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12章
秦念見過一種說法:殉葬製度是朱允炆製定,
不是朱元璋所願。
但朱元璋曾讓秦王朱樉那個倒黴的正妃殉葬:“樉薨,王妃殉。”
《太祖皇帝欽錄》記載,朱樉“聽信偏妃鄧氏,
將正妃王氏處於彆所,每日以敝器送飯與食。飲食等物,時新果木,皆非潔靜,有同幽囚”。
王氏被幽囚多年,那麼朱樉犯下的罪行、以及他被人毒死都與她無關,她就是殉葬製度下的無辜被害者。
《明史》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
這些被迫殉葬的宮人,其家族在朱允炆、朱棣時期都得到優厚撫恤,
被稱為“太祖朝天女戶”:
“文、永樂時,
相繼優恤……進千百戶,
帶俸世襲,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至英宗遺詔始罷之。”
如果是朱允炆製定這種殉葬製度,朱棣及其後代沒理由沿用。
還有一種說法:殉葬製度是蒙元遺毒。
但延續遺毒,
同樣是朱元璋的過錯。
【朱元璋:……】
朱元璋張口想要為自己辯解,
卻是說不出什麼話。
“為什麼要用活人殉葬?”
隻是“活人”一詞,
就是對他最尖銳的質問!
【秦念:秦國早在秦獻公即位時就明令廢除人殉,拿活人殉葬的明朝皇帝——你們這群胡亥究竟是哪來的臉,敢指責大秦是暴秦?】
秦獻公即位時明令“止從死”,這是華夏史書中首次以國家法令廢除人殉。
始皇帝陵的殉葬應該是胡亥所為。
畢竟兵馬俑雖然勞民傷財,卻也表明始皇帝以人俑代活人的態度。
史書沒有記載嬴政要求活人殉葬,
《史記》的記載是:
“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
皆令從死,
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藏……外羨門儘閉,工匠藏者無複出者。”
【朱元璋:……】
嬴政笑意全無。
“一群胡亥”。
換言之,胡亥在以活人殉葬。
愚不可及!
【朱允炆:皇祖父隻是以無所出的妃嬪殉葬!不曾危及百姓!】
【秦念:哦?你大明的妃嬪是朱明宗室所出嗎?】
【朱允炆:……】
【秦念:你朝皇帝既然不是近親結婚的產物,你朝不就是在以民間女子殉葬?】
【朱允炆:……】
明朝後宮的妃嬪皆強忍著眼淚。
“無所出的妃嬪殉葬”,可她們也是活生生的人!
她們隻能乞求秦念能讓陛下勿啟殉葬。
【秦念:朱元璋,你嘴上喊著崇儒,難道不知道孔子連拿人俑殉葬都覺得殘忍?孔夫子要是知道你拿活人殉葬,隻會把“其無後乎”四個字扇你臉上!】
【朱元璋:……】
無法辯駁,無法反駁。
朱元璋隻覺臉上像是被人扇了一巴掌。
他能作什麼解釋?
他什麼都無法解釋。
………
明朝之前,各朝儒生都目瞪口呆。
隻見秦念譏諷儒家,譏諷孔家,甚至指責孔子篡改史書。
這還是第一次見秦念提起儒家時,不是以貶斥的口吻。
不對,依舊是貶斥,甚至是怒斥。
隻是怒斥的另有其人——
怒斥的是皇帝。
【秦念:你朝拿活人殉葬的皇帝,有一個算一個都跟“愛民”沒有任何關係。裝什麼仁義道德,一群虐民而不自知的東西,你們也配談仁義?】
各朝皇帝均覺心底發寒。
原來前五個話題,秦念說話都已經算收著了。
就連劉盈、李隆基,都沒讓她罵得這麼難聽。
但……
罵得好!
那是活人殉葬——
這朱明王朝,怎敢如此虐民!
【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朕知錯,自朕起,廢除人殉。】
朱棣沒有推卸責任。
是他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虐民。
是他決定延續祖製,是他沒有阻斷錯誤的傳承。
就算這麼說會為父皇所不喜,朱棣也不能不認錯。
他是期盼成為“正統”的皇帝。
但他更是皇帝!
【朱元璋:朕……不會啟用人殉。】
朱元璋聲音乾澀。
被後世秦皇指著罵,卻無法還口。
人殉……
大錯特錯。
………
朱允炆呆愣了好一會。
突然,他看向兩位大儒:“你們為什麼不阻止朕行人殉之舉?
他信任大儒,當然是因為自幼習儒。
毫無疑問,孔子反對人殉。
他因孝順遵循皇祖父遺詔,大儒為什麼不阻止?
黃子澄和齊泰無言。
【秦念:還有明朝的儒生,你們也配稱儒?你儒家的聖賢書被你們讀到狗肚子裡去了?】
【秦念:朱元璋這種殺性大的皇帝你們不敢死諫也就罷了,朱允炆這種“儒家聖皇”居然也不勸。打著孔子的旗號漠視皇帝搞人殉,孔子要是知道有你們這群雜碎學生,他得從墳裡爬出來跟你們斷絕關係。】
董仲舒近乎茫然地望著天幕。
後世的儒家,陌生得讓他認不出來。
這是以儒治世的後世?
漠視皇帝人殉?
朱允炆這等明顯尊儒的皇帝,顯然會接納儒臣的諫言。
卻無人相諫?
【劉徹:後世的儒家是怎麼回事?】
劉徹忍不住了。
儒家獨大,他是“始作俑者”。
結果後世的儒家不僅治世不成,華夏兩次淪陷於異族之手。
就連最基本的諫言也不會了?
【秦念:知道為什麼妃嬪被殉葬,他們卻不勸諫嗎?】
【劉徹:為何?】
【秦念:因為他們覺得逼著妃嬪殉葬,那是值得被讚譽的“貞烈”。】
【劉徹:???】
【武曌:荒謬!!!】
此刻武曌終於能夠理解秦念對儒家的厭惡。
竟然無恥至此?
強迫妃嬪殉葬,這是貞烈?
【秦念:至於為什麼要求女子貞烈——因為麵對異族時,他們跪得太久了。打不過異族,儒家就轉而欺壓地位更低的女性,自己跪著給異族當狗,轉頭逼著女性守節。】
【秦念:強迫女人守節了,就等於厚顏無恥的儒生自己守節了。】
【武曌:這可真是、真是朕聞所未聞的守節!】
各朝再嘴硬的儒生,在看到秦念這幾句話後,都覺得瞠目結舌。
明朝的儒家,怎會是這樣的儒家?!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怎麼到了後世,卻能視“人殉”為“守節”?
對異族卑躬屈膝,卻對本族女子施以重壓?
【秦念:漢朝的皇帝們,你們也彆置身事外——將鼓勵女性守節的貞潔製度納入國家財政,可是始於你漢朝呢。】
神爵四年,漢宣帝劉詢“賜貞婦順女帛”。
清朝周壽昌對《漢書》注校補:“貞婦順女,自古無稱,自孝宣有此詔,而後世婦女節孝之旌,準諸此矣。”
——貞婦順女,自古沒有製度化的稱頌。自漢宣帝劉詢頒布這一詔令,後世對婦女節孝的表彰,以這一詔令為標準。
【劉徹:朕未行此事!】
【秦念:你之前是沒有,畢竟儒家是從你開始受到尊崇。】
【劉徹:……】
又是儒家!
劉徹臉色極其難看。
【秦念:是吧?劉、詢。】
劉詢現在不能言於天幕。
此時的他也還沒有“賜貞婦順女帛”,開表彰貞婦之先河。
“朕……必不會再行此事。”
雖然沒做過,但天幕禁止謊言,後世劉秀也未為他辯駁。
劉詢知道,他必然做了此事。
也必然遺禍後世,才會為秦念這般一字一頓地指名道姓。
【秦念:劉詢,可惜你現在還沒有乾這事,不然朕真想問問:你是在譏諷你改嫁的高祖母失節嗎?】
劉啟時期。
王娡:“……”
無故被牽連的她不怨秦念。
她甚至能夠理解秦唸的憤怒。
明朝的後宮妃嬪是被迫殉葬,民間女子的境遇隻會更差。
她既當過妃嬪,也曾是民間女子。
………
劉詢當然不會不敬高祖母!
他也看出秦念指責的是他賞賜貞婦。
賞賜為夫守節不改嫁的寡婦……
若非秦唸的譏諷,劉詢絕對不會認為這麼做是錯。
鼓勵守節……是錯?
【劉秀:逼迫女子守節,是後世儒生之錯,但鼓勵守節又何錯之有?】
【秦念:你們鼓勵女子守節的同時,有鼓勵男子守節嗎?】
【劉秀:?】
【秦念:於是後世異族入侵之時,無需守節的儒生們跪得可快了。他們再逼著女子守節,號稱“男降女不降”。】
“男降女不降”這句話出自於清朝的《清稗類鈔·服飾類》。
指的是漢族女子穿漢服、纏足,而男子穿滿服。
但秦念把這話用在降元的儒生身上一點都不違和。
因為元朝時的儒生,就將纏足作為“民族氣節”的載體。
【劉秀:竟無恥至此?】
劉秀震驚。
後世的男子怎能無恥到這種地步?
什麼叫做“男降女不降”?
己身已經降敵,還要迫使女子不降?
………
彆說皇帝覺得無恥。
就連明朝以外的各朝儒生,都覺得不敢置信。
而明之三朝的儒生,在秦念揭露出他們所做的一切時,大多是破口大罵,各種狡辯,不肯承認“男降女不降”之說。
【秦念:將守節的責任壓在女子身上的時候,你們就沒想過這等同於鼓勵男子推卸責任嗎?】
【劉秀:……原來如此。】
劉秀總算明白秦念在說什麼。
自宣帝開始的鼓勵女子守節,看似是賞賜與鼓勵,實則是“責任”。
【秦念:漢時還隻是賞賜節婦,可到被異族壓著打的宋朝,儒家就開始貶低不是“節婦”的女子——改嫁即失節,揚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也有很多人給程朱理學洗地,說程朱理學要求的是男子,隻是後世執行壞了。
可《二程全書》是這麼寫的:
“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
若是娶失節的女子,自己就也失節了,這叫要求男子?
把改嫁的女子說成“失節”,這不叫壓迫女子?
後麵還有對話:
“或有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
“隻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問:若是有貧窮無依靠的寡婦,能不能再嫁?答:後世怕冷死餓死,纔有這種說法,然而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這哪裡是要求男子?
而“凡人為夫婦時,豈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約?隻約終身夫婦也”這句話,被當作是理學對男女一視同仁的證據,可它的後文是:
“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蓋緣奉公姑或主內事爾。如大夫以上至諸侯天子,自有嬪妃可以供祀禮,所以不許再娶也”。
——大夫以下需要妻子來侍奉公婆或主持家務,所以可以再娶;大夫以上有妃嬪,所以不許再娶(但儒家管不著“大夫以上至諸侯天子”)。
這叫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