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00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00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唐休璟喜不自勝!

試問古今能有多少人如他這般留名後世,
更是為陛下道於天幕,為各朝百姓所知?

【李治:四年後,安西四鎮全部陷落?】

李治疑惑。

此前秦念說的是吐蕃攻陷龜茲,
如今看來,竟是碎葉、於闐、疏勒同樣失陷?

【武曌:是。】

【武曌:王孝傑生於京兆新豐縣;乾封元年時,唐休璟正任營州戶曹。此二人皆為良將,可擔大任。】

此前朱棣問及蘇海政枉殺阿史那彌射時,武曌就猜到雉奴時期的事情也能提及。

果然,這段話沒有違反規則。

【李治:你二人速入長安。】

新豐縣?

不是同名,那就是自己!

此時正為軍伍小卒的王孝傑連忙向火長報告。

陛下召他入長安!

營州戶曹唐休璟愣住,直到聽到周邊同僚的恭賀才反應過來。

他就是拿吐蕃人的首級築京觀的唐休璟!

【秦念:王孝傑,你在東硤石穀與契丹交戰時,
你的副將蘇宏暉懼敵逃遁,
你“深入寇境,
以少禦眾,但為後援不至,所以致敗”,自己也墮穀而死,
這輩子記得離這個坑貨遠一點。】

少年王孝傑有點懵。

啊?

這樣嗎?

蘇宏暉是誰?

不管蘇宏暉是誰,
王孝傑知道:

既然後世秦皇將這個名字說了出來,
則陛下必不會再起用此人。

………

蘇宏暉極為羞愧。

東硤石穀一戰後,陛下派使者要來將他斬首示眾。

隻是他立功贖罪,故而被免於誅殺。

然而此事竟然記錄於史冊,後世秦皇定論他為“坑貨”。

【武曌:可惜天幕來得晚了一年,朕失一良將。】

【秦念:確實可惜。】

【秦念:對了,
唐休璟你可以一直用,
彆管他遞多少辭呈,
彆讓他退休。】

【武曌:……?】

武曌有點茫然。

這是何意?

【秦念:他八十二歲的時候退休,但還想進步,讓兒子娶尚宮的養女為妻,藉此得以起複,為當時的人譏笑。既然他這麼想進步,那就不必退休。】

【武曌:……原來如此,朕必不會允許他致仕。】

三個時期的唐休璟都很尷尬。

這這這……

乾封元年的唐休璟四十歲,聖曆元年的唐休璟七十二歲。

沒錯,唐休璟是以七十四歲的高齡身披鎧甲率先衝鋒,與賊六戰六克,絕對算得上老當益壯。

而景龍二年的唐休璟已經八十二歲,致仕後讓兒子娶尚宮的養女為妻,以尋求複起。

【李太平:宋國公願意繼續為國效力,朕求之不得!】

八十二歲的唐休璟連忙讓家人準備車駕,準備現在就去拜見新帝。

有陛下這句話,還有誰敢譏笑他!

如今陛下剛即位,正是朝堂重臣更疊之時,唐休璟當然不願錯過時機。

【秦念:二鳳,貞觀四年時,唐休璟四歲,是京兆郡始平縣唐諧之子。】

【李世民:四歲……朕還是再等十幾年為好。】

李世民無奈道。

他不缺武將,就是缺,也不能是起用四歲幼童。

唐諧望向自家四歲小孩,震驚不已——

他家孩子才四歲,就已被陛下、甚至是未來的數位唐皇所知?!

【秦念:至於郭元振——此人要是在朕治下,輪不到他建功立業,就得被斬首示眾。】

獻離間吐蕃之計的郭元振下意識摸了摸脖子。

然後感激陛下的識才辨能。

他知道秦皇所指之事。

郭元振於高宗時期舉進士,被授予通泉尉的職務,在任期間劫掠販賣管轄區內一千多人,用來贈送給賓客,百姓苦他久矣。

陛下召見他,發現他極有能力,於是派他出使吐蕃。

也正是這次出使,郭元振發現可以離間吐蕃君臣,於是獻計於陛下,到如今已經過去了兩年。

方纔後世秦皇提及明年吐蕃就會內亂,論欽陵兵潰自儘,這便是他的離間計起效。

【武曌:既然離間計起效,郭元振就可以算是以功抵罪。】

武曌實在惜才。

她就怕秦念突然來一句郭元振當斬。

【秦念:被他賣掉的一千多人找回來了嗎?】

【武曌:朕會立即派人去將他們尋回,送還其家!】

賣掉……一千多人?

李治眉頭緊皺。

皇後怎麼會重用這種人?

【秦念:三年後,突厥、吐蕃聯合進犯涼州。郭元振遷涼州都督,“於南境破口置和戎城,北界磧中置白亭軍,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自是寇虜不複更至城下”。】

【秦念:“善於撫禦,在涼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遺。”】

不得不說,這郭元振確實是個人才。

郭元振在涼州南境險要處設立和戎城,在北邊的沙漠裡設定白亭軍,控製戰略要道,擴涼州疆域一千五百裡,從此寇虜不再進犯。

還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充分利用當地的河流土地,使得一匹細絹就可以換到數十斛糧,積存的軍糧可供數十年之用。

隻是秦唸完全不能理解,郭元振為什麼要因為“任俠使氣”,就拐賣一千多人送給賓客。

這什麼腦迴路?

【武曌:朕這就遷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

武曌迅速作出決定。

既然郭元振如此善於撫禦,那就不必等到三年後再任職。

涼州因居於突厥、吐蕃之間,頻頻受到襲擾,百姓苦之久矣。

【秦念:曆史上你派去迎接論欽陵弟弟和侄子的人就是他和河源軍大使夫蒙令卿,剛好可以先讓他去招降論欽陵,再去就任涼州都督。】

【武曌:……就依秦皇所言。】

郭元振哭笑不得。

他是看出這位後世秦皇依舊對他不喜,故而讓他在就任涼州都督前,先去招降論欽陵。

但作為人臣,尤其陛下是賞識他的伯樂,職責再多,他也隻會甘之如飴。

他年輕時作惡而不自知,換做陛下以外的皇帝,或許早就將他誅殺,哪有機會建功立業,並為後人所知?

【武曌:郭元振是進士及第。乾封元年時年僅十一歲,本名郭震,魏州貴鄉人。】

【李治:朕記下了。】

【秦念:記得好好教育他,彆讓他再劫掠百姓送給賓客。】

【李治:……】

四十三歲的郭元振苦笑。

現在各朝百姓都知道他曾劫掠上千人送給賓客。

………

五十三歲的郭元振卻是笑容滿麵。

他正擔憂吐蕃之事,如今陛下換成類母的太平公主,他所憂之事已無需再憂。

………

五十七歲的郭元振於去年冬天被罷去相位,原因是捲入太子與太平公主的爭鬥之中——

太平公主想要拉攏韋安石一同鼓動陛下廢黜太子,被拒後誣告韋安石,郭元振力保其不被治罪,於是也得罪了太平公主。

他現在望著天幕,心情複雜。

倘若知道太子將會使大唐極盛轉衰……

如今說什麼都晚了,陛下已經禪位於太子。

或許……自請隨太平公主入西域也不錯。

郭元振並不知道,明年後他會帶兵“保護”李旦,助李隆基平定太平公主,從而進封代國公。

同年因軍容不整而險些被李隆基所斬,因劉幽求、張說的求情改為流放新州,再被特赦起複為饒州司馬,因鬱鬱不得誌而病死於赴任途中,享年五十八歲。

【秦念:長安二年,也就是四年後,赤都鬆讚率眾萬餘人入侵茂州,都督陳大慈“與賊凡四戰,皆破之,斬首千餘級”,次年吐蕃遣使求和。】

這個陳大慈在《舊唐書》中就出現了這麼一次。

聲名不顯的將軍也能擊敗吐蕃,可見在這個時候,武周對於吐蕃已經占據絕對優勢。

唐高宗時難以解決的吐蕃之患,在武週一朝是以吐蕃兵敗求和作為結束。

至於吐蕃為什麼又成為唐朝的大患,那就得感謝李顯李旦李隆基三人對吐蕃的傾力支援。

【武曌:吐蕃何時複叛?】

武曌沒有因為吐蕃求和而感到欣喜。

一則她已接受秦唸的觀點:異族不被同化,就終究會複叛。

二則秦念說過西域將危,其中南麵的危險顯然來自吐蕃,即吐蕃必然複叛。

【秦念:李隆基,你知道吐蕃何時複叛嗎?】

李旦李顯都不在群裡,秦念就隻能譏諷李隆基。

【李隆基(28):此時吐蕃未叛。】

【李隆基(56):兩年。】

此前已多次違反規則,擔憂“開元二年”也會違背規則二。

李隆基改成“兩年”。

………

武曌推測出時間——

李隆基如今十四歲,五年後吐蕃求和,此時為十九歲。

二十八歲時吐蕃尚未複叛,但兩年後吐蕃複叛。

從求和到複叛,僅僅十一年。

【秦念:二鳳,你不妨猜猜,這吐蕃是怎麼複叛的?】

【李世民:……朕不知從何猜起。】

李世民再次歎了口氣。

他知道吐蕃複叛的緣由必然會和自己扯上關係,秦念才會突然問他。

這麼問,明顯就是要借機譏諷於他。

就是不知道是直接關係,還是如漢武帝的“始作俑者”那般。

【秦念:李太平,李顯是否已經在讓唐軍聯合吐蕃平定羈縻政權突騎施的內鬥?】

【李太平:是,但使者離開長安不久。馮嘉賓,朕命你即刻返回長安,此事就此作罷!】

五十三歲的郭元振終於放下心中巨石。

好!

不愧是最類母的太平公主——

現在應當稱陛下了!

………

看到這一答複,秦念就確定李太平所在時期為景龍二年。

【秦念:那個叫馮嘉賓的禦史中丞,你這一去,可就得死在娑葛手中。】

馮嘉賓心中大驚,若無天幕現世,他這一去竟是不歸路?

【武曌:太平,李顯為什麼要聯合吐蕃去平突騎施之亂?】

武曌覺得有點亂。

突騎施內鬥,大唐隻需要冊封其勝者即可,為什麼要參與突騎施的內鬥?

參戰也就罷了,就當是扶持親唐的首領。

為什麼要聯合吐蕃?

吐蕃為大唐之患,為何要讓吐蕃參與突騎施的內鬥?

一旦突騎施與吐蕃聯合,西域必危!

【李太平:兒臣不知其中詳情。】

雖然上官婉兒是她的人,但李太平關注的主要為國內之事。

最多也就知道禦史中丞馮嘉賓持節入西域,將聯合吐蕃攻打娑葛。

至於其中是何內情,她並不知情。

【秦念:突騎施內部阿史那闕啜與繼承汗位的娑葛不合,不敵。重金賄賂宰相宗楚客、紀處訥,請求唐軍引吐蕃入西域,一起攻打娑葛。郭元振上奏引吐蕃入西域對安西四鎮不利,李顯沒理他。】

【武曌:……】

四十三歲的李顯深深地低下了頭。

他原本應該被立為皇太子,因天幕的緣故,自己被定論為幾近昏君,皇太子也將變成太平公主。

作為旁觀者,此刻他也不明白未來的自己怎麼會置郭元振的上奏於不顧,反而聽信奸臣之言。

【秦念:娑葛殺馮嘉賓與闕啜後,兵圍安西、撥換、焉耆、疏勒,攻陷安西後斷絕四鎮之路。】

【武曌:……】

武曌閉了閉眼。

她之前一定是年老昏聵,才會想要複立李顯為太子。

狄仁傑同樣臉色難看。

為了讓陛下複立李顯為太子,他前後上書奏對數萬言。

結果李顯不僅聲譽排名近昏,其行徑同樣昏聵。

【李隆基(28):好在娑葛信任郭元振,寫信告知他與大唐無惡,隻是與闕啜有仇。郭元振從中斡旋,中宗皇帝赦免娑葛,冊為十四姓可汗,得以止戰。】

李隆基還不瞭解秦唸的風格,見她隻說一半,連忙補上後續。

主要是擔憂秦念隻說一半會誤導先帝。

【秦念:原來你知道郭元振有大功,那你解釋一下為什麼沒過多久他就會鬱鬱而終?】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