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03章
【李太平:多謝秦皇告知!】
李太平思忖徹底穩定朝政也需要數年。
這幾年間還要著手土地兼並一事,
剛好可以積蓄糧草,以待幾年後的反擊。
秦念說的是“幾年”後,可以確定是多於四年。
因為“唐睿宗李旦”話題已經開放,
秦念含糊時間是為了避開規則限製,那就必然是涉及李隆基時期。
應是五年至九年之間。
………
二十八歲的李隆基同樣意識到這一點。
不同點在於他的時間遠比姑母緊張,好在他是阿耶禪讓,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也都有西域作為去處。
朝政相對姑母時期更為穩定。
不知未來的自己……
想到西域南北皆危的未來,李隆基猜到未來的自己恐怕是錯過了這一時機。
【李隆基(56):突厥又複叛?】
李隆基已經知道怎樣規避規則限製。
那就是不能說具體年份、不能提及“開放曆史話題”與當前話題時期不存在的人。
默啜死後,突厥就不斷衰弱,突厥可汗小殺乞求當他的兒子,李隆基答應了,自此突厥不再襲擾大唐。
李隆基清楚這不是因為突厥真正臣服,
而是節度使扼守突厥南侵之路。
開元二十二年,
小殺被毒死,
其子即位後不久病死。
今年李隆基派李質攜帶璽書冊封登利為可汗。
突厥內亂至此,李隆基一度以為突厥已經衰敗,認為用不了多久他就能收複漠北之地。
事實似乎卻與他所想截然相反。
大唐的疆域少於吐蕃,必是漠北之地未能收複,
才會是如此結果。
【秦念:突厥所占據的地方,
原本屬於匈奴。】
李隆基懂了。
突厥已亡,
另一異族取而代之。
且依舊是大唐之患。
李隆基思索誰會是下一個“突厥”,想起一事:
開元初,“回鶻漸盛,殺涼州都督王君,斷安西諸國入長安路”。
他派郭知運等人將其擊退。
下一個異族,
是回鶻?
………
天寶三年,
回鶻聯盟推翻突厥汗國,
建立回紇汗國,其可汗派遣使者入唐朝,唐玄宗封其為懷仁可汗。
很多人說回紇汗國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所以回紇汗國是大唐的盟友。
秦念對此不太好評價。
回紇確實幫唐肅宗李亨平定安史之亂,但對唐朝的態度也是越來越驕橫。
從趁火打劫、到羞辱唐使、再到隨意搶掠、縱火燒聖善寺及白馬寺、大辱官吏、“縱掠坊市及汝、鄭等州”——
到了這種程度,唐肅宗之子唐代宗李豫卻隻能忍讓。
在唐朝窮得“朝官無祿俸,隨月給手力”的時候,還得挪用朝廷官員幾個月的人力錢贈送回紇彩十萬匹。
——回紇經常拿馬來高價換取絲綢,說白了就是搶劫。
大曆六年,回紇在長安搶掠百姓子女;大曆十年,回紇人白天在長安殺人後被抓,其首領直接劫獄。
大曆十三年,回紇入侵太原,唐軍戰敗。
再往後,基本就是回紇汗國一邊與吐蕃交戰,一邊搶劫唐朝。
非要說是盟友,也不是不能說。
但說回紇汗國是唐朝大患,也沒有問題。
【李隆基(56):謝秦皇相告。】
李隆基知道該怎麼做。
突厥將亡、而回鶻將興,他必須設法遏製回鶻。
剛好如今突厥向大唐稱臣,李隆基有資格介入二者之爭。
【秦念:武曌,說完國事,就輪到你的辟謠時間。】
昨天的答疑答得秦念懷疑人生,她再不敢留出太多時間自由討論。
於是秦念將話題拐到偽史問題。
不僅是武則天的偽史需要辟謠,上官婉兒的偽史也能借勢提及。
【武曌:……】
秦念這話,讓武曌立即想起太宗皇帝被宋史造的那些謠。
她身為女帝,後世儒家史官對她的描述,比之太宗皇帝或許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實她並不想辟這種謠。
是非功過後人評說,這些謠言到秦念時期,自然會因為“考古”得以澄清。
【秦念:製度沿革變遷,趙匡胤都沒意識到這本書中也有與唐皇相關的偽史!
甚至看到武則天殺女之說,趙匡胤都沒覺得與自己有關,因為《唐會要》寫的是安定公主暴卒。
誰成想問題出在“奏王皇後殺之”?
【秦念:再往後,宋朝史官就綜合《唐會要》的誣陷王皇後和《舊唐書》史官編的殺嬰,給武曌編了個繪聲繪色的殺女再栽贓的精彩故事,流傳極廣,我朝百姓都有許多人相信武曌殺女。】
秦念隻能感慨宋朝史官不去寫小說真的屈才了。
《唐會要》註明安定公主之死是“暴卒”,宋朝史官卻偏要取兩本史書中不利武則天的記載進行融合二創。
根據《新唐書》的記載:
武昭儀生女兒,王皇後前來探望並逗弄嬰兒。
——武則天早就是專寵狀態,無子的王皇後會跟她關係好到來看她生的女兒?
武昭儀暗中將嬰兒悶死。等皇帝到了,假裝很高興地掀開被子,發現女兒死了。她驚訝地詢問左右,都說:“皇後剛才來過。”
隨後她悲痛哭泣,皇帝未能察覺真相,憤怒地說:“皇後殺我的女兒!”
這哪裡是記史,這分明就是在寫小說。
【李治:趙匡胤!又是你朝!】
【趙匡胤:朕替光義的後人致歉。】
【秦念:再來說說宋史為了塑造武曌的妒婦形象,給四十四歲的李治安排了兩個四十歲的女兒這件事。】
【李治:?】
【趙匡胤:……】
【秦念:“義陽、宣城二公主以母故幽掖廷,四十不嫁,弘聞眙惻,建請下降”,這一年是鹹亨二年,李治四十四歲。】
秦念是真的對宋朝的史官無話可說。
《新唐書》這段話明顯是抄襲《舊唐書》的“時義陽、宣城二公主以母得罪,幽於掖庭,太子見之驚惻,遽奏請令出降”。
編瞎話的時候,甚至都不去考慮一下李治的年齡,整出這種笑話。
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時顯然發現不對勁,將“四十不嫁”改成了“年逾三十不嫁”。
很遺憾,這種“考證”也隻能說明司馬光不是個尊重原始史實的人,為了抹黑武則天,寧願隨便篡改年齡也不願根據《舊唐書》的原始記載將這句話刪掉。
宣城公主的駙馬王勖有墓誌出土,明確指出這位公主出嫁的年齡是二十二歲。
義陽公主是長女,也是蕭淑妃所生,出嫁時年齡至少二十三歲。
在當時這已經算得上是晚婚。
其實按照原本的史實進行記載,就足以說明唐高宗沒讓公主及時出嫁,才會有李弘的請求。
宋史令人無語的點,就在於偏要誇大事實,且一定要將黑鍋丟給武則天,才會出現四歲的李治有兩個女兒這種莫名其妙的“史實”。
【李治:……】
【秦念:武曌,宋史還記載你因李弘為這兩公主說情,就不再寵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