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11章
【朱元璋:……得國之正者莫過於朱明?】
朱元璋怔然。
他沒想到秦念明明極為不喜大明,
卻會給出這樣的評價。
【秦念:非前朝之臣、非竊取他人勢力,驅逐胡虜重塑華夏,明朝之前,
可有比你得國更正之人?】
前朝之臣。
僅此四字,劉邦、李世民、趙匡胤就皆無言以對。
而武曌看著“竊取他人勢力”,輕笑一聲。
再看朱元璋,諸帝皆覺不可思議——
以乞丐之身驅逐胡虜而得國?
可謂聞所未聞!
【朱元璋:……】
這分明是褒揚。
但想到為了定大明之正統,他曾說出“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
朱元璋竟然無法坦然接受這般讚譽。
看著驟然上升的民心,朱元璋方纔明白:
他本就是正統,無需以天命論。
【趙匡胤:勝者為王……秦皇此言,或將使得天下動亂者甚眾。】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不斷收精銳為禁軍,
就是想要強乾弱枝,
防止割據兵變之事再度重演。
尊孔用儒,也是想要培養臣民的忠誠。
不想秦念竟這般道破本質:勝者為王,至強者為正統。
趙匡胤很是無奈。
秦念這般言論,則分明是讚同兵變。
若是陳橋兵變之前,
身為武將的趙匡胤必然相當讚成此言。
可如今他是皇帝,
趙匡胤就隻覺頭疼。
【秦念:朕不說這話,
你也照樣會奪孤兒寡母的權,劉邦李世民照樣會造皇帝的反,武曌照樣篡位自立。怎麼,掩耳盜鈴很有意思?】
【劉邦:……】
【李世民:……】
【武曌:……】
【趙匡胤:……咳。】
一句“奪孤兒寡母的權”,趙匡胤也隻能輕咳一聲掩飾尷尬。
被秦念點名的四人中,
他的得位最為“不正”。
【劉秀:倘若無秦皇之言,
霍光或許還是霍光;然秦皇這般定論正統,
恐怕就不會有霍光了。】
和起兵造反的皇帝不同,劉秀所麵對的是王莽篡漢。
秦念信奉勝者為王,分明就是讚同臣子行王莽之事!
趙匡胤亦行王莽之事,故而不能反駁秦念。
但劉秀無法坐視秦念這般定論正統。
哪怕此言會得罪秦念,致使此後輪到自身話題時為其所針對。
劉秀也不能不出言反駁。
………
霍光惶恐下拜。
“朕怎會因後人之言懷疑忠臣?”
劉徹神情不變,他本就不會對臣子過度信任——哪怕這是後世定論的忠臣。
因天幕之變,巫蠱之禍不會再起。
霍光是否依舊忠於大漢,不到蓋棺之時,誰會知道?
………
劉弗陵親自扶起霍光:“朕信你!”
不信不行,那就隻能信。
好在有劉病已作為皇儲,病弱的劉弗陵也能多一分底氣。
………
劉詢語氣平靜:“大將軍請起。”
早在武帝話題之日,他就已經因顯欲謀害皇後一事,將顯之子女皆廢為庶人並徙邊。
霍家權勢已幾近不存。
他雖依舊讓霍光位居百官之首,然此時的霍光已然隻能依附於他,劉詢也已藉此逐步接掌實權。
霍光年老,無法對他構成威脅。
現在劉詢反倒希望霍光壽數再長一些。
頂級文臣,他隻有這麼一位。
如今政務繁雜,秦念還在不斷丟擲新的治政之策,劉詢非常需要霍光的輔佐。
【秦念:如果一個王朝的存續寄望於“霍光”的存在,那麼它的存續隻能叫做僥幸,亡國纔是應得的。】
【劉秀:此言謬也!】
【秦念:有再多的“霍光”,不過是為王朝續命一時;但隻要出現一個“至德之臣”,王朝覆滅就在頃刻之間——寄望於“霍光”輔政,不是僥幸是什麼?】
【劉秀:……】
劉秀本以為宣揚忠義之說,臣子就更有可能行伊霍之事而不是王莽之舉。
可誠如秦念所言:
隻需要一個王莽,就能讓大漢兩百餘年的基業險些毀於一旦。
不。
甚至可以說,大漢已經亡過一次。
霍光,就是漢朝的僥幸。
【秦念:更何況自秦以來,華夏的“至德之臣”可比“霍光”多得多,這總不能是怪朕“出此言”導致的吧?】
自秦?
為何不計商周?
李世民很快想到緣由:應是皇帝始於秦。
秦及以後的“政法”與商周迥異,確實不適合混為一談。
那麼權傾天下而忠節者,李世民一時間就隻能想到霍光、諸葛孔明、慕容恪三人。
而王莽之流——
曹丕、司馬炎、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高洋、宇文覺、楊堅。
李世民無奈搖頭。
………
趙匡胤無奈。
他自己就是篡幼主之位的武將。
唐宋之間的亂世,那更是……一言難儘。
………
宋朝沒有權臣篡位之事。
但朱元璋知道這也不是天命正統之故。
沒有如王莽這般篡位逆臣的同時,也沒有如霍光這般能夠匡扶王朝的重臣。
這是文官分權之故,無關天命。
【劉秀:既是如此,朕收回前言。】
劉秀等候片刻,未見後世皇帝反駁秦念此言。
連“儒家聖皇”朱允炆都保持沉默。
可見哪怕後世皆以儒治國、皆自命正統,且沒有人宣揚秦唸的理念——
“王莽”的數量也遠超“霍光”。
【秦念:所謂的天命定正統,不過是自欺欺人。強盛之時,皇位穩固無需依靠天命;衰弱之時,天命就是挑戰者的旗幟——哪個造反的人不說自己纔是天命?】
赤帝子斬白蛇。
大楚興,陳勝王!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
朱元璋長歎一聲。
秦念所言無錯。
所謂的天命,就是自欺欺人的笑話。
天命之說能夠矇蔽愚昧之人,可這些愚昧之人也同樣會被打著天命旗幟的“反賊”所矇蔽。
【秦念:天命之說,在王朝強盛時毫無意義,卻會使得繼任的皇帝以為天命所在就可高枕無憂,不思進取致使王朝衰弱。】
【秦念:待王朝衰弱,天命就會成為挑戰者的旗幟,甚至成為異族奴役中原的法理依據。】
天命是異族奴役中原的法理依據。
果然,這纔是秦念不信天命的真正原因。
朱元璋知道必是亡明異族以天命論奴役華夏,才會有秦念對天命之說的厭惡。
【朱元璋:朕明白了,朕不會再信天命之說。】
【朱元璋:但有一事朕依舊不明。】
【秦念:說。】
【朱元璋:你真沒想過如何使你朝延續後世?】
秦念已經碼出了“沒想過”。
但尋思幾秒,又給刪了,換了一種說辭。
甲方畢竟給了她一個“皇帝”的人設。
【秦念:想過,但也隻是想過。王朝更疊這麼多次,朕早就看透了——這世上就沒有永遠的王朝。】
【秦念:朕唯願華夏永存。】
【朱元璋:……】
朱元璋沉默。
他看出了秦念這句話的言外之意——
唯有華夏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才會有秦念望華夏永存之願。
【秦念:若說私心,那也有。王朝會覆滅,但隻要華夏尚存,銘刻在青史的名字就不會湮滅。】
【秦念:有種說法朕很喜歡:真正的死亡是被遺忘。以功績留名青史、永世流傳——這是唯一可求的長生。】
這話是對始皇帝說的。
除嬴政以外,群裡其他皇帝都想到這一點。
但……
似乎也不隻是對始皇帝所言。
王朝會覆滅,看聲譽榜各式姓氏就能得出結論。
求永世留名的長生……
同樣是秦皇,同樣是求長生——
秦念卻穩居民心榜首。
………
天幕現世之前,嬴政確實有求長生的念頭。
這個念頭早就在秦念一次次否定“神異”中逐漸隱下。
“唯一可求的長生”。
嬴政沉思許久,終究徹底放棄。
罷了。
倘若沒有天幕,他或許已經在尋長生之法。
終究未能求得長生,反倒大秦二世而亡。
………
朱元璋想起秦念談及社稷傳承時的態度。
原來她求的不是王朝萬世,而是己身聲名流傳萬世。
【朱元璋:如你所言,吾等身為帝王,就已是求得“長生”?】
朱元璋已經六十五歲。
他未曾求過長生。
可縱然王朝無法萬世,也不是秦念動輒輕言改朝換代的理由。
所謂的留名後世——
哪怕是昏庸的君王,也同樣在史書中留有其名。
既然如此,秦念口口聲聲求的“長生”,對於君王而言何需去“求”?
【秦念:看到聲譽榜了嗎?】
【朱元璋:?】
【秦念:排行靠後的那些昏君,遺臭萬年。如此“長生”,可謂生不如死。】
兩朝的李隆基皆臉色鐵青。
遺臭萬年?
【秦念:中間的平庸皇帝,除了專研曆史的史學家與朕這樣必須瞭解曆史的政治家,就沒有多少人記得他們。】
劉盈嘴唇蠕動,未能發一言。
他的聲譽排名算是中遊偏上。
但他自覺應亦屬於秦念口中的“平庸”皇帝。
【秦念:前排的明君,千百年後依舊為人稱道。有著“千古一帝”之稱的秦皇漢武唐宗,更是人儘皆知。】
【劉徹:合該如此!】
劉徹知道後世華夏自稱漢族、漢人,言漢語、衣漢服。
後世記住他,這是應該的!
【李世民:朕必將慎始慎終。】
如此“長生”,李世民欣然受之,也更為警醒:
無天幕之時,尚有如此身後之名。
絕不能因通過天幕得知後事而有所懈怠。
先明後昏從而“遺臭萬年”者,有李隆基這個“後車之鑒”。
【嬴政:善。】
看著這截然不同的回答,秦念再度感慨打工人們的敬業。
【朱允炆:暴君嬴政,緣何能夠居於聲譽榜首?】
朱允炆臉上再度漲紅。
不久前他就是以這個理由質疑天幕是妖道所為。
然後被諸帝無視,似乎都不屑與他交談。
現在他越來越相信天幕為天意,但他還是不能理解暴君為何居首!
【秦念:既然三個千古一帝你隻認可二鳳,那這麼說吧——】
【秦念:把祖龍從史書中隱去,與把二鳳從史書中隱去,哪一種對於華夏的負麵影響更大?】
【朱允炆:……】
朱允炆失魂落魄。
他看得出“祖龍”指代始皇帝,“二鳳”是唐太宗。
此刻他終於發現,群裡其他皇帝不願理會他,是多麼合理。
隱去始皇帝嬴政——
朱允炆甚至想象不出史書該如何自圓其說。
………
李世民並不覺得受到冒犯。
在看到聲譽榜時,他疑惑的也隻是自己為何次於漢武帝。
………
嬴政頷首。
他喜歡這個解釋。
【秦念:說遠了。朱重八,現在繼續論你的過錯。】
【朱元璋:……】
【秦念:你為什麼要用活人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