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心理醫生:現代人的心理困惑和自我 衝動之後接著便是自責和內疚
-
衝動之後接著便是自責和內疚
王偉本是一名即將畢業的警校學員,無論如何也冇想到畢業前夕的他會鋃鐺入獄。一天,王偉和幾個同學到迪廳玩,其中有一名王偉喜歡的女生。他們在舞池裡跳舞的時候,幾個小流氓湊過來,調戲了王偉心儀的女生,還對王偉施以拳腳。憤怒的王偉一下子爆發了,他拎起一個啤酒瓶向其中一名小流氓砸過去。小流氓應聲倒地,被確診為重度腦震盪,王偉因此事被判刑。“我本不該衝動的!”王偉後悔不迭。
心理學家稱,衝動中的人會竭力釋放自身的負能量,理性思維能力和情緒控製能力會同時下降,彆人的好言相勸、自己的理性經驗全都會被拋在腦後。因此,平日裡行為衝動的人遇事一定要三思而行,切忌在情緒衝動的時候做出令自己後悔終身的事。
衝動猶如一匹失控的烈馬,它桀驁不馴,破壞力極大,但是韁繩始終握在我們手中。當彆人說出了觸犯我們的話或是做出了觸怒我們的舉動,隻需要很短的時間,我們就可以重新恢複理智。總之,一定要在衝動給我們帶來不良影響之前將它消滅。
當衝動撲麵而來,可以試圖用一些無關緊要的舉動“乾擾”自己的亢奮情緒。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把注意力轉移一下,頭腦不在引起衝動的問題上“死磕”,這樣那股衝動的能量就會漸漸消退。冷靜、理智地麵對那個帶給我們刺激的人或事物,用沉默和不屑來應對,不做無聊事情的犧牲品。再或者,我們可以選擇到寧靜平和的環境中去,“眼不見心不煩”,良好的環境對心情有很大的療愈作用。
衝動當前,理智的人懂得多方麵思考。當我們即將做出非理性的舉動時,不妨想一想此舉有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另外,我們也可以進行換位思考,對方的內心可能也同我們一樣壓抑著情緒,或是我們誤解了對方的意圖,等等,如此可以幫助我們迅速“冷卻”衝動的火焰,把自己從衝動的“地獄”中拉出來。
俞敏洪說過:“生活中,人們經常把衝動誤作勇敢。因為兩者的外在表現是一樣的:敢於放棄彆人所不願放棄的,敢於嘗試彆人所不願嘗試的。衝動往往是缺乏目標與規劃的盲動,而勇敢是為了夢想而深謀遠慮的行動。”
特彆是麵臨人生選擇時,我們一定要分清楚自己的舉動是否屬於“盲動”。比如一時衝動下,選擇了不適合的工作或者嫁了不愛的人。
每個人都曾經多多少少受過內疚情緒的影響。健康積極的內疚情緒是有益處的,它可以提醒我們改善自己的言行舉止,照顧他人的情緒要求,規範我們的言行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然而,現實當中也不免出現過度內疚,影響到其心理狀態的人。
《唐山大地震》電影中,一位因在關鍵時刻被迫“二選一”、放棄女兒選擇救兒子的母親,一生都活在內疚當中。過度內疚者的心靈往往揹負著沉重的枷鎖,令他們身陷往事的痛苦中,甚至導致精神失常或結束寶貴的生命。
一位哲人說得好:“內疚的人是生活在過去的人,他們不去體驗現在的快樂,更冇有明天的夢想,他們僅僅在不斷地反省自己的錯誤與過失。”
與其說他們沉浸在過去無法自拔,不如說他們意誌力薄弱、心理脆弱,冇有開始新生活的勇氣。若如此沉溺於過去的陰影當中,終會對不起未來。耽於往事的人終將一事無成。
泰戈爾有句名言:“如果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無論過去曾有怎樣的痛苦經曆,內疚、後悔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籃球賽場上的罰球就是如此。平時訓練,運動員們幾乎百發百中,而在爭分奪秒、熱火朝天的賽場上,命中率很大程度上靠心態決定。特彆是在罰失一球的情況下,第二投能否頂住壓力,就成了能否罰進的關鍵。善於把控內心的人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斷開內疚心理的枷鎖,以實際行動證明一個改過後的自己。
步依繁是一位企業家,平時日理萬機的他把心思精力都投入到生意當中了。他的父母逐漸年邁,希望兒子能常回家看看。然而,步依繁一心撲在事業上,總想著有所成就再回報父母。天有不測風雲,步依繁的父親突發心臟病,撒手人寰。母親由於接受不瞭如此殘酷的現實,整日在家不肯出門,以淚洗麵。受到巨大打擊的步依繁整天沉浸在內疚自責當中,深深地懊悔自己冇有多陪陪父母。一位朋友知道此事,專程來看整日借酒澆愁的步依繁。朋友勸道:“人死不能複生,趁你母親還在世,好好孝順,也是告慰你父親的在天之靈啊。”步依繁恍然大悟,立刻把憂鬱的母親接到身邊,下班有空陪母親聊天,節假日陪著母親出遊。步依繁的母親逐漸恢複健康,情緒也穩定多了。
如上事例所言,有些遺憾我們的確無法彌補,但是早日從內疚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可以使得我們每天活在希望中。內疚者要學會對自己寬容,讓自己過得輕鬆愉快,這也是對親朋好友最大程度的負責。
情緒便利貼
衝動是一種不理智的行為。對衝動失控,就是對自己的人生失控。內疚是對自己的二次傷害,當一個人從心底放下內疚,纔是完全放過自己。用理智控製衝動和內疚,我們就會生活得更加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