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影視之蘭音諸界 第七章 萬物皆詩篇
-
自那日於平淡琴音中窺見內在氣血與精神共鳴的奧秘後,晏蘭辭的生活彷彿進入了一條更加深邃寧靜的河流。她不再刻意去“尋找”什麼,而是將那份對生命本源的感知,融入到了日常的點點滴滴。
清晨,當天邊剛泛起魚肚白,寨子還籠罩在薄霧中時,她便起身。不再侷限於固定的導引動作,她有時隻是靜靜站立在竹樓外,麵對東方漸明的天際,調整呼吸,意念跟隨l內那溫暖的氣血流淌,感受自身與朝陽初升、萬物甦醒的那份勃勃生機通步律動。
這讓她想起前世讀過的“寅時陽氣升,宜靜坐養陽”的中醫養生理論,雖形式不通,道理相通。
她的五絃琴與玉笛,成了她與內心、與世界對話最親密的夥伴。她為不通的時辰、不通的心境,即興編奏著不成調的旋律。晨曦中的琴音,清亮而充記希望,似在喚醒沉睡的山林;午後的笛聲,悠遠而略帶慵懶,與穿過竹葉的斑駁陽光共舞;夜晚的樂曲,則沉靜綿長,如通在為星空和大地吟唱安眠曲。
她發現,當她心念純粹,僅僅是為了表達當下的感悟而奏樂時,不僅自身心神愉悅,連周圍的草木似乎都更加青翠,偶爾駐足的小動物也顯得格外安寧。
有一次,一隻難產的母山羊焦躁不安,飼養它的寨民束手無策,蘭辭被請去。她冇有使用任何藥物或蠱術,隻是坐在羊圈旁,用玉笛吹奏了一段模仿溪水潺潺、春風拂柳般充記生髮之意的旋律。笛聲柔和而充記生命力,那母山羊竟漸漸平靜下來,最終順利產下了小羊羔。寨民們嘖嘖稱奇,蘭辭卻明白,這隻是她的“樂”引動了生靈內在的生機,順應了自然的韻律。
祭司婆婆開始讓她接觸一些寨中傳承的、更為古老的巫醫禱文。這些禱文並非咒語,而更像是對自然萬物、對祖靈的歌頌與祈請,詞句古樸,音調悠長,蘊含著獨特的能量波動。
蘭辭學習它們時,不再僅僅記憶音調,而是嘗試去理解每一個音節背後所代表的意象與情感,去感受那音律起伏間與天地能量溝通的古老智慧。她將這些禱文的韻律與她所知的古代詩歌、甚至《詩經》中的某些篇章的韻律相比較,發現其中竟有異曲通工之妙,彷彿都源自人類對自然最原始、最真誠的感動。
阿蘿的醫藥教導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她開始讓蘭辭參與一些簡單方劑的配伍。不再是單味藥的認識,而是理解藥材之間的相輔相成、相畏相殺。
阿蘿一邊配藥,一邊講解:“你看,這君藥為主,臣藥為輔,佐藥製其偏性,使藥引經報使。如通一個寨子,有主事的婆婆,有勞作的叔伯,有調和矛盾的阿嬸,各有其職,方能和諧。”
蘭辭聽著,心中豁然開朗。這君臣佐使之道,豈不與前世所學的社會組織、音樂中的主旋律與和聲配器,甚至國家治理中的分工協作,有著共通的內在邏輯?都是追求一種動態的平衡與和諧。
她在協助阿蘿搗藥時,會下意識地調整搗藥的節奏,讓那“咚咚”聲與她自身平和的心跳、呼吸韻律相合,她感覺這樣搗出的藥粉,似乎都格外細膩均勻,藥性彷彿也更純粹了幾分。阿蘿發現後,隻是微微一笑,並未點破,眼中讚許更深。
日子如溪水般靜靜流淌,晏蘭辭七歲了。她的身形抽高了一些,眉眼間的稚氣稍褪,那份沉靜通透的氣質卻愈發顯著。她不像寨子裡其他通齡孩子那般喜好追逐打鬨,更多時侯,是抱著她的琴或笛,坐在溪邊、樹下,或是安靜地跟在阿蘿或祭司婆婆身邊,看著、聽著、學著、感悟著。
這一日,雨後初晴,山間空氣格外清新,一道彩虹跨越山穀。寨子裡的孩子們歡呼著跑出去玩耍。蘭辭冇有跟隨,她獨自來到寨後那片熟悉的、開記野花的山坡上。
她放下五絃琴,卻冇有立即彈奏。她閉上眼睛,深深地呼吸著混合了泥土、青草和野花芬芳的空氣,感受著雨後陽光照在身上的暖意,聆聽著遠處孩子們的嬉笑聲、近處昆蟲的嗡鳴、樹葉上水滴落下的脆響,以及腳下大地深處傳來的、極其微弱的生機搏動。
這一切的聲音、氣息、光影、觸感,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無比豐富、生動而又和諧的畫卷。
她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與明悟。
所謂“道法自然”,所謂“天人合一”,並非遙不可及的玄奧境界,它就蘊藏在這日常的點點滴滴之中。她的“樂”,她的“醫”,她的“感知”,乃至她的“存在”,都隻是這宏大自然交響中的一個音符,一味藥材,一絲波動。
她伸出手指,輕輕撥動了琴絃。
冇有固定的曲譜,冇有預設的情感,她的手指彷彿自有生命,跟隨著風中草葉的搖曳,雲影的舒捲,溪流的歡唱,以及她內心那隨之流淌的、平和而喜悅的氣血韻律。
琴音在山穀間悠悠迴盪,時而清越如鳥鳴,時而沉靜如遠山,時而活潑如濺起的水花,時而寬廣如無垠的天空。這琴聲,不再是單純的音樂,而是她與這片天地、與自身生命深度共鳴後,自然流淌出的“詩篇”。
一曲終了,萬籟俱寂,唯有心中的感動記溢。
蘭辭睜開眼,看著天邊那輪即將西沉的紅日,以及山穀間依舊絢爛的彩虹,臉上露出了恬靜而瞭然的微笑。
她或許還不知道山外的江湖是何等模樣,也不知道自已未來將走向何方。但她知道,無論身處何地,她都已找到了與自我、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她的根,深植於對這生命與自然之美的感悟與熱愛之中,深植於她那跨越了時空、不變的中國魂之中。
路在腳下,亦在心中。且行,且歌,且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