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24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24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朱元璋:……如秦皇所願。】

各朝皇帝都為這國債治貪之法所驚豔。

但他們不會採納此法。

正如秦念所言“彆的朝代發行國債絕對不能這麼乾”。

明朝皇帝必須如此,
是因為被迫貪汙的官員太多,且急需五百萬兩國債應對停發大明寶鈔後的錢荒。

故而不得不大赦天下,還要在十年後兌現國債利息。

本朝若是開此先河,
後世君王就有可能效仿,或者說被迫效仿。

這應是秦念強調“國債免罪的機會有且隻有這一次”的原因。

【趙匡胤:秦皇,倘若權貴豪富購買的國債超過五百萬兩,又當如何?】

趙匡胤覺得以秦皇這般大手筆,願意購買國債者不在少數。

但發行的國債越多,十年後要還的利息也越多。

又當如何是好?

趙匡胤不打算發行免罪的國債,宋遼之戰就算缺錢,也不至於缺到要給官員富豪免罪。

但以他對經濟的敏銳度,已經察覺發行利息合理的國債利國利民。

故而有疑問之處就立即尋求答案。

【秦念:發行的國債越多產生的利息就越多,
所以額度必須經過反複覈算,
朱元璋身邊沒有懂經濟的官員,
隻能朕替他決定額度為五百萬兩白銀。】

【朱元璋:倘若五百萬已經湊齊,此後的貪官就不能免罪?】

看到趙匡胤的問題時,朱元璋的想法是權貴豪富願意購買多少國債,他就收多少。

不是因為貪得無厭,
而是既然要赦免被迫貪汙的官員,
那就不能隻赦免一部分。

地方官員距離京師甚遠。

朱元璋擔憂他們上報罪行的摺子還沒到,
國債就已經全部被購買。

【秦念:貪官的贓款不必計入國債額度,因為實際上不產生利息。】

【朱元璋:……原來如此。】

朱元璋再次意識到自己確實不懂經濟。

贓款會被沒收,十年後隻需兌換收益,不必歸還本金。

等等……

朱元璋突然想起除了“錢五”還有“鈔五”,也就是說貪官還需要上繳等額的寶鈔,
這部分寶鈔就不必在三年後兌換為二代寶鈔。

難道這纔是秦念要求“錢五鈔五”的目的?

【秦念:國債購買期限為四個月,
前兩百萬額度銀錢先入國庫者得;後三百萬兩額度優先擇取清官、其次豪富、最後為宗室,
超出額度的銀錢應儘數退回。豪富的錢即便退還,這部分錢依舊既往不咎。】

【秦念:財產距離京城太遠的權貴富豪可上書表明想要購買國債的數額,得到準許後再上交銀錢。】

當即就有豪富家族召集族人,商討分散購買國債。

額度總共就五百萬兩,超出額度的部分會直接歸還,不法所得也會既往不咎。

他們要確保隻有一部分被選作國債,另一部分過明路後被退回。

如此一來,就算國債不能兌現,收益也遠大於損失。

“此次陛下必會興商開海,甚至允許商戶科舉——這些錢隻有過了明路,才能安心經商賺錢。”

【秦念:對了,清官購買國債的上限為五百兩。】

【朱元璋:這是為何?】

大明豪富更加不相信國債能夠兌現。

限定清官的購買額度,或許就是指十年後隻兌換清官的國債!

故而上限僅五百兩。

【秦念:就你朝這點俸祿,家境清貧的清官沒錢買國債。不設定上限,這三百萬額度可能都屬於家境殷實的清官。屆時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朱元璋:可清貧者依舊無錢購買國債。】

【秦念:自有家境殷實的人會借錢給這些清官買國債——如果清官借不到錢,那就由你借錢給他們,利息五五分。】

【朱元璋:?】

大明的清官很罕見,家境清貧的清官就更加罕見。

清貧還能當清官,這種官員必然自己懂得律算,才能省下請師爺的錢。

陛下沒看懂,但他們看懂了。

後世秦皇知道他們清貧,故而設法讓他們也能購買國債。

“利息五五分”,實則是指倘若他們在民間借不到十年利息低於二百五十兩的錢,就去找陛下借錢。

這是低則二百五十兩高則五百兩的收益。

七品知縣年俸九十石,這等同於三至六年的所得——有時一兩銀值兩石米,這便是六至十二年的所得!

【秦念:在你朝敢自認清官的人,品行與能力都必然達到相當高的水準。你可要好好查他們的底細,千萬彆被騙。】

【朱元璋:朕定會讓錦衣衛徹查。】

朱元璋目光犀利。

秦念這麼一說,他就懂了。

說是借五百兩,實則是在十年後賞賜二百五十兩銀子。

若是品行與能力皆備之臣,他也必會予以重用。

敢自認清官,就得經得起錦衣衛的徹查。

那可是二百五十兩銀子!

【秦念:至於既不上報罪行,也不敢自認清官的人,那就可以著手準備抄家。】

明朝的官員:“……”

如果說之前他們還遲疑於陛下是否真能既往不咎。

如今倒是不必遲疑了。

麵對這等避無可避的陽謀,上報罪行是唯一的生路。

好訊息是,罪臣必然極多。

多到陛下不能追究。

而此時的豪富們發現設定上限實則是賞賜清官時,他們反而開始相信國債能夠兌現。

【朱元璋:皆依秦皇之言!】

【朱棣:朕亦皆依秦皇之言。至於朱允炆一朝,待朕登基之後,也會采用此策。】

燕王朱棣很是無奈。

被未來的自己作主,這感覺實在詭異。

他也明白“朱棣”是為自己著想。

因為身為燕王的自己不能發言,那就隻能是未來的自己替自己宣告天下。

………

朱棣的民心躍升數十個名次!

此時的大明寶鈔已經貶值九成八以上,新鈔都不值二十文,舊鈔更是形同廢紙。

可如今依陛下之言,三年後寶鈔就可以兌換五十文!

他們如何不喜?

朱棣敢作出承諾,是和太子及朝臣商議多時作出的決定。

雖然洪武二十五年才發行五億貫,而到了永樂十九年,就已超出七億貫。

但隻兌換“看得清貫伯”的大明寶鈔,此時需要準備的二代寶鈔其實不會比洪武年間多太多。

因為大多數寶鈔已然朽爛。

也有臣子建議將寶鈔兌換率改為五十比一,因為太祖時期寶鈔隻貶值八成,此時卻已經貶值九成八。

經過深思熟慮,朱棣還是決定皆依秦念所言。

朝廷得利,則百姓吃虧,如此隻會讓百姓更加怨懟,必然不利於二代寶鈔的發行。

【朱允炆:……】

朱允炆除了沉默,還是沉默。

他甚至不希望自己的沉默現於天幕。

【秦念:那麼大明寶鈔隻剩下一個問題:如何重建百姓對二代寶鈔的信任。】

【朱元璋:請秦皇直言。】

朱元璋清楚,雖然秦念才華驚人,竟能兼顧朝廷缺錢、民間錢荒、如何還債三大問題。

但大明實在還不起五億貫,秦唸的對策也隻能是降低債務。

欠債還錢卻隻還一小部分,換作他是債主,他也不願再借。

【秦念:二代寶鈔發行之後,你朝不得再強迫百姓使用寶鈔,也不能限製百姓用金銀銅交稅。信任這種東西隻能逐步恢複,隻要每代寶鈔都不貶值,十年二十年之後,百姓自然會開始使用攜帶起來更方便的寶鈔,到那時才能減少銅錢的鑄造。】

【朱元璋:朕必會如此。】

其實朱元璋都沒想要繼續使用大明寶鈔。

十七年就欠下五億巨債,使得國家信譽崩塌,朱元璋已經對發行寶鈔感到恐懼。

反正百姓也不會再信寶鈔,那就直接都使用金銀銅錢,何必再用寶鈔?

印製寶鈔也要錢,還得防止奸民偽造寶鈔騙取朝廷的金銀。

但看到“信任隻能逐步恢複”,為子孫後代計,他還是決定照做。

發現自己的民心開始緩慢上升,朱元璋微怔。

民心……

【秦念:現在就要說到紙鈔第五利,當王朝足夠強盛時,就能迫使異國使用本國紙鈔——借本朝百姓的錢需要還,借異族的錢可不用還。】

【劉徹:此話怎講?】

【李世民:如何迫使異族用本國紙鈔?】

朱元璋也想問這個問題。

但他方纔怔然於民心的上升,反應慢了一些,就見漢武帝與唐太宗已經問出。

【秦念:武力與運輸量。海軍為本國和異國的商船護航,護航費用隻接受紙鈔結算,確保航線及商船的安全。】

【秦念:商船運輸貨物,運輸量要大到足以左右小國市場,寶鈔結算可享受優惠。】

【趙匡胤:如此便可迫使異國使用紙鈔?】

趙匡胤未能從這兩句話看出秦唸的真正用意。

他不懷疑秦唸的能力,隻是他真沒看懂。

隻是護航費用,還不足以讓異國使用本國紙鈔,隻能讓異族船隻兌換部分紙鈔備用。

【秦念:假設甲國糧食增產五倍,多出的四億噸糧食經商船向外售賣。隻要售價夠低,乙國百姓將改種甲國需要的桑麻。因為用種桑麻賺到的錢能在甲國商船處購買更多糧食。】

桑弘羊激動得幾乎握不穩筆。

以他對經濟的敏銳度,已經知道後世秦皇是何意。

【秦念:當乙國不再種植糧食,糧價就完全由甲國操控。此後甲國隻支援紙鈔交易,那麼乙國的百姓就會使用甲國的紙鈔——這種左右市場的貨物,不隻糧食一種。】

【朱棣:若是乙國強令百姓種植糧食,又當如何?】

【秦念:那你的海軍就該幫當地百姓換一個遵從民意的國王。】

【劉徹:采!】

各朝皇帝已經完全明白什麼是“武力與運輸量”。

足夠霸道!

但這種做法存在前提:“糧食增產五倍”。

想要糧食增產,就得興工商。

【秦念:說回禁海——朱八八,你禁海既是為了防範倭寇,也是試圖壟斷海外貿易的收益?】

【朱元璋:亦有抑商固農、阻斷反明勢力相互勾結之意。朕已知不應禁海,將儘快重啟各地市舶司。】

僅是海外的無主之地,就足以讓朱元璋放棄禁海。

更彆說還得知海貿之利不僅可以富國,甚至還能藉助貿易迫使異國使用大明寶鈔。

【朱元璋:在平倭之前,秦皇可有防範倭寇的良策?】

【秦念:首先不能禁海。禁海切斷沿海百姓的生計,百姓就會淪為海盜,與倭寇勾結。而走私帶來的巨額利益,又必然引出商匪勾結。】

【朱元璋:是朕之過。】

朱元璋原本認為通倭邊民皆為叛賊。

可數次被罵忘本、又得知治國的種種謬誤之後,他已經不複此前那般剛愎自用。

再看邊民與倭寇勾結,分明也是活不下去的無奈之舉。

錯在禁海,不在邊民。

【秦念:“倭寇”再以巨利腐化官員,倭寇之患就變成了民匪勾結、商匪勾結再疊加官匪勾結。】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