫韓安國代理丞相事務,因墜車受傷,導致行動不便。五月丁巳日這天,漢武帝就任命平棘侯薛澤為丞相,韓安國因病被免職。?九月,朝廷任命中尉張歐為禦史大夫。韓安國病癒後,重新擔任中尉。?

河間王劉德愛好學習、崇尚古風、喜歡實事求是,經常用金錢和布帛招攬四方的善書之人,得到的書籍數量與國家的藏書相當。當時,淮南王劉安也喜歡書籍,但他招攬的大多是浮華的辯士。河間王得到的書籍都是先秦古文,內容涉及到了禮樂古事,逐漸增加到了五百多篇,他的言行舉止都遵循儒家的禮儀,因此山東地區的儒生大多前去追隨他。?

公元前130年,冬天十月,河間王劉德來長安朝見漢武帝,給武帝獻上了雅樂,並回答了漢武帝在三雍宮提出的三十多個問題。他的回答合乎道術,言辭簡潔明瞭。漢武帝下令太樂官經常練習河間王所獻的雅樂,以備節日使用,但並不經常演奏。春天正月,河間王去世了,中尉常麗向漢武帝報告說:河間王品行端正、溫和仁愛、恭敬節儉、深明大義、惠及鰥寡孤獨。大行令也上奏說:根據諡法:聰明睿智曰獻,應諡為獻王。?

班固曾感慨,魯哀公那句「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不知憂愁恐懼」,道出了養尊處優者的真實狀態。這種人陷入危局就是很正常的事了。古人早有警示,把安逸當毒酒,把無德富貴看作不幸。漢朝從建立開始一直到孝平帝時,共有上百位諸侯王,他們大多都驕奢無度,追跟到底,都是放縱的生活和尊貴的地位害了他們。畢竟普通人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更何況是魯哀公這類人呢?不過,河間獻王劉德卻能獨善其身,實在是堪稱卓越啊。

在這之後,漢朝將領王恢率軍攻打東越時,他先派了番陽令唐蒙去勸降南越。唐蒙在南越做客時,有一次就嘗到了蜀地的特產枸醬,就好奇這東西怎麼會出現在這裡,南越人告訴他,這是從西北的牂柯江運來的,牂柯江江麵寬闊,直通番禺。唐蒙回到長安後,就向蜀地的商人打聽這件事,這才得知枸醬是蜀地的特產,常常被偷偷賣到夜郎,而夜郎就在牂柯江邊上,牂柯江江麵能行船。而南越雖然用財物去拉攏夜郎,但也未能完全的掌控他們。?唐蒙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情報,於是向漢武帝獻計說:南越表麵臣服於我國,實則是稱霸一方的小國,他們控製著遼闊的土地卻沒什麼用。如果我們從長沙、豫章出兵攻打南越,那邊水路不通,進攻會十分的困難。但夜郎有十萬精兵,如果能從牂柯江乘船突襲,定能打南越一個措手不及。憑著漢朝的強大國力和巴蜀的富饒資源,打通通往夜郎的道路、然後在哪裡設定官府,這並非難事啊。漢武帝覺得此計可行,就同意了他的建議。於是下令任命唐蒙為中郎將,然後率領一千人,並攜帶大量的糧食和輜重,從巴、蜀的筰關進入夜朗地區,見到了夜郎侯多同。在經過一番交談後,唐蒙給多同賜給了很豐厚的禮物,然後向他宣揚漢朝的威德,約定好在夜郎設定官吏,並讓多同的兒子擔任縣令。此時夜郎附近的小城邑都貪圖漢朝的絲綢,他們認為漢朝道路險阻,無法長期地控製他們,於是就暫時聽從了唐蒙的約定。唐蒙回來報告給武帝後,武帝就下令將夜郎設為犍為郡,然後征發巴、蜀的士兵修築道路,從僰道通往牂柯江,參與修築道路的士兵有數萬人,在修路的時候許多人因為勞累和疾病客死他鄉,期間還有逃亡的人。朝廷發現了這種情況,就用軍法處死了逃亡的士兵首領,巴、蜀的百姓看到朝廷這操作,都十分的驚恐。皇帝聽說後,就派司馬相如前去責備唐蒙等人,並安撫巴、蜀的百姓,告訴他們這不是皇帝的本意。

就在這個時候,邛、筰等地的君長們得知南夷已經與漢朝建立了友好的關係,並且還獲得了漢朝大量的賞賜,心裡那是十分的羨慕。於是,他們都表示願意成為漢朝的內臣,請求朝廷也為他們設定官吏,對待他們就像對待南夷那樣。皇帝聽聞此事後,便召見了司馬相如,詢問他對此事的看法。司馬相如回答道:邛、筰、冉駹等地與蜀地相鄰,而且道路也容易打通。早在秦朝時期,這些地方就曾經被設定為郡縣,但在漢朝建立之後卻被廢除了。如今,如果我們能夠重新打通這些地方,並在此設定郡縣,得到的效果肯定會比南夷更好。皇帝對司馬相如的建議表示深深的認同,當即就決定任命司馬相如為中郎將,並讓他持節去出使這些地區。同時,武帝還派遣了副使王然於等人一同前往,並攜帶了大量的巴、蜀地區的財物,用來賄賂當地的西夷。果不其然,當司馬相如等人抵達邛、筰、冉駹、斯榆等地時,當地的君長們都非常高興地迎接了他們,並主動請求成為漢朝的內臣。朝廷隨即就廢除了原有的邊關,將邊關的範圍向外擴充套件,邊關的範圍向西到沬水、若水,向南到牂柯江,以這個地域作為新的邊界。此外,朝廷還打通了零關道,在哪裡架設了孫水橋,使得兩地的交通更加便利,直接通往邛都。不僅如此,朝廷還在這裡設定了一個都尉和十餘個縣,讓他們統統隸屬於蜀郡的管理。皇帝在得知這一訊息後,龍顏大悅,對司馬相如等人的功績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和評價。?

此時的漢宮深處,一場巫蠱風波悄然爆發。陳皇後為了挽回武帝的心,竟聽信了女巫楚服的教唆,在宮中乾起了祭祀詛咒的事情,她妄圖用媚術重新獲得武帝的寵幸。但是呢,紙是包不住火滴,事情很快就敗露了,漢武帝在得知陳皇後乾這事後,那是雷霆震怒,當即就命令禦史張湯徹查此事。張湯這個人手段狠辣,層層深挖陳皇後的黨羽,最終三百餘人被牽連致死,主謀楚服更是被斬首示眾。乙巳日這天,武帝的一紙冊書送到了陳皇後的手中,隨後她的皇後璽綬被武帝收回了,自此她的後位被廢,幽居在長門宮。?陳皇後的母親竇太主得知這個訊息後,被嚇得魂不附體,急忙向漢武帝叩頭謝罪。漢武帝語氣冷淡卻字字堅決的說到:皇後的所作所為實在有違大義,朕如今廢黜她實屬無奈之舉。不過你也不必憂心,隻要堅守正道,皇後雖然被廢了,但宮中的供奉一切不變,長門宮與往日一樣。?說起這位竇太主,她曾在府中設宴款待漢武帝,席間,她讓自己的寵臣賣珠出身的董偃拜見天子。漢武帝見董偃生得俊朗,竟當場賜他衣冠,還戲稱他為「主人翁」,隨後邀他一同飲酒。從此,董偃一躍成為了皇帝身邊的大紅人,聲名傳遍了天下。此後,他陪著漢武帝在北宮遊樂、觀看鬥雞、蹴鞠、欣賞狗馬比賽,哄得皇帝那是開懷不已。?然而好景不長。有一天,漢武帝在宣室為竇太主設宴,打算召董偃入席同歡。就在董偃即將踏入宣室時,東方朔突然手持長戟攔住了他的去路,大步上前厲聲道:陛下,臣認為董偃有三大死罪,斷不可進入宣室!漢武帝聞言就挑眉詢問,到底是那三罪,東方朔擲地有聲的說:身為臣子卻私自侍奉公主,這是第一罪;傷風敗俗,擾亂國家禮製,破壞朝廷綱紀,這是第二罪;如今陛下正值盛年,誌在研習《六經》,他卻不思勸勉陛下學習,反而用奢靡享樂之事蠱惑,這是第三罪!漢武帝聽完後,臉色驟變,沉默許久才道:如今宴席已經備下,下不為例便是了。東方朔卻毫不退讓,說到:宣室乃先帝正殿,怎麼能容下一絲一毫的逾越規矩的行為呢!古代有豎貂亂政、易牙為禍的事情,慶父死後魯國才得以安寧,陛下不可不防啊!這番話就如同驚雷一樣炸響在了武帝的耳邊,武帝最終收回了成命,將宴席的地點改在了北宮,隨後武帝就讓董偃從側門東邊的司馬門入內,還賞賜了東方朔三十斤黃金。經過東方朔這麼一搞,董偃漸漸的就失寵了,而這場風波,也讓漢室公主貴胄們逾越禮製的行為愈發猖獗。

皇帝任命張湯為太中大夫,與趙禹共同製定各種律令,武帝對律令就一點要求:嚴苛。他們約束在職的官吏,製定了「監知法」,官吏之間互相監督,漢朝法律的嚴苛就從此開始了。?

這一年,朝廷征召官吏和百姓中通曉當世事務、熟悉先聖之術的人,各縣依次供應糧食,讓他們與計吏一同進京。?

在曆史的長河中,治國之道始終是縈繞在統治者心頭的一道難題。菑川人公孫弘在對策中,丟擲了一套極具洞見的理念,這理念就如同在迷霧中點亮了一盞明燈一樣。?公孫弘談起上古時期,語氣充滿了嚮往之色。他說,堯、舜時代,即便沒有頻繁的賜予爵位和豐厚的賞賜,百姓依然積極向善;即便刑罰寬鬆,人們也很自覺的遵守法律。這背後的奧秘,就在於君主能夠以身作則,這操作贏得了百姓發自內心的信任。而到了末世,統治者即便用高官厚祿去激勵百姓,用嚴酷的刑罰去震懾犯罪,效果也不是那麼好。追根到底,就在於君主自身的德行有虧,無法讓百姓真正的信服。公孫弘還一針見血地指出:隻是單純的依靠厚賞重刑,根本無法真正引導人們向善、遏製奸邪,隻有以誠信為本,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緊接著,公孫弘展開闡述了他心中的治國良方。他認為,如果根據官員的才能對他們安排職位,就能讓每個人都各司其職,這樣就能避免出現職責混亂的情況;如果摒棄那些華而不實的言論,官員就能集中精力處理實際的事務;如果不製作毫無用處的器物,那就能減輕百姓的賦稅負擔;如果不占用農忙時節、不過度役使民力,那百姓的生活自然就富足了。而在用人方麵,如果提拔有德之人、罷免那些無德之輩,那朝廷的威嚴便能樹立;如果讓有功者得到晉升、無功者降職,那麼群臣之間自然會形成謙讓的風氣。而在刑罰與賞賜上,如果做到罪罰相當,就會讓奸邪之事失去生存的土壤;如果賞賜與賢能匹配,那麼臣子們就會更加的勤勉奮進。這八點,正是治國的根本所在啊。

最後,公孫弘強調,隻要百姓有穩定的營生,那就不會為了生存而爭鬥;如果社會治理合理公正,那百姓的心中就不會積攢怨恨;如果人人懂得禮義,那社會就不會陷入暴亂;如果君主愛護百姓,那百姓自然會親近、擁護君主。而禮義,是讓百姓信服的關鍵,當賞罰都遵循禮義施行,百姓自然會自覺的遵守法紀,不去觸碰法令了。公孫弘的這番論述,將治國的核心理念與實行的具體方法娓娓道來,堪稱是古代治國智慧的精彩呈現啊。

我曾經聽聞過這樣一句話:同氣相感、同聲相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人們的氣息相同、聲音相似時,他們就會相互追隨、相互呼應。如今,我們的君主在上施行德政,而百姓在下和睦相處,這種和諧的氛圍使得人們的內心也變得平和起來,進而影響到了氣息的和諧。當氣息和諧時,人的外在形態也會變得和諧起來,而這種和諧又會反映在人的聲音上。最終,這種聲音的和諧會與天地之間的和諧相互呼應。正因如此,我們看到了陰陽的調和、風雨的適時降臨、甘露的滋潤、五穀的豐收、六畜的興旺、嘉禾的茁壯成長、朱草的出現、以及山嶽的青蔥和澤水的充盈。這一切都是和諧的極致體現。當時,參加對策的人多達一百餘人,太常將眾人的對策呈遞給皇帝後,公孫弘的對策被排在了最後。然而,當皇帝親自審閱這些對策時,他卻對公孫弘的回答讚賞有加,並將其提升到了第一名。隨後,皇帝任命公孫弘為博士,並讓他在金馬門等待詔令。

九十多歲的齊人轅固,白發蒼蒼卻依舊精神矍鑠,以賢良之名被征召入朝。當他在朝中看到公孫弘時,就察覺到了對方眼中藏著的算計,當即直言到:公孫先生,治學為官當秉持正道,切莫歪曲學術迎合世俗!這番話就如同一記重錘一樣,敲碎了公孫弘精心維持的體麵。朝堂上眾多儒生受公孫弘的影響,紛紛出言詆毀轅固,老人無奈之下,隻能以年邁為由辭官歸鄉。?另一邊,巴、蜀四郡正全力開鑿通往西南夷的山路,在這綿延千餘裡的運輸線上,士兵們肩扛糧餉,日夜奔波。過去了好幾年,西南夷的道路依舊未能打通,無數士兵因為勞累、饑餓、疾病而客死異鄉。此外西南夷還多次發生了反叛,朝廷也屢次發兵平亂,耗費巨資卻徒勞無功。漢武帝為此愁眉不展,決定派公孫弘前去視察。公孫弘回來後,極力的渲染西南夷的「無用論」,可惜皇帝並未採納他的意見。而?公孫弘在朝堂上的行事風格堪稱一絕,每次朝會討論政務時,他隻擺出問題的來龍去脈,從不與皇帝當麵爭執,而是將決定權拱手相讓。他的這份「謹慎」讓漢武帝覺得他為人厚道,在加上他辯論時能夠引經據典,既懂律法又能以儒家學說包裝自己的觀點,很快就贏得了武帝的心,短短一年便升職到了左內史。?他在私下裡還琢磨出一套「配合術」。他常常與汲黯一起商議政事,然後讓性格耿直的汲黯先開口,自己則在一旁進行附和。他的這套組合拳屢試不爽,漢武帝往往很開心的就採納了他的建議,公孫弘也因此愈發的受寵了。但他的「圓滑」也有翻車的時候。有次他與公卿們約定好了上奏內容,可到了皇帝麵前,他卻臨時變卦,順著皇帝的心意說話。汲黯當場怒不可遏,指著他罵道:齊人果然狡詐無信!當初說好的事,如今卻拋之腦後,簡直沒一點誠信可言!麵對皇帝的質問,公孫弘不慌不忙叩首謝罪:懂我的人知我忠誠,不懂我的人隻道我不忠。這番似是而非的回答,竟讓漢武帝深信不疑。即便皇帝身邊寵臣多次出言詆毀公孫弘,反而讓漢武帝對他更加厚待,這位善用「權術」的儒生,在朝堂的風浪中越走越順。

公元前129年冬天,朝廷開始對商車征稅。?

西漢朝堂上,大司農鄭當時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開鑿一條連線渭河與黃河的渠道,既能讓關東糧食運輸更便捷,還能灌溉萬頃良田。漢武帝欣然採納,一聲令下,數萬士兵就投入了工程。曆經三年,新渠終於貫通,漕運與農田皆受益,堪稱利國利民的壯舉。

然而,邊疆戰事卻如烏雲壓城一樣。匈奴鐵騎突襲上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漢武帝迅速調兵遣將,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路大軍出擊,各率萬騎直撲匈奴關市。這一戰局勢跌宕起伏:衛青奇兵突襲龍城,斬獲七百敵首、公孫賀無功而返、公孫敖遭遇慘敗,折損了七千騎兵、「飛將軍」李廣更是陷入絕境,被匈奴活捉。他假裝死亡,趁敵人不備翻身奪馬,憑借精湛的箭術和過人的膽識,在追兵箭雨中死裡逃生。此戰之後,公孫敖與李廣被貶為庶人,衛青則因戰功獲封關內侯。這位出身低微卻擅騎射、愛士卒的將領,自此嶄露頭角,開啟了自己那波瀾壯闊的軍事生涯,這也讓漢武帝的識人之明備受稱讚。?匈奴這邊並未因一次的失利就收手,反而變本加厲,漁陽地區屢遭侵擾,漢武帝急忙調派韓安國前去駐守,但邊境依舊危機四伏。公元前128年冬天,漢武帝將目光轉向了人才選拔,下詔嚴令各地舉薦孝廉,還定下重罰:兩千石官員若不執行,輕則免職,重則以「不敬」治罪,一場席捲全國的人才選拔風暴就此展開。

同年,宮中傳來喜訊,衛夫人生下皇子劉據。漢武帝大喜,不僅冊封衛子夫為皇後,還大赦天下。但這種喜悅之情還沒過去,匈奴就再次大舉入侵漢朝邊境,兩萬騎兵血洗了遼西,這一戰太守戰死,兩千餘人被俘,韓安國的軍營也遭到了圍困。這位老將無奈率軍東撤,最後病逝於北平。關鍵時刻,漢武帝重新啟用李廣,任命他為右北平太守。「飛將軍」的威名震懾匈奴,令其數年不敢犯境。

這邊李廣剛穩住北疆的局勢,那邊衛青就再次出擊,率三萬騎兵從雁門出發,與李息分兵作戰,一舉斬殺匈奴數千人。幾乎同時,東夷薉(hui)君南閭率二十八萬人歸降漢朝,漢朝順勢設立蒼海郡。不過,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耗費巨大,燕、齊兩地百姓不堪重負,社會一時騷動不安。這一年,魯共王劉餘、長沙定王劉發相繼離世,為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又添上了一筆注腳。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