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07章
【今日話題:明太祖朱元璋。】
【相關皇帝加入群聊:朱允炆。】
建文元年,
李景隆率五十萬軍兵臨北平城下。
此時燕王朱棣正帶兵襲取大寧,迫使寧王朱權及朵顏三衛降燕。
北平城內兵不足萬,皆為老弱。
燕王世子朱高熾在燕王妃的協助下做好了防備,
又善於安撫士卒,並鼓舞城中婦人幼童皆參與守城。
甚至還多次趁夜開門襲擾南軍,使得南軍在驚慌中自相殘殺。
李景隆圍城不下,士兵還被襲擾得無法休息,被迫隻得退營十數裡。
正在李景隆愁於如何攻下北平時,竟見夜空中天生異象!
“燕王……”
李景隆大駭——
燕王朱棣於聲譽榜的排名遠高於陛下!
朱棣正在回兵北平的路上。
夜間紮營之時,他照例巡視全軍,卻見天意排榜,他竟然位列前九!
“恭賀燕王!”
朱允炆望著天幕,
臉色慘白。
【秦念:喲,
輪到你了,
朱重八。】
【朱元璋:……】
朱元璋當然知道秦唸的言外之意。
這是呼應五十日前的那句話:
“朱重八,現在還不能罵你,你給朕等著。”
果然是心胸狹隘的女子。
他不過是評議了一句“婦人無德,家國不寧”,
這麼一點小事,
秦念竟然記到現在。
【朱允炆:放肆!】
看到有人直呼“朱重八”之稱,
朱允炆幾乎是立即出言嗬斥!
嗬斥出聲後,才發現他的言語現於天際。
更令他驚恐的是居然看到了“朱元璋”之名。
【朱允炆:皇祖父?!】
【朱元璋:允炆,朕已立朱棣為太子。】
【朱允炆:……】
朱允炆臉色更加蒼白。
他完全不明白發生了什麼。
此刻他想到的,是皇祖父得知他廢數王為庶人、湘王朱柏**而死,在天之靈痛恨於他,
才會改立朱棣為太子。
【朱棣:現在朕纔是正統,
南軍諸將士,
即刻卸甲歸降,勿要再起兵戈!】
燕王朱棣:“……”
麵對左右親兵崇敬的目光,朱棣竟是無言以對。
這天幕上的“朱棣”所言,不是他說的!
他就算能在天幕上說話,此刻也應是先問候父皇,再命南軍歸降,更不會在尚未登基之時就自稱為“朕”!
這說話之人究竟是誰?
【朱元璋:你居然是起兵造反,還引發南北內戰?】
朱元璋知道老四是亂臣賊子、篡位登基。
但他以為是如唐太宗玄武門之變那般,卻不曾想竟然有“南軍”之說——
南軍對應的顯然是朱棣的北軍!
【朱棣:父皇,兒臣也是不得已……】
【朱棣:天幕會阻我言其中緣故——秦皇,你當知朕起兵為無奈之舉,還請為朕作證!】
朱棣以為他因削藩而被迫靖難會違反天幕規則,於是直接請秦唸作證。
她是群內最不在乎皇帝如何登基之人,隻在乎社稷與百姓。
以朱允炆的聲譽排名,秦念必然不會幫朱允炆說話。
………
燕王朱棣終於搞清楚狀況。
這“朱棣”應是靖難功成後即位的自己,故而才會以“朕”自稱。
朱允炆能夠在天幕上出言,而現在的他卻不能言於天,可見天意認定如今的皇帝依舊是朱允炆。
未來的“自己”雙榜排名更高,定不會讓朱允炆於天幕聚攏軍心。
隻是為何要請始皇帝作證?
【秦念:朕作證,你跟二鳳搞玄武門繼承法一樣不得已。】
原來是指這位“秦皇”。
聲譽榜上無秦念之名,朱棣已經猜到這民心居首的秦念應是後世皇帝。
【朱棣:……】
【李世民:……】
李世民揉了揉額角。
這位秦皇,當真是……
唉。
其實他此前就對朱棣如何即位有所猜測,以為朱棣是同他一般。
但沒想到這“朱允炆”是朱棣的子侄。
【朱允炆:燕王分明是早有反心!】
夜間還在與朱允炆商議國事的人,當然是重臣黃子澄與齊泰。
他們注意到不斷波動的民心榜,以及天幕的三條“規則”,再聯係天幕上的對話後,立即猜到天幕是何緣故,連忙告知陛下。
驚慌失措的朱允炆這才稍稍冷靜,為自己辯護。
【朱允炆:皇祖父,兒臣是不得不削藩!】
秦念疑惑。
削藩這事朱棣不能說,朱允炆卻能說?
這是什麼道理?
不過規則本就隻是讓話題不太偏移,有漏洞也無所謂。
就算有漏洞,秦念也不會刻意去違反規則。
日薪兩千的打工人積極遵守規則。
………
“你是如何削藩?”
早在此前的話題,朱元璋就知道讓藩王謹守邊藩是他一廂情願。
事實就是諸侯王必反。
故而朱元璋沒問朱允炆為何要削藩,而是問如何削藩。
可這個問題為天幕所阻,無法現於天幕。
………
“父皇,兒臣是不得不反,你駕崩不到一年,朱允炆就逼得湘王**!”
見朱允炆能說出“削藩”一事,朱棣連忙為自己辯解。
然而這話卻被天幕所阻。
隻能說“削藩”,卻不能說具體情況?
天幕這個規則,實在是令人難以理解。
【朱元璋:愚蠢!】
不能詢問如何削藩,朱元璋就隻能以結果論:
以他留給朱允炆的軍力,真要削藩也不難,結果卻是削出南北內戰,朱允炆還敗了!
朱允炆愚不在於削藩,而在於削藩削到皇位不保。
【朱允炆:……】
朱允炆再度陷入茫然。
皇祖父連為何削藩都不問就定論他愚蠢。
他真的錯了?
黃子澄、齊泰……都錯了?
他不該削藩?
【秦念:你還有臉罵他?是你非要在長子死後,立除了裝出來的孝順外一無是處的蠢物當皇儲。大明這場堪稱莫名其妙的內戰,不就是你的功勞嗎?】
【朱元璋:……】
朱元璋怒不可遏!
若秦念是他的臣子,至少也得被族誅。
但她不是。
這怒火就隻能指向正在此處的……朱棣。
遭受怒斥的朱棣認錯得相當迅速。
他現在已經是太子,被罵兩句怎麼了?
總好過還需興起一場內戰,還落得個得位不正的名聲。
………
此刻手握五十萬重兵的李景隆滿頭問號。
現在誰纔是正統?
攻城不利被迫退營十數裡,士氣不振之下驟然看到太祖皇帝以燕王為太子。
南軍人心浮動。
“除了裝出來的孝順外一無是處”。
朱允炆幾乎無法站穩。
這秦念是誰,為何如此辱他?
是因他違背對皇祖父的承諾,貿然削藩,故而被認定是不孝?
一無是處……是指他敗給了燕王?
【朱元璋:朕遵循禮法以嫡孫立朱允炆,是防止宗室之亂於大明重演。】
罵完朱棣,朱元璋冷聲解釋。
發現“朱棣”沒有出言為自己辯解,朱元璋更是惱怒。
要麼是這個不孝子對他心有怨懟,要麼就是出言維護時被天幕視為謊言。
【秦念:嗬,那你防住了嗎?】
各朝儒生臉色漲紅。
此番秦念譏諷的不是他們,卻勝似譏諷他們。
以嫡長為儲君,正是儒家禮法所倡導的事情,他們也認定如此施為益於社稷。
事實卻是——
這明朝太祖皇帝立嫡孫為皇儲,換來的卻是內戰。
【朱元璋:……】
朱元璋再度怒罵朱棣。
朱棣:“……”
是秦念在譏諷父皇,怎麼倒黴的卻是他?
【秦念:分封製加嫡長繼承製,仿周要素拉滿,這可太遵循禮法了。欸,你瞧怎麼著?竟然是二世內戰。】
【朱元璋:……】
【秦念:說你以史為鑒吧,漢朝以推恩令否定分封你看不見,各朝嫡長儲君無能從而禍及社稷你也看不見。你這讀史是讀了個寂寞,還是被儒生改的偽史忽悠得找不著北?】
“是朱允炆偽孝欺君,怎麼能算是父皇的過錯?”
太子朱棣連忙開解他的老父親。
朱元璋看著開始下降的民心,再怎麼怒火中燒也隻得繼續作答。
【朱元璋:……朕如何得知朱允炆如此無能?】
朱允炆想要為自己辯解。
可他的聲譽排名卻在庸君之列,甚至相當靠下。
再看朱棣、甚至朱高熾的排名,朱允炆竟是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秦念:你看不出朱允炆無能,難道看不到朱棣的才能與功績?為了所謂的禮法,明擺著的優秀繼承人你不立,立一個毫無功績的皇太孫,你是在拿江山社稷開玩笑?】
【朱元璋:……】
朱元璋就是在乎江山社稷,才會欲要立朱允炆為皇儲。
他擔憂宗室爭奪皇位,故而定下以嫡長子繼承製。
甚至還在祖訓中告知親王們,他們隻是“冠服、宮室、車馬、儀仗亞於天子”,而天子“總攬萬機,晚眠早起,勞心焦思,唯憂天下之難治,此親王所以樂於天子也”。
除此以外,還立下各種優待宗室的祖訓,就是想要防止大明出現諸如漢室“七國之亂”的宗室內鬥。
事實卻是他錯了。
大明的內戰來得比漢室更快!
或許正是因為呂後削諸侯王,才將諸侯王作亂延緩至漢景帝時期。
【秦念:還是說你信儒信傻了?】
【朱元璋:……】
皇帝朱棣額上沁出冷汗。
他不是不想為父皇美言,隻是天幕禁止謊言。
至於為什麼冒冷汗,是因為天幕話題顯然是在常駐皇帝中進行選擇。
他就在剩下的四人之中——始皇帝、漢光武帝、自己以及秦念。
秦念這個語氣,顯然對大明極為不滿。
父皇都被她諷得啞口無言,而自己聲譽排名還不如父皇。
宋朝亡於異族,秦念對宋太祖的態度尚可,但被她視為罪魁禍首的宋太宗卻是被賦予“宋驢宗”之名。
據錦衣衛複命,“宋驢宗”之說已經盛行於民間。
再加上父皇多次與她起爭執,且秦念極為記仇——
她必然對大明充滿惡意。
【秦念:為了給朱允炆這個廢物鋪路,你殺了多少功臣?】
【秦念:是境外的異族死絕了嗎,你竟然敢這麼自廢武功?真是活該你大明被異族所滅,舉國淪為下等人!】
【朱元璋:?!!】
朱元璋驚駭地望著天幕。
此刻他不再為秦唸的冒犯而暴怒。
早在天幕第一次出現時,他就判斷出大明亡於姓氏為“愛新覺羅”的異族。
但他所沒有想到的,是秦念將大明亡於異族歸咎於他自廢武功?
【秦念:你知道下等到什麼地步嗎?漢人成為異族的大臣之後,連自稱“奴才”的資格都沒有。】
秦念對明太祖並沒有這麼多惡意。
但這已經是第六個話題,她的人設已經立得差不多了:
始皇後人,自視甚高,在異族統治下長成。
睚眥必報,說話相當難聽,造反登基重整山河,依舊麵臨著異族的威脅……
這一連串人設下,她必須“痛恨”明朝亡於異族這件事。
宋亡可以追溯到趙光義,明亡溯源那就是明太祖。
至於奴才的問題——
清朝的“奴才”,指的是旗人與皇室存在主仆關係,表示親近,漢臣則隻能自稱為臣。
湖廣總督在奏摺結尾自稱奴才,被雍正以朱筆劃除,批“稱臣得體”。
可笑又可悲。
【朱元璋:既然如此,漢人為何不反?】
被異族如此羞辱,為何無人造反?
為何是由秦念這個女子來重整山河?
朱元璋無法理解。
【秦念:“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朱重八,你不就是認異族當主子的皇帝?你大明的子民當然有樣學樣。】
秦念清楚朱元璋這段話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認元朝為主。
但人設決定她必須攻擊朱元璋的薄弱點。
反正這也不是明太祖本人,大家都是扮演皇帝的打工人,都知道她是故意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