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心理醫生:現代人的心理困惑和自我 自我封閉:告彆壓抑,走出封閉的心理狀態
-
自我封閉:告彆壓抑,走出封閉的心理狀態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經曆過這樣的一種狀態,內心有一種強烈的窒息感,讓人無比抗拒當下的生活,有一種想要呼喊和逃離的**,甚至無比憤怒。對於這種狀態,有一個人所共知的詞來形容,就是壓抑。
壓抑就是應該發出去的東西因為受到控製而不能發出的情況,同時,壓抑還有一種釋義那就是鬱鬱不樂。心理學上將壓抑歸納為“個人受挫後,不是將變化的思想、情感釋放出來,轉出去,而是將其壓抑在心頭,不願承認煩惱的存在。”
壓抑不僅能夠令人的心態變得消極,而且也能令行為變得偏激,由此可見壓抑對個體的身心影響極大。
於格·蒙達朗拜爾出生於法國世襲了800多年的貴族世家,少年時,他便已經博覽群書,精通繪畫,在大學時,他進行了法律專業的學習。從25歲開始,於格拋棄了優越的生活,獨自一人闖蕩世界,並逐漸成為才華橫溢的畫家與導演。
在1978年的一個深夜裡,於格在自己位於美國紐約華盛頓廣場旁的家中遭遇了不幸:兩名入室搶劫的歹徒將硫酸潑向了他的眼睛,在巨大的疼痛燒灼中,“世界開始變得如同上帝一樣不可見了……”那一年,於格才35歲。
疼痛的煎熬、巨大的憤怒、對黑暗世界的恐懼、對未來的焦慮與迷茫,一直困擾著於格。在遭遇不幸以後,朋友們離他而去,他的社交圈大大地縮小,就連獨自出門都無法辦到,隻好一個人在房間裡麵待著,被壓抑的情緒包圍著。
在經受著**與精神上的雙重摺磨時,這位雙目失明的藝術家開始回味過往的人生歲月:“在受傷以前,我四處繪畫,整日寫生,過於忙碌的生活節奏,卻忽略了對人生、對生命深義的思考。”麵對著生活的慘劇,在經曆了大半年的壓抑時光後,於格開始對“生而為人”的意義進行反思。
隨後,他漸漸地發現,其實一切並冇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糟糕。“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可以讓人大笑的理由存在的”,從此後,於格將努力做一個正常人當成了自己人生的目標,並立誌要讓生活再次充滿陽光。
與不幸的命運展開頑強抗爭的過程中,於格接受了各種各樣的“再教育訓練”,在手杖與指尖的幫助之下,於格不斷地鍛鍊自己去學會寫作、駕車、授課、攀岩……他努力地去尋找新的空間,不斷地展示自我生命的張力,以全部的身心去適應周圍的人與事物,讓自己儘力去傾聽城市的發展氣息,讓自己去儘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此後,一顆熱愛生活的心開始了更鏗鏘有力的跳動,於格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與遭遇不幸後對人生產生的思考告誡世人:“對一個人而言,失去光明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將掛在心中的燈盞熄滅,從此再也無法點燃。”
每個人都有潛意識,當受挫的思想與情感壓抑在心頭太久的時候,潛意識就會支配人的需求和動機。這種壓抑心理有時候源於外部環境,有時候是個體的因素,當內外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個體難免會將自我封閉,自我禁錮。這樣就會對自己的情緒、思想、行為所做的過分壓製導致了行為的異常。所以,我們應當勇敢地邁出這一步,打破情感侷限,從而成就自我。
當壓抑的情緒化為潛意識的時候,潛意識就會以動機的形式來驅動某種行為。像於格一樣,壓抑已久的情緒令他苦惱,當他認識到壓抑的危害性時,他主動地選擇麵對,做好自我心理調適工作。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將潛意識分為“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如果在正麵情緒的驅動下形成了前者的潛意識,就會成為帶有建設的、積極的、向上的動力;相反,負麵情緒很容易引起破壞的、消極的、衝動的潛意識,令人做出越軌的行為。所以,遇到挫折我們應當從主觀去尋找原因,做到積極有為,
長善救失,杜絕因此引發出壓抑的心理。
除此以外,心理學家發現,當你感到壓抑的時候不要垂著頭走路,而是要像風一樣疾走;不要彎腰駝背,而是要挺直身子;不要愁眉苦臉,要麵帶微笑。隻有做到這些,你才能夠突破自我,享受良好心情帶給自己的那份快樂。很多壓抑的人產生厭倦、懶惰的行為,為了與之做鬥爭,我們不妨列出一個日常安排表,認真、專心去做,促使自己走出封閉的圈子和禁錮的心靈。
情緒便利貼
英國教育家斯賓認為:“健康的人格寓於健康的身體。”用運動趕走壓抑也是一項不錯的選擇,慢跑、遊泳、騎車,都能夠令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從而徹底放鬆,消除負麵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