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04章
《新唐書》記載“武後怒,
即以當上衛士配之,由是失愛”。
《資治通鑒》再接再厲:“天後怒,即日以公主配當上翊衛權毅、王遂古。”
乍一看,
秦念還以為這是武則天隨便就把這兩公主給嫁了。
然而實際上:
權毅尚義陽公主,官至袁州刺史。
王勖尚宣城公主,官至潁州刺史。
從這兩個駙馬的前程不難看出,武則天沒有刻意為難這兩名公主。
更不可能因此遷怒李弘。
而傳到現在,因為武則天風評大反轉,被罵的反倒變成了李弘——拎不清的聖父,給母親政敵的女兒說情。
其實死了十幾年的妃嬪沒有資格當武則天的政敵,反倒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若是真老死在掖廷,肯定會影響李治和武則天的名聲。
秦念懷疑九五夫婦是把這兩公主給忘了。
【武曌:朕未因此事不喜弘兒。】
武曌確實是弘兒為義陽宣城請令,
她才將二人出嫁。
因為她把這兩公主給忘了。
這不過是件小事,
她怎麼可能因此對弘兒心生嫌隙?
【秦念:儒家史官編造這些內容的目的,
就是想誇大你的過錯,寄望於藉此否定你的功績。可這種不顧事實的瞎編,隻會讓後世對史官這個群體失去信任。】
【武曌:貽笑千載。】
看到武曌的譏諷,儒家史官皆是麵色漲紅,
卻不知如何反駁。
謠武曌扼殺繈褓中的公主。
謠四十四歲的君王有兩個四十歲的女兒。
就連民心第二的唐太宗李世民,
也被儒家的史官編造了一大堆偽史。
結果這些偽史並不能否定他們身為皇帝的功績,
反而使得儒家史官為後世恥笑。
【秦念:他們真正應該大肆著墨並指責的,是你為了篡位造假一堆祥瑞。但他們不敢,因為他們的皇帝也需要祥瑞佐證“正統”與“政績”,儒家同樣需要編造祥瑞來哄騙真信以德治國的蠢貨皇帝。】
【武曌:哈哈哈。】
武曌笑出聲。
被秦念指出她編造祥瑞一事,她並不在意。
漢高祖劉邦編的那些祥瑞都被秦念嘲諷了一個遍,
她早就做好心理準備。
她已無需再以祥瑞定正統,
被指出造假也無妨。
………
李世民苦笑。
他同樣“造假祥瑞”,
比如出生時“有二龍戲於館門之外,三日而去”。
其目的也是為了佐證自身為正統。
這與武曌借祥瑞篡唐又有什麼區彆?
也難怪秦念對天意與祥瑞之說嗤之以鼻。
………
董仲舒再歎。
後世秦皇所譏諷的祥瑞之說,實則就是《天人三策》中的天人感應。
距離天幕初次出現已有四十日,他閉門修書這麼久,所修正的儒學謬誤不足十分之一。
………
其實秦念本想提一下天樞。
“梁王武三思勸率諸蕃酋長奏請大征斂東都銅鐵,造天樞於端門之外,立頌以紀上之功業。”
她不認可這種行為。
這些銅鐵用於造軍械和農具,都好過造一個誇耀功績的柱子。
但秦念總覺得她要是把天樞說出來,哪怕是以指責的口吻,也攔不住某些皇帝非要效仿。天樞是長壽三年所鑄,也就是說武曌四年前就已經造好了天樞,那就更沒必要提及。
《資治通鑒》記載天樞是“諸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
但《舊唐書》《新唐書》以及《阿羅憾墓誌》都沒有體現諸胡湊錢,隻是武三思率諸胡奏請建造。秦念不覺得諸胡能主動拿出百萬億給武則天造天樞,退一萬步說是諸胡出錢,“賦民間農器”造天樞也絕不可取。
【秦念:說起改史,那就不得不說一下李隆基。作為史上第一個係統性銷毀物證並偽造史書的皇帝,你有什麼感想?】
由於李旦禪讓,唐睿宗時期的話題已經解鎖。
秦念還詢問了甲方,確定李旦當太上皇時期的曆史話題也得以解鎖。
她不用擔心這會違反規則。
【李隆基(28):……】
李隆基的沉默,在於他才剛登基,現在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
【李隆基(56):……】
年老的李隆基知道自己做了什麼。
但他不明白已經毀了所有證據,為何秦念還能找出真相。
【李太平:他改了什麼史?】
對“政敵”落井下石,李太平樂意之至。
【秦念:他把四次死諫阻止李顯立韋後之女為皇太女的上官婉兒,改成了勸韋後行武曌事的李唐奸臣。】
武曌:“……”
沉默是因為“行武曌事”,但她還是注意到“四次死諫”。
【李太平:李隆基!你為什麼要做這種事情?】
上官婉兒是李太平摯友,她當然無法坐視不管!
此時的婉兒正在輔佐陛下接管國政,看到天幕之言,神色並無變化。
………
武曌看了看婉兒,倒是沒有追究。
她隻剩下七年壽數,而且已經確定以太平為皇儲。
【李隆基(28):……】
韋後死時,上官婉兒一並被斬。
李隆基清楚這是誤殺——刻意為之的誤殺。
姑母專門因上官婉兒之事,懇求他的父皇允許她將其厚葬。
未來的自己,竟是將錯就錯,改史稱上官婉兒為奸臣?
【李隆基(56):……】
李隆基依舊無法作答。
一旦作答,必然致使自己聲名掃地。
哪怕知道秦念不會放過他,他也不能自己作答。
【朱棣:上官婉兒四次死諫?史書上隻說她與武三思□□。】
【李隆基(28):?】
【李隆基(56):……】
【秦念:她是李唐忠臣,雖然忠的是李太平不是你李隆基。可你但凡要點臉,也不能這麼造她的黃謠。】
【李隆基(28):朕雖然殺了她,但沒有造這種謠言!】
此時的李隆基也不認為他會造這種黃謠。
【秦念:你看五十六歲的你有反駁嗎?】
【李隆基(28):……】
【李隆基(56):……】
【李太平:卑劣至極,令人不齒!】
上官婉兒是李唐忠臣?!
唐玄宗之後的各朝,幾乎都是目瞪口呆。
將忠臣貶為奸臣,還侮辱她與外臣私通,這居然是李唐皇帝做出來的事情?
哪怕上官婉兒忠的是李太平,李隆基也不應如此顛倒黑白!
【朱元璋:秦念,這又是你考古所知?】
【秦念:當然是考古。若不是考出太平公主給上官婉兒書寫的近千字墓誌,還真不知道上官婉兒忠於李唐,這可真就是千古奇冤。】
【李隆基(56):……】
年輕的李隆基看著未來的自己這般沉默,明白一切都是事實。
【秦念:為了掩蓋史實,李隆基,你不僅刪改政治文獻,居然還把上官婉兒的墓給毀了,致使她屍骨無存。可惜,你沒發現甬道內還有太平公主置於其中的青石墓誌,將你貶忠為奸的醜事公示於天下。】
【李太平:李隆基,你無恥!】
【李隆基(28):……】
【李隆基(56):……】
“臣拜謝陛下。”
上官婉兒眼中泛起淚光。
近千字墓誌,她何德何能,得陛下如此厚愛?
李太平忙道:“你我情深至此,何須道謝?”
【秦念:“甫瞻鬆檟,靜聽墳塋。千年萬歲,椒花頌聲”,李太平,這是你命人刻下的墓誌。也正是這份墓誌洗清了上官婉兒的冤屈,於千年之後,得以椒花頌聲。】
【李太平:這是朕應為之事,也是朕連累了她。】
【秦念:隻是怨恨你,李隆基還不至於做到這個程度。朕猜他是想以抹黑女臣的方式,來阻止以後再現女子乾政。】
【秦念:李隆基,自你之後,女子確實不怎麼乾政了,但你李唐怎麼就一路奔向衰亡了呢?】
【李隆基(56):……】
李隆基無話可說。
女子不乾政,國家卻依舊衰亡。
而且就是在他治下極盛轉衰。
在秦念說出吐蕃如何反叛之後,李隆基早就不得不承認皇祖母延續社稷之功。
【秦念:掌權者無能纔是國家衰亡的原因。你以為昏庸的君王將責任推卸給女子、奸臣、刁民,就能掩蓋自身無能的事實了嗎?】
【李隆基(56):朕已知錯,將儘快恢複上官婉兒的墳塋,亦將修正史書,為其正名。】
朱元璋想到以祖訓阻止後宮乾政之後,大明亦亡於異族。
何況……
若無呂雉乾政,漢惠帝劉盈將如何應對內憂外患?
若無武曌篡位,唐中宗李顯又會將唐朝置於何等危境?
掌權者的無能纔是根源。
無能,才會讓後宮亂政、才會致使奸臣當道、才會讓刁民四起。
【劉秀:全部歸因於君王,是否有所不妥?權臣當道之時,君王亦無能為力。】
【秦念:如果是皇帝年幼,這時候權臣纔是那個“掌權者”。若權臣也無能,那就得問是哪個蠢貨君王讓無能的臣子變成權臣。】
秦念提及的“掌權者”權臣,指的是霍光這類權臣。
此時皇帝年幼,國家興亡就與皇帝無關,執掌權力的人是權臣。
如果在權臣的治理下,國家衰亡,那就該追溯是誰讓這個無能的人變成執掌大權的權臣。
至於權臣篡位——在秦念看來,趙匡胤篡位就篡得挺好。
秦念不喜歡王莽,不是因為王莽篡漢,而是他篡漢後生民塗炭。
【劉秀:……】
劉秀所描述的“權臣”,當然是說王莽。
見秦念這般譏諷,他竟是不知該如何反駁。
或許本就無法反駁。
王莽若是有能力,就當如趙匡胤這般為新朝奠基,而非舉國反新。
可王莽如此無能,卻可以成為篡漢的權臣,追根溯源,是哀帝未辨忠奸,是孝元太後不似呂……
【朱元璋:若是外戚乾政禍國,難道不是太後之過?】
朱元璋也看出秦念口中的“無能權臣”應是指王莽。
可王莽能夠篡漢,分明就是因為孝元太後王政君曆漢室四朝皇帝,其外戚世代掌權。
【秦念:太後重用外戚你怪太後,那劉徹重用外戚李廣利,致使七萬漢軍全軍覆沒時,你怎麼不怪漢武帝禍國?】
【朱元璋:……】
【劉徹:秦念,朕沒惹你!】
【秦念:舉個例子而已,不是針對你。】
【劉徹:……】
劉徹知道李廣利之事是自己理虧,也隻能生悶氣。
冷眼看著秦念究竟想要說什麼。
【秦念:朱重八,朕不知道你哪來的毛病,喜歡把過錯歸咎於性彆。】
【秦念:後宮乾政有好有壞,正如皇帝也分明君與昏君。你看到有後宮禍國,就禁止後宮乾政。怎麼看到昏君亡國的時候,就不見你定個祖訓禁止男子乾政——你國為異族所亡,你打算把責任歸咎於誰?】
【朱元璋:……】
【秦念:李隆基,說起來幫你締造盛世的四大宰相,居然全都是武曌留給你的臣子——你自己提拔的臣子怎麼就不能與他們比肩?你是沒有選拔人才的能力嗎?】
見把朱元璋乾沉默了,秦念就換一個話題。
通過指責李隆基來引出這四個丞相,從而引出武則天拔擢賢才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