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資治通鑒新譯 > 第24章 推恩令下諸侯弱,張騫鑿空通西域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資治通鑒新譯 第24章 推恩令下諸侯弱,張騫鑿空通西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就在漢朝和匈奴的戰爭剛告一段落的時候,?臨菑人主父偃、嚴安以及無終人徐樂他們來到了京城,他們在對天下大事進行了一番分析之後,就提起筆來洋洋灑灑的給漢武帝寫起了奏摺,陳述當前的天下大事。?

主父偃剛出道的時候就在齊、燕、趙這些地方遊曆,可惜的是都沒有得到厚待,這些地方的儒生們也非常的排擠他,甚至都不讓他待在這些地方,這可把他整的狼狽不堪。他的家裡也十分貧困,他想去借貸都沒有地方,於是他就決定向西進入關中去發展。在經過了一番艱難的曆程之後,他終於是來到了長安,來到長安之後就趕忙向朝廷遞交了一份摺子。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份摺子早上才遞交上去,晚上他就得到了朝廷的召見。他的摺子中總共陳述了九件大事,其中有八件是關於國家律令的,剩下的一件則是勸諫武帝不要攻打匈奴的,他是這麼說的:《司馬法》說:國家雖然強大,如果經常對外進行戰爭一定會滅亡;天下雖然處於太平時代,如果忘記了戰爭,那一定是非常危險的,憤怒是逆德,兵器是凶器,爭鬥是末節。那些追求勝利、窮兵黷武的人,沒有一個是不後悔的。?

從前秦始皇從吞並六國開始到攻打匈奴,想要追求的勝利永無止境,李斯就說匈奴不可打。因為匈奴人沒有固定的居住城池,也沒有糧草儲備,他們遷徙就像鳥兒飛一樣容易,實在是難以製服。如果我軍輕兵深入,那麼糧食必然會斷絕,大軍也堅持不了多久;如果攜帶糧草行軍,那麼行軍速度就會很慢,這樣就容易延誤戰機。就算是得到了他們的土地,那也沒法增加我們的收益;如果得到了他們的人民,我們也無法對他們進行調教和守衛;戰勝後必然會對他們進行殺戮,這不是做為百姓父母的做法呀;如此的耗費國力,就為了報複匈奴的侵擾之仇,這不是長久之計。但是秦始皇不聽,接著就派蒙恬率兵前去攻打匈奴,大軍一路前行開拓了上千裡的土地,然後以黃河作為邊界線。但是那些土地都是沼澤和鹽堿地沒有肥力,無法種植五穀。然後朝廷就下令征發天下的壯丁派他們去守衛北河,國家的軍隊在外征戰十多年,死的人數都數不過來,最終也沒能越過黃河向北推進半步,這難道是人力和兵器不足的原因嗎?不是的,這是因為當時的形勢不允許啊。朝廷又下令讓天下的百姓前去運送糧草,這些百姓從東陲、琅邪等沿海郡縣開始出發,輾轉幾年才運到北河,等到地方的時候三十石糧食就剩下了一石,這就導致天下的男子拚命的進行耕作,也來不及供應軍糧;天下的女子沒日沒夜的進行紡織,也來不及供應帷幕,朝廷乾的這些事讓百姓的生活變得疲憊不堪,孤寡老弱之人無法相互供養,路上的死者一眼望不到頭,於是百姓為了活下去就開始背叛秦朝。?

到了漢高祖平定天下以後,就開始在國家邊境地帶掠奪土地,他聽說匈奴人聚集在代穀之外的地方,就想要出兵去攻打他們。禦史成知道了高祖的這個想法,就趕忙進諫說匈奴不能打呀!匈奴人打仗就像野獸一樣能夠迅速的集結起來,打敗了就像鳥兒一樣飛速的散開,連他們的影子都追不上。如今以陛下深厚的恩德去攻打匈奴,我對此表示十分的擔憂。但是漢高祖並沒有聽他的話,於是率領大軍向北進發,一直走到了代穀,然後就有了平城之圍的事。此時漢高祖非常的後悔,很無奈的就派劉敬前往匈奴締結和親的盟約,然後天下才忘記了還有戰爭這回事。?匈奴人難以製服,想要收服他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們以侵擾劫掠為主業,因為這是他們的天性。自從虞、夏、殷、周以來,國家從未對他們進行過嚴格的管理,而是像對待禽獸一樣去對待他們,不把他們當作人類。如今陛下不借鑒虞、夏、殷、周的經驗教訓,反而效仿近代以來的失誤,這是臣所憂慮的事,也是百姓所疾苦的事。

嚴安上書說:如今天下的百姓,奢侈浪費的風氣盛行,他們的車馬、衣裘和宮室一個比一個奢華,調和音樂,使它節奏和諧;搭配多種顏色,使它絢麗多彩;烹製各種美味佳肴,擺滿了宴席,以此來滿足人的**。老百姓看到漂亮的東西就想要,這是教他們追求奢侈的生活呀;他們追求奢侈又不知道節製的,就會導致內心的**無法得到滿足,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會離開自己的本業而去追求末業。但是末業又不是輕易就能得到的,所以士紳階層便不惜采用欺詐的手段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習武之人就以殺人強奪為榮耀,而世人卻對此沒有半點羞愧之心,這就導致違法犯罪的現象頻繁發生,所以微臣希望能為百姓製定出相應的管理製度來防止他們行為過度的放縱,讓貧富之間不再相互炫耀攀比,從而使民心變得和諧安定起來,人心安定之後,就會讓盜賊減少,國家刑罰的使用頻率也會隨之而降低,進而實現陰陽調和、萬物繁盛的理想狀態。從前,秦始皇野心膨脹,意圖威震海外,於是就派遣蒙恬率軍向北攻打匈奴,又派尉屠睢率領水軍向南征討百越。當時,秦朝的憂患是在北邊有匈奴、南邊有百越,軍隊長期駐紮在荒無人煙的地方,進攻無法取的勝利,撤退又不能及時的回來。十多年間,國家的壯年男子身披鎧甲征戰沙場,女子則承擔起了運輸糧草的勞役,這就導致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許多人在路邊的樹上自縊而亡,沿途的死屍一眼望不到頭。到了秦始皇死後,天下又陷入了大亂,秦朝迅速的走向了滅亡,這正是窮兵黷武帶來的惡果啊。周朝滅亡的教訓就在於過於軟弱,秦朝滅亡的教訓在於過於強硬,他們的滅亡都是因為不知道根據時勢變通而導致的弊端。如今朝廷征討西夷、招降夜郎國、收服羌、僰等部族、攻取薉州並在那裡建立城邑、甚至深入匈奴腹地焚燒他們的龍城,朝堂上的聲音大多都讚美這些軍事行動。但微臣認為,這些舉措或許隻是滿足了臣子的功利之心,並非是有利於天下長治久安的長遠之計啊。

徐樂上書說:臣聽說天下的禍患,在於土崩,而不在於瓦解,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道理。?那麼什麼是土崩呢?像秦朝末年的狀況就是對土崩最好的解釋。陳涉既沒有諸侯的尊貴地位、也沒有自己的封地,他不是王公貴族的後裔,在鄉裡也沒有什麼美好的聲望;他既沒有孔子、曾子、墨子那樣的賢能,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的富有錢財,然而,他從窮街陋巷中奮起、手持簡陋的農具作為武器、裸露手臂大聲呼喊,天下百姓就紛紛響應。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而君主卻不加以體恤愛護;底層的民眾心懷怨恨,而統治者卻毫無察覺;社會風俗已經混亂敗壞,而國家的政治卻沒有進行整頓治理。這三個方麵,就成為了陳涉能夠起事的資本,這就是所謂的「土崩」。

那麼什麼又是瓦解呢?吳、楚、齊、趙等七國發動的叛亂就是瓦解的例子。七國諸侯謀反的時候,都自稱自己擁有萬乘戰車的君主地位,手下的士兵有數十萬之多,他們的威勢足以震懾國內的百姓,他們的財富也足以激勵士兵和百姓;然而他們連向西奪取一寸土地的事情都沒能做到,反而在中原地區就被擊敗擒獲,這又是為什麼呢?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權力比普通百姓還輕、兵力比陳涉還弱。而是因為當時先帝的德政影響尚未衰減,百姓習慣在本土生活、樂於遵循傳統風俗,所以諸侯們得不到外部的援助,這就是所謂的瓦解。

這兩種情況,是安危的關鍵,賢明的君主應當深加留意和考察。?

這幾年,關東地區的五穀歉收,豐收年頭的氣息還沒恢複,很多百姓還很窮困,再加上邊境不斷的爆發戰事,按照以往的經驗來看,百姓應當是有不安心的地方。百姓不安心,就容易發生動亂;百姓容易發生動亂,那土崩的勢頭就會冒出來。所以賢明的君主應當獨自觀察萬事萬物變化得根源,明確導致國家安危得重要事情,在廟堂之上勤修德政,消除那些還沒有現形的禍患,做好這一切的關鍵就在於使天下沒有土崩的勢頭。

他們的摺子呈上後,漢武帝就召見了這三人,說道:你們以前都在哪裡上班?為何我們相見的這麼晚!於是把他們都任命為了郎中。?這三人中主父偃最受寵信,一年中就升了四次職,成為了中大夫。大臣們十分害怕他的口才,怕給自己招來禍患,就紛紛前去賄賂他,得到的財物累計千金之多。這時有人對主父偃說:你為人處世太橫了,遲早招來禍患!主父偃卻說:我活著不能享受五鼎食,死後就被五鼎烹了吧!?

北風呼嘯,冬天如約而至,就在長安城中雪花飛舞的時候,漢武帝給淮南王賜予了茶幾和手杖,允許他不必上朝。?

主父偃給武帝說:古代的諸侯封地最多不過百裡,諸侯的強弱是很容易就能控製的。如今的諸侯有的擁有數十座城池,封地達到了千裡,平時生活驕奢淫逸,這很容易滋生叛亂啊,一旦發現天下的形勢緊急,他們就會聯合起來對抗朝廷,如果依法削減他們的封地,可能會引發他們的叛亂,就像之前晁錯削藩引發的七國之亂一樣。現如今諸侯的子弟非常多,但隻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爵位,其餘的子弟雖然也為骨肉至親,但沒有封的一點土地,這樣的話不利於宣揚陛下的仁孝之道。希望陛下可以允許諸侯將封地分封給其他的子弟,讓他們也成為侯爵。這樣的話,諸侯的子弟就都會感激陛下的恩德,而諸侯國的實力也會被逐漸的削弱,朝廷也無需強行進行削藩了。漢武帝很開心的就用了他的這個建議。正月的時候,朝廷就下詔說:諸侯王若是願意將封地分封給其他的子弟,那就把名單報上來,朕將親自為他們確定封號和爵位。於是,諸侯國就開始分裂,諸侯的子弟都得到了封地。?

國家的事情是一件接著一件,剛處理完內部的事,這不,匈奴又入侵了上穀和漁陽兩個地方,殺害並擄掠了官吏和百姓1000多人。武帝得知這訊息十分的心痛,於是就派遣衛青和李息率軍從雲中向西出發,一直到了隴西,攻擊匈奴的樓煩王和白羊王,這次斬獲了數千匈奴人的首級,俘獲了牛羊百餘萬頭,直接就趕走了白羊王和樓煩王,收複了河南地區。這場戰爭結束後,漢武帝就下詔封衛青為長平侯、蘇建、張次公也因功被封為了平陵侯和岸頭侯。這時主父偃又給武帝說:河南地區土地肥沃,外有黃河天險可以依靠,蒙恬曾在這地方築造城池來驅逐匈奴;內可減少運輸和戍邊的負擔,是擴充套件中原、消滅匈奴的根本。漢武帝就讓公卿來討論這件事,大家都覺得很不便利。但漢武帝最終還是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在那裡設立了朔方郡,隨後派遣蘇建率領十餘萬人前去修築朔方城,並修複秦朝時期蒙恬所建造的的邊塞,依托黃河作為屏障。由於運輸距離遙遠,導致山東地區的百姓都承受了十分沉重的勞役負擔,這幾年就耗費了數十億錢,導致國庫空虛。此外,漢朝還放棄了上穀郡鬥辟縣的造陽地區,將其讓給了匈奴。?

主父偃又說話了:此時茂陵剛剛建立,可以將天下的豪強、兼並之家、擾亂民心的百姓都遷徙到茂陵去,看以後還有誰敢不服從命令;這樣的話既能充實京師的守衛能力,又能消除地方上的奸猾之徒,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呀。漢武帝根據他的這一建議,將郡國的豪傑以及家產超過三百萬的人都遷徙到了茂陵,以後國家真的少了那些嘴硬的人。?

軹縣人郭解是關東地區的大俠,他也在遷徙之列。有個衛將軍就為他求情:陛下,郭解家裡十分的貧窮,不符合遷徙的條件啊。漢武帝輕笑說道:郭解此人一介布衣,竟能讓將軍為他求情,這說明他家裡並不貧窮。最終,郭解一家都被遷徙到了茂陵。郭解平時因為一點小事就殺了很多人,漢武帝得知他乾的事情後,就下令逮捕郭解治罪,但他所殺的人都在大赦之前,有點難搞。這時軹縣有一位儒生陪同朝廷的使者聊天,使者說有人稱讚郭解是個賢人,這個儒生不屑的說:郭解專門乾那些作奸犯科的事,怎麼能稱得上是賢人呢!郭解的門客聽到這個話後,就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殺了這位儒生,並割斷了他的舌頭,讓他亂說話。官吏因此就責問郭解,但郭解實在不知道凶手是誰,而凶手也始終沒有找到。官吏就上奏郭解無罪,公孫弘卻認為:郭解雖然不知情,但他的門客因為小事殺人,這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要嚴重,應當以大逆不道之罪論處。於是,郭解就被滅族。?

班固說:古代的天子建立國家,諸侯建立家族,從卿大夫到庶人,都有等級劃分,因此百姓服從上級,下級也沒有非分之想。周王室衰微後,天下的禮樂征伐由諸侯們掌控。齊桓公、晉文公之後,大夫掌握國家的實權,陪臣卻執掌政令。到了戰國時期,合縱連橫,列國公子如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都憑借王公的勢力,竟然比這招攬遊俠,這就讓那些雞鳴狗盜之徒都受到了禮遇。而趙相虞卿拋棄了國家和君主,救助窮困的朋友魏齊;信陵君無忌竊取兵符,假傳國君的命令,殺死了國家大將,專斷軍權,以此來解救平原君的危難;他們都因此受到了諸侯的重視,一時間名揚天下,而天下的遊談之士都以這四人為首。當時社會形成了背棄公義、為私利朋黨效命的不良風氣,而忠誠職守、奉行公義的原則卻被拋棄。漢朝建立以後,國家的法律寬鬆,沒能糾正這種不良的風氣。代相陳豨、吳王劉濞、淮南王等權貴招攬了眾多門客,外戚魏其侯、武安侯在京城爭奪權利,平民遊俠如劇孟、郭解等人在民間橫行霸道,他們的權勢壓倒了公侯,百姓卻仰慕他們的名聲並效仿他們的行為。這些人即便觸犯了刑法,世人也認為他們是殺身成名,像季路、仇牧一樣死而無悔。曾子說:君主失去了治國的正道,百姓就會離心。如果沒有賢明君主在上,向百姓明確的展示好惡的標準、用禮法約束百姓,百姓又怎能知曉禁令並回歸正道呢?古代的正法認為:五霸是三王的罪人,六國是五霸的罪人,戰國四豪(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是六國的罪人,更何況像郭解這樣的平民,私自掌握著生殺大權,這實在是罪該萬死啊。他雖然有溫良博愛、救濟窮困、謙遜退讓的優點,但是卻不走正途,喜歡旁門左道,最終落得一個身死族滅的下場,這並非意外啊。

荀悅說:世上有三種遊民,是道德的禍害:一是遊俠、二是遊說之士、三是遊行之人。樹立個人的氣勢、在民間作威作福、結交私黨在世上立足的人,可稱為遊俠;用自己的言語乾一些詐謀得事,迎合時勢的發展,可稱為遊說之士;那些表麵仁愛,以迎合時代的發展、結黨營私、樹立虛名來為自己謀取權利的人,可稱為遊行之人。這三種人,是擾亂世道的根源;他們的行為傷害道德、敗壞法紀、迷惑世人,這是先王所謹慎防備的。國家有四民,各乾各的事,不好好乾事,就會有奸民出現,如果奸民不出現,那麼王道就能形成了。?

在末世(如周、秦末期)的時候,國家的君主昏庸無能、不處理國家政務、國家的製度廢弛、綱紀混亂。那時的人們以他人的毀譽決定自身的榮辱、以權貴的愛憎判斷事物的利害關係、以君主的喜怒決定賞罰,這就導致全國上下開始互相欺騙,社會秩序也開始崩塌了。人民的利益無法通過正當的途徑去獲取、禍害也難以用道義去規避、君子違背禮法、小人觸犯法律,人人都在追逐那些虛華名利、輕視親情、崇尚結交賓客,官員們賄賂成風、私務泛濫成災,正道就開始崩壞了。賢明的君主治理國家,會製定明確的法令製度,以實際發生的功過判斷他人的善惡,從不聽信空言虛名,杜絕了虛偽、誣陷、欺詐風氣的盛行,禁止了浮華的言辭與奸猾智巧事情的發生,用聖人之道統一思想,以仁政供養人民、對他們實行禮樂教化,從而端正民間的風俗、實現天下的大治。

燕王劉定國的行為悖逆人倫,竟然與他父親的姬妾通姦、他強占弟弟的妻子、還殺害了肥如縣令的郢人。郢人的兄弟向朝廷上書告發他的姦情,在經過主父偃的揭露,再加上公卿大臣都請求誅殺劉定國來明確國家的法令威嚴,漢武帝無奈就批準了這個建議,劉定國就畏罪自殺了,最後封國也被廢除。齊厲王劉次昌與姐姐紀翁主通姦,有次主父偃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但被齊王拒絕了,主父偃心有怨恨呀!於是就向漢武帝進言,說齊地土地肥沃、國家富得流油,但是齊王與皇室的血緣比較疏遠而且有亂倫的行為,應當追究他的罪責。於是漢武帝就派主父偃為齊相,前去查辦此事。主父偃到了齊國後就審訊齊王的後宮宦官,宦官的供詞牽連到了齊王,齊王害怕自己會受到侮辱,於是就服毒自殺了,因為他沒有子嗣,最後封國也被廢除了。主父偃早年在齊、燕、趙等地遊曆,但是沒人待見他,等他顯貴後接連導致了燕、齊兩國的敗亡,這時趙王劉彭祖就擔心自身的安危,決定先發製人,於是就上書告發了主父偃收受賄賂,助諸侯子弟封侯的事情,此時漢武帝因齊王自殺的事情顯得怒不可遏,立馬就下令將主父偃打入了大牢。主父偃在大牢中承認了自己受賄的事,但沒承認齊王自殺是被自己逼的。漢武帝本來想赦免他,但是公孫弘勸諫說「齊王無後、封國被廢,主父偃是罪魁禍首,不殺難以讓天下人信服」,最終主父偃被滅族。

張歐因為被主父偃的事情牽連,最後也被免職了。這時漢武帝想任命蓼侯孔臧為禦史大夫。孔臧卻推辭說:臣的家裡世代以研究經學為主業,請求擔任太常,掌管臣的家業,與從弟侍中孔安國一起整理古訓,使其能夠流傳後世。漢武帝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任命孔臧為太常,禮遇如同三公。?

公元前126年的冬天,匈奴的軍臣單於去世了,他的弟弟左穀蠡王伊稚斜自立為單於,伊稚斜擊敗了軍臣單於的太子於單,於單逃亡投降了漢朝。?

這個時候公孫弘被朝廷任命為禦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的一舉一動。當時,漢朝正處於積極擴張的階段,在西南方向開通了西南夷、向東設定了蒼海郡、向北修築了朔方郡。然而,公孫弘對朝廷的這些舉措卻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多次向漢武帝進諫,認為國家乾這些事耗費了國家的大量財力,卻隻是用來供養那些無用之地,實在是得不償失。為瞭解決這個爭議,漢武帝就讓朱買臣等人與公孫弘進行了一場辯論。朱買臣等人提出了這事可行的十條理由,詳細的闡述了設定朔方郡的種種便利之處。而麵對這些有力的論據,公孫弘竟然一條也無法反駁。最終,公孫弘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向漢武帝謝罪道:微臣隻是一個來自山東的粗鄙之人,實在不知道設定朔方郡竟然有如此多的好處,請陛下停止開通西南夷和蒼海郡的計劃,將精力集中在經營朔方郡上。漢武帝考慮了公孫弘的意見,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於是,在春天的時候,漢朝廢除了蒼海郡。值得一提的是,公孫弘雖然在政治上有一些不同的觀點,但他本人卻非常的節儉。他使用的被子都是用粗布製成的,他的飲食也非常的簡單,從不追求奢華。這種樸素的生活方式也為他贏得了一些人的讚譽。汲黯說:公孫弘位列三公,國家給他的俸祿十分的豐厚,而他卻表現得節儉,這是一種虛偽的表現。漢武帝對此事就詢問公孫弘,公孫弘趕忙叩頭謝罪說:確實如他所說,九卿中與臣關係最好的沒人能比得上汲黯了,今日他當廷指責臣,確實擊中了臣的缺點。臣以三公得尊貴卻表現得節儉,這與小吏得行為沒啥兩樣,確實是虛偽的表現,目的就是為了沽名釣譽,正如汲黯所言一樣,若是沒有汲黯的忠誠,陛下怎麼能聽到這些話呢!漢武帝就認為公孫弘行事十分得謙讓,就更加得厚待他了。?

三月,朝廷大赦天下;?四月,朝廷下詔封匈奴太子於單為涉安侯,但僅過去了幾個月他就去世了。?

想當初,匈奴那邊投降得人說:月氏原本居住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是一個十分強大得國家,後來匈奴得冒頓單於擊敗了他們,老上單於殺死了月氏王,將他的頭顱作為飲酒用的器物。月氏剩餘得人逃往了遠方,從此他們開始怨恨匈奴,但是沒人願意與他們共同抗擊匈奴。想到西域得混亂情況,漢武帝就下令招募能出使月氏國的人,這時漢中人張騫以郎官得身份應募,他帶領使團從隴西出發,途經匈奴得境內,很不幸他被匈奴單於給抓住了,這一下就把他扣留了十多年。趁著匈奴在外打仗得時候,張騫就逃出了匈奴得掌控,一路向西前往月氏,就這樣走了十多天後,就到達了大宛。大宛人以前就聽說漢朝資源十分得富饒,想與漢朝通使但未能如願,這次見到張騫後,表現得非常高興,就為他安排了向導和翻譯,先把他送到了康居,再轉送到了大月氏。大月氏的太子在繼承了王位之後,成功地擊敗了大夏國,並瓜分了他們得領土,各自占據一方居住。這片土地肥沃富饒,周邊也很少有外敵得侵擾,這就使得大月氏逐漸安居樂業,不再有報複匈奴的念頭。張騫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的時間,儘管他竭儘全力地想要說服大月氏與漢朝聯合對抗匈奴,但大月氏始終不為所動。最終,張騫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可能是徒勞的,於是決定啟程回國。在回國的路上,張騫選擇沿著南山前行,希望能夠從羌中地區安然無恙地返回。但很不幸,他在途中再次遭遇了匈奴的攔截,並被匈奴人抓獲。這一次,張騫被扣留了隻有一年多的時間。就在張騫被困匈奴期間,匈奴國內發生了一場重大的變故,伊稚斜單於驅逐了前任單於於單,導致匈奴國內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趁著這個機會,張騫與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設法逃脫了匈奴的控製,在曆經了一番艱難險阻之後,終於是成功地逃回了漢朝。漢武帝對於張騫的歸來感到非常非常得高興,他對張騫在出使過程中的堅韌和勇敢給予了高度評價。於是,漢武帝任命張騫為太中大夫,而甘父則被封為奉使君。但不幸的是,張騫出使時帶了100多人,在經過了十三年的漫長旅程之後,最終隻有他和甘父兩人成功地返回了漢朝。

這時匈奴又開始不安分了,伊稚邪單於在成功的穩固了自己的位置後,就立馬派了數萬騎兵入侵漢朝的邊塞,不僅殺害了代郡的太守恭,還擄掠了1000多人,這才得意的回去了。?

在這一年裡,中大夫張湯被朝廷任命為廷尉。張湯這個人啊,為人處世那是相當的狡詐,特彆擅長運用自己的智謀來操縱和控製他人。在那個時候,漢武帝對文學非常的推崇,張湯見狀,心想這機會不就來了嗎?於是就做起了表麵文章,他表現出對文學的敬仰之情,並且侍奉董仲舒、公孫弘等文學大家。不僅如此,他還任用千乘人兒寬擔任奏讞掾,讓兒寬依據古代的法律義理來決斷那些疑難案件。每當遇到漢武帝想要治罪的人,張湯就會將其交給那些執法嚴苛的監、史去處理;而當遇到漢武帝想要寬恕的人時,他則會把這些人交給那些執法較為寬厚的監、史去處理。正因為如此,漢武帝對張湯的喜愛和賞識那是溢於言表啊。除此之外呢,張湯對於自己的故交子弟更是關懷備至;他還經常不辭辛勞地去拜訪各位公卿大臣,無論嚴寒酷暑從沒斷過。然而,儘管張湯在處理政務時手段狠辣、心機深沉,而且並不公平公正,但他卻憑借著上述的種種行為,贏得了不錯的聲譽。不過,有一個人對張湯的所作所為很是不滿,這個人就是汲黯。汲黯多次在漢武帝麵前指責張湯:您身為朝廷的正卿,對上不能頌揚先帝的豐功偉績、對下不能遏製天下的邪惡之心,無法使國家安定、百姓富足,更不能讓監獄裡空無一人,您如此肆意妄為地更改高皇帝所立下的規矩和法令,這恐怕會導致您斷子絕孫啊!張湯對此也是毫無辦法呀。汲黯在與張湯辯論時,張湯就喜歡在文辭上把控細節,但是汲黯為人剛直守正,肯定不會屈服呀,隻能憤然罵道:天下人都說刀筆吏不能擔任公卿,果然如此!如果讓張湯得勢,天下人將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由此可見他對張湯的厭惡程度到了什麼地步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