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06章
【秦念:武則天。源於諡號“則天順聖皇後”,
但在後世,武則天這一昵稱的重點,在於其本意。】
【武曌:朕欣然受之。】
武曌都已經在做昵稱比“小豬”更難聽的準備,
不想竟是如此美名!
“則天”之說此前武曌就已見到,有言及張仁亶流矢中手時的“則天遣使勞問,賜以醫藥”,也有張說為郭元振所書傳記中的“則天由是稍安”。
當時她就猜測這是諡號。
然秦念所說“武則天”不同,這“本意”之說,分明就是指代“武曌效法於天”!
武則天。
可謂氣勢恢宏!
【趙匡胤:武則天之稱唐時就已有,竟是流傳千餘年。】
趙匡胤不免有些羨慕。
此前漢武帝的昵稱過於驚人,他完全不敢想自己會有什麼昵稱,也慶幸於秦念未曾提及。
不想武則天竟是沿用美諡!
趙匡胤就忍不住發聲。
………
秦念看出了趙匡胤的用意。
他這是在委婉地詢問自己的昵稱啊。
不過……
趙匡胤的外號還真不好說。
趙韻腳肯定不行,
“唐宗宋祖”這首詞在十九世紀還沒現世,
在群裡則是係統置頂詞。
香孩兒、黑胖子之稱在後世都沒有流傳開來。
那就隻剩下——
【秦念:趙大。】
其實從兄弟排名來說,
趙匡胤行二,他上頭還有個早逝的大哥趙匡濟。
但現代人就是喜歡用趙大趙二來指代他和趙光義。
【趙匡胤:……?】
【秦念:難得的兄弟“繼位”,你趙大,趙光義趙二。】
【趙匡胤:咳。】
趙匡胤立即就想到了光義是怎麼繼位的。
隻能咳一聲掩飾尷尬。
趙大就趙大吧,
總好過劉彘。
【劉徹:哼!】
劉徹忍不住冷哼。
趙匡胤和武曌都遠不足以與他比肩,
憑什麼這倆的昵稱都比他的好聽!
【秦念:小豬哼哼?】
【劉徹:???】
【秦念:哈哈哈哈哈哈哈!】
【劉徹:……】
民心排名因這段話驟然上升十數位,
劉徹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大漢的子民到底是怎麼回事?!
【秦念:你彆打岔。】
【劉徹:……】
劉徹怒。
他什麼時候打岔了?
他就是冷哼一聲!
【秦念:武曌,你的治政被譽為“治宏貞觀,政啟開元”。】
關於開元一詞作為李隆基的年號能不能提及,秦念專門去請教了甲方,得到肯定的答複。
秦念相當讚同這一讚譽,
武曌治下:
疆域上,
曆史教科書的定論是“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
這是武功。
而根據《唐會要》的記載,人口從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長至神龍元年(705年)的6156萬戶。
人口穩定增長代表社會總體穩定,這是文治。
【武曌:如此盛譽,朕甚悅之。】
武曌沒有推辭這般盛譽。
治政數十年,她從未怠於政務。
“開元”,不出意外的話應是李隆基的盛世年號。
治宏貞觀,政啟開元。
她擔得起。
【秦念:你的治政能力毫無疑問屬於頂尖,重用賢才、發展農業、拓邊□□都是你的功績。但大興土木、廣建佛寺、賜予官員太多永業田、任用無能外戚造成的後果,也是你不可推卸的責任。】
【武曌:這些過錯,朕皆在修正。】
佛寺、永業田、外戚,都是武曌在彌補得位不正的缺陷。
如今看來,是她想錯了。
民心其實不在乎她是怎麼上位的。
國泰民安,則民心所向。
她若早知道這個道理,就該在殺完其他李唐皇室後收手,致力於治理國政。
倘若在她治下,民生遠勝貞觀,民心纔有可能向著武周。
可惜,她知道得太晚了。
【秦念:年輕的武照,你還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李弘要是死了,你記得阻止李治追封兒子為皇帝——當爹的追封兒子為皇帝,真就古今獨一份。】
【李世民:雉奴你……】
【李治:……】
李治完全不知該如何作答。
他確實有些喜歡感情用事,這種事……他做得出來。
武照欲言又止。
弘兒尚安。
“父皇,臣請勿行此事!”
倒是李弘先跪倒求阿耶不要這麼做。
【秦念:其實單純追封倒也沒什麼,但你還給李弘修陵寢:“將營築恭陵,功費巨億,萬姓厭役,呼嗟滿道,遂亂投磚瓦而散。”】
李世民隻覺他必須和皇後一道好好教育雉奴。
這都是在做些什麼事?
………
唐高宗癲到這種地步,隻能說他和武曌對李弘確實寵到沒邊。
《舊唐書》記載:
顯慶四年(659)冬十月二日,“皇太子加元服”。
這一年李弘八歲,八歲及冠。
“閏十月戊寅,幸東都,皇太子監國”。
也就是李弘八歲及冠,一個月後就開始監國,雖然應該隻是象征意義上的監國,但這也很離譜。
據此可見唐高宗和武則天這兩口子有多愛李弘,但愛得實在太過了。
大約隻有被寵到這種地步,李弘才會連《春秋》都不忍讀,見不得半點黑暗。
【秦念:你猜李弘在後世的名聲不怎麼好聽,有沒有你的一份功勞?】
【李治:……朕不會再行此事。】
李治現在才明白秦念對弘兒的評價為何那般刻薄。
原來是受他的牽連。
………
武曌無奈。
此時恭陵已經建好,木已成舟。
若想為弘兒改善名聲,隻能是以弘兒的名義做利民之事。
興修……
佛觀肯定不能再修。
那就水利。
【秦念: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為母服喪三年的問題。】
上元元年,武則天上表:“竊謂子之於母,慈愛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推燥居濕,咽苦吐甘,生養勞瘁,恩斯極矣。所以禽獸之情,猶知其母,三年在懹,理宜崇報……今請父在為母終三年之服。”
在此之前,父在世時隻需為亡母服喪一年,自此以後父在時母喪也是三年。
秦念知道這是為了提升女子的地位,但她覺得不管給誰服喪都不該服太久。
比如士族出身的張說,在家服喪多耽誤事?
【武曌:你覺得不妥?】
武曌皺起眉頭。
周禮之下,父在世時,隻需為亡母服喪一年。
而母在世,卻依舊要為亡夫服喪三年。
這是“家無二尊”的禮法。
武曌對此極為不喜。
故而在上元元年向雉奴提議延長為母服的喪期。
秦念身為女帝,怎會不知她的用心?
【秦念:不妥。能給你打工的臣民,卻為了周禮的形式主義需要不斷服喪,父母皆死就是喪期六年,加上其他零零碎碎的喪期,這也太長了。】
【武曌:……?】
武曌疑惑。
她覺得她好像誤解了秦念什麼。
但又不是很確定。
……服喪是“周禮的形式主義”?
【秦念:服喪時間應當全部縮短,且越短越好。】
【朱元璋:這是不孝!】
【秦念:朕跟武曌說話,你跳出來是想找罵?你喜歡喪期你就延長,最好延到一輩子在家服喪最孝了。】
【朱元璋:……】
“父皇,秦念此前就說過她不重孝道。”
太子朱棣連忙阻止父皇繼續找秦念理論。
朱元璋冷哼一聲。
固執如他,完全不能接受秦念這般大逆不道的言論。
但他又不得不想起秦念之言:
“子女應有獨立的思想,應勝於父母,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他雖常說秦念是個瘋子,卻讓史官將秦念之言逐一記錄,多次翻閱。
服喪期過久,是否也會有礙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武曌:如此恐怕有礙民心。】
【秦念:朕的治下,除去路程上必需的來回時間,喪期一律十日,這影響朕的民心嗎?】
【武曌:……】
看著秦念穩居榜首、絲毫不見波動的民心,武曌無言以對。
群裡恐怕沒人比秦念更懂民心。
………
新入群的三朝儒生卻是都在怒罵秦念此舉違背孝道,有悖天倫。
他們也就能在此刻怒罵。
待到天幕放出此前四次的群聊內容,麵對秦念對儒家乃至周禮的鄙夷,就隻能如其他朝代的儒生那般受著。
至於萬民——
有能力服喪數年而不餓死的百姓,能有多少?
【秦念:若是某些臣民極力阻攔,那也很好處理:喜歡服喪的就讓他們繼續服喪,超出十日的喪期不給俸祿,且必須嚴格按周禮的要求服喪,否則就以不孝處置。接受喪期縮短的臣民,那是被你奪情,不能算不孝。】
【武曌:……受教。】
嚴格按周禮服喪?
服斬衰者,喪期三年。需要居簡陋棚屋、睡草蓆、枕土塊、禁酒肉、飲食粗糲、哭無定時。
武曌不得不驚歎於秦念思維之靈活。
………
嬴政對秦唸的縮短喪期之議接受得最快。
在他看來,臣民就應當為他“打工”。
喪期過長,確實影響他征收賦稅。
………
劉徹不覺得服喪有什麼好與不好。
他想用的人,服喪期間也得回來為他辦事。
不想用的人,不在喪期也能將其免官。
俸祿?
大漢從來就沒有要給服喪的官員俸祿的說法。
……不對。
劉徹意識到一個問題:
丁憂少則幾個月,多則三年之久。
若無俸祿,他們是如何度過喪期?
“低薪養不出廉潔的官吏。”
嗬。
………
秦皇漢武之外,其他皇帝對於孝期一事皆需從長計議。
各朝多為以孝治國。
即使知道民心不在乎孝期。
但儒家的官員在乎。
【武曌:秦皇,關於修訂律法一事,朕有疑問……】
隨著武曌的發問,秦唸的答疑時間開始。
不同點是:皇帝們很快就學會了利用時間。
李治讓李隆基道出乾封元年之後的天災訊息,56歲的李隆基答至開元四年。
劉邦在問劉徹匈奴的情報,李世民在諮詢趙匡胤關稅問題,朱元璋在試圖繞過規則限製詢問朱棣一些事務……
多線交流,相當混亂。
雖然說這沉浸感更強了,但真的不會影響觀感嗎?
秦念也隻疑惑了一瞬。
因為不止是武曌在問她,其他皇帝也會見縫插針地找她問軍政相關的問題。
【係統:今日話題已關閉,全員禁言。】
【甲方:明日話題:朱元璋。】
【甲方:請提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