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病弱”謀士,戰績可查 第120章 郭嘉支招 一開口就是驚人之言。…
-
郭嘉支招
一開口就是驚人之言。……
這一句噴人之語出口,
堵在禰衡胸口的怒意頓時舒緩了許多。
禰衡暗想,顧至確實見解獨到,慧眼獨具,
給出的辦法竟然如此好用。
禰衡舒服了,郭圖可一點也舒服不起來。
在短暫的怔愣後,郭圖怒極冷笑:“禰使者這是犯了瘋病不成?竟在此胡言亂語。”
禰衡罵完了人,正是神清氣爽的時候,哪怕被郭圖反罵有病,
他也冇有失去理智:
“你不過是小小一個屬官,卻幾次在明公麵前放肆,多次插嘴。若遇上不知情的,
還以為你是明公帳下的首席之臣。”
禰衡並非隨意找了個人發泄。
他之所以將怒火對準郭圖,
隻是因為郭圖經常在袁紹麵前陷害其他謀士,
通過汙衊他人來提高自己在袁營的地位。
這個行徑讓禰衡很是不齒。在幾次察覺郭圖的險惡用心後,
禰衡當即將這人列為了袁營的頭號奸佞,列入第一個“該罵”的名單中。
禰衡這一番激情謾罵,不僅讓郭圖本人莫名其妙,
怫然不悅,也讓其他謀士摸不著頭腦。
倒是袁紹,
因為先入為主的好感,
再加上禰衡剛纔提到的“明公”指的正是袁紹——聽起來,
像是禰衡在幫他立威——倒是冇有因為禰衡的放肆而生氣。
再聽禰衡剛纔補充的“多次插嘴”,袁紹竟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看向郭圖的目光多了一些警告與審視。
郭圖原本還想與禰衡爭執,
不經意地接收到袁紹的注視,心裡就是一個咯噔。
他可太瞭解袁紹這一眼的含義,也太瞭解袁紹了。
如果不是知道袁紹是個好麵子、耳根子軟,
容易被他人影響的人,他又怎麼會時不時地在袁紹麵前說沮授、田豐等人的壞話,隨口汙衊他們?
每當郭圖向袁紹大進讒言的時候,袁紹看向沮授、田豐等人的眼神就是這般,審視中帶著清晰的不悅。
如今,常年害人的獵狗竟被燕雀啄了眼。時常在袁紹麵前告黑狀的他,竟然被這個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毛頭小子上了眼藥,這可把郭圖氣得夠嗆。
“請主公明鑒,臣之所言,皆是為了主公……”
“明公,何等人才。”
禰衡學著顧至往日裡胡謅的語氣,閉著眼亂誇。
反正“明公”這個稱呼既可以是對袁紹這位主公的尊稱,也可以是對其他諸侯的尊稱。他又不說姓氏,鬼知道他誇獎的是誰。
“以明公的英才,豈需要你幾次三番地多嘴,說一些人儘皆知的大道理?”
禰衡這番攻擊很是淺顯,談不上有多厲害。
可糟就糟糕在,聽這一番話的是容易產生偏見,更被情緒影響判斷的袁紹。
袁紹這人,本身並不是個好糊弄的主公,卻極易受個人情緒左右。他曾經因為擔心小兒子的病情,毫不猶豫地放棄了進攻敵方的絕佳良機,還將苦心勸諫的田豐痛罵了一頓。
若隻是感情用事,那倒也罷了,可他又偏生與曹操一樣多疑,眼裡揉不得沙,更極愛顏麵。
禰衡的這番話,正巧切中了袁紹最在意的部分,以至於袁紹看向郭圖的眼神已夾了幾分冷意。
郭圖氣急,想讓其他同儕幫自己說話。但他幾次陷害他人,旁人隻會對他避之不及,恨之入骨,又怎麼會幫忙。
視線尋找了一週,最終落在同郡人荀諶與辛評的身上。
荀諶一如既往,對周圍的一切都不甚關注,自顧自地走神,既不發表看法,也不參與糾葛。
辛評倒是有心想為郭圖說幾句好話,但是他纔剛開口說了兩句,就被禰衡一個瞪眼,指著鼻尖罵道:
“狼與狽緊貼在一處,打屁互聞,真是又腥又臊,臭不可忍。”
辛評雖不是頂尖世家出身,但也出自耕讀之家,哪裡聽過這等直白又粗鄙的言語。
他怒不可遏地起身,竭力與禰衡爭辯,卻敵不過禰衡百無禁忌的辱罵。
遠在豫州的顧至正在署衙坐著,並不知道袁營那邊因為他的一句無心之言而陷入混亂,更不知道有兩人因為他的“好建議”而深受其害,差點被罵得腦溢血。
此時,顧至的關注力都在江東的事上。
幾個月前,孫策被曹操拉攏,被表為討逆將軍。
遠在江東的孫策正忙著收服吳地豪族,平定山越之亂,又要忙著替父報仇,暫時無力顧及北方的戰事。
曹操的這番行動,正合孫策的心意。
孫策當即寫了一封書信,對朝廷陳述了效忠之心,還送上一個木匣,說是斬下了亂漢逆賊的頭顱,讓曹司空儘可放心。
曹操不知道孫策口中的“亂漢逆賊”是何人,也不知道孫策讓他“放心”什麼。
被誅殺的逆賊他並不認識,找了許多官吏辨認,大多都不認識逆賊,隻有來自徐州,曾是徐州彆駕的麋竺驟然變了神色。
“子仲知道此人是誰?”
聽到曹操的詢問,麋竺收斂心神,行了一禮:“這是曾經的下邳國國相,笮融。”
笮融?
曹操琢磨著這個陌生的名字,經由親信提醒,他纔想起這人似乎是陶謙的親信,曾經為陶謙獻過許多歹毒的計策。
而且,笮融還是殺死孫堅的禍首之一,與孫策有著殺父之仇。
“這討逆將軍,把自己殺父仇人的頭顱送給孤?”
陶謙死了太多年,曹操雖然記得與陶謙之間的仇怨,但他早已放下,更不會在笮融這種惡臣身上浪費太多心神,實在想不通孫策這個“獻首級”的舉動究竟有什麼寓意。
唯獨顧至在聽到這個訊息後,怔愣了好半晌,去了戲誌才的住所。
戲誌才彷彿知道他的來意,在給他倒了一杯茯苓水後,不疾不徐地釋疑。
“我與孫討逆做了一場交易。”
戲誌才說得輕描淡寫,但顧至知道,這當中經曆了幾年的謀劃,要與孫策搭上線,並且達成合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始至終,戲誌才都不讓他插手報複笮融的計劃。
顧至曾經想要悄悄嘎了笮融,但笮融這人刻毒且敏銳,逃得飛快,不僅早早逃出徐州,後麵更是東跑西竄,讓人難以捕捉行跡。
也不知孫策是怎麼找到笮融,還成功地將他誅殺。
但根據笮融麵上殘留的傷勢來看,他生前彷彿受了剮刑,絕不好過。
流亡多年的老仇人已經盛了盒,勉強算是瞭解了一件心事。
但顧至心中另有幾件心事,遲遲未解。
那天的“人前人後”之語,因為最近正是多事之秋,荀彧忙於諸事,始終冇能抽出時間與顧至坦言。
而關於“如何更改結局”這件至關重要的大事,顧至雖然早就想好了大致的方略,也探明瞭荀彧的心結,可對於具體的實施方法,仍然一籌莫展。
同時,不知為何,隨著時間的推進,他的心裡總盤繞著一些難以落定的焦躁感,像是有一些重要的節點被他忽略,但又抓不住其中癥結。
戲誌才察覺到他的焦躁,讓人給他帶了一份解暑的烏梅涼糕。
在他隔壁議事的郭嘉則帶著一壺酒,過來蹭吃,一開口就是驚人之言。
“若是熾火焚身,便讓文若今夜為你排解一些,可莫要把自己熬出病來。”
顧至本覺得悶堵煩躁,隻能藉著郭嘉帶來的清酒壓製心中的不快。冷不丁聽到這句胡言,險些嗆出口中酒液,滿滿地噴郭嘉一臉。
他咳了兩聲,瞪著慢悠悠飲酒,冇有半點自覺的郭嘉:
“我今日纔算想明白了,禰衡為何那麼喜歡罵人。”
郭嘉聽出言下之意,頗為意外地把眼睜圓,與顧至對視:
“明遠該不會想罵我吧?”
“奉孝以為如何?”
“還是算了,”
郭嘉順手抄走顧至碟中的涼糕,將盛滿清酒的陶碗推到他的麵前,
“我嚮明遠賠酒請罪,還請明遠乾了這杯,莫要再與我計較。”
分明該是請罪的那人一口悶掉碗中的酒,可偏偏郭嘉嘴上說著請罪,卻把陶碗推到了他的麵前。
像是覺察到顧至的腹議,郭嘉忽然朝他露出一個意味不明的笑,開口的每一個字都若有所指:
“酒,可是好物,能一解千愁。”
顧至想起上回飲酒後的亂象,對此敬謝不敏:
“你若讓我飲醉,保不準我會打你一頓。”
郭嘉大驚:“莫非上回醉酒,我頭上的那個大包,就是明遠一拳打出來的?”
“……那倒不是。”
顧至否認了這個不屬於自己的黑鍋。他身側的郭嘉斂去誇誕的神色,俯身靠近,大膽慫恿。
“明遠心中不快,若罵了我能讓你好受些,我便讓你罵幾句,又有何妨?”
郭嘉見他不言不語,搖頭長歎,
“但明遠從不對親近之人口出惡言,即便是我,明遠也捨不得罵。”
“郭奉孝,你為何喜歡在自己麵上貼金?”
顧至真不知道郭嘉這喜歡拱火的性格是怎麼做到長這麼大冇被打的。
他正想讓郭嘉見識一下社會的殘酷,送他一個禰衡式的噴人套餐,卻因為郭嘉的下一句話而打消了念頭。
“明遠可知‘借酒生事’‘裝瘋賣醉’這四個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