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23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23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桑弘羊震驚地望著天幕。

此刻,
他彷佛看到了一隻展露獠牙的凶獸!

國債的利息或許遠遠比不上民間借貸,但唯有國家,才借得起如此巨額的債務。

一旦權貴富豪從戰爭中獲取巨利……

桑弘羊深呼吸數次,
連忙向陛下稟告他所想到的“國債”利弊。

【秦念:五百萬兩白銀足以支撐一場攻打高麗的戰爭。這次國債的資金來源,即便查出是非法所得,也隻會罰沒本金,而國債收益屬於正當所得。是吧,老朱?】

明軍軍餉充足不折鈔,將領是朱棣藍玉,錢不夠用,那些買國債的權貴豪富還得加倉。

他們肯定害怕如果不能開采高麗的礦區,購買的國債將會血本無歸。

其實就算沒攻下高麗,
或者攻下後開采不出千萬兩,
問題也不大。

秦唸的目的就是找出五百萬兩投入市場。

隻要明朝不發生錢荒,
經濟就能走上正軌。開海加發展工商業,十年後拿出千萬兩還債不難。

【朱元璋:……是。】

朱元璋心痛於高達五百萬兩的巨額利息。

但他清楚若是能借到五百萬兩國債,他就有足夠的軍餉攻打高麗,甚至還能挪用兩百萬來發放俸祿、月糧、工食、鹽本。

白銀不會貶值,
朱元璋清楚這兩百萬足以支撐一年。

這兩百萬和充作軍餉的三百萬一同流入民間,
就不會有錢荒。

至於非法所得隻能罰沒本金,
朱元璋清楚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秦念:就算這筆錢是貪官貪來的,又或是犯罪所得,購買國債後也隻能是罰沒本金,必須既往不咎,十年後也依舊要兌現國債收益。】

此前無論是十年十分利,
還是隻罰沒本金依舊兌現收益。

洪武朝的大多數權貴豪富就算意動,
也依舊決定隱匿財富。

他們太清楚陛下的為人。

購買國債就是露富,
必然會被陛下盯上。

到時候恐怕就是有錢買國債,全族都沒命兌現收益。

但“既往不咎”不同!

【朱元璋:購買國債就能脫罪?】

與經濟相關的對策,朱元璋不懂,隻能全部遵循秦唸的意見。

但涉及貪腐,朱元璋完全不明白秦念怎麼會為了五百萬兩白銀對罪人既往不咎。

那他被迫殺子又是為何?

難道兩個藩王購買的國債不足以買他們的命嗎?

【秦念:彆的朝代發行國債絕對不能這麼乾,但你朝不同,許多貪官是不得不貪,必須給一次買國債抵罪的機會——宗室例外,他們買國債也不能抵罪,因為沒人能逼他們犯罪。】

許多明朝官員在此刻身體抑製不住地顫抖。

買國債抵罪的機會……

這分明是重新做人的機會。

【朱元璋:什麼叫不得不貪?】

看到宗室不能抵罪,朱元璋就更不願意讓貪官抵罪。

更彆說十年後還要兌現國債收益,這就等同於贓款變成“正當所得”!

【秦念:一個正七品的縣令年祿九十石米。】

【朱元璋:已足夠養廉用度。】

《名臣經濟錄》中記載:

“國初定製,百官俸給皆支本色米石,如知縣月支米七石,歲支米八十四石,足勾養廉用度。”

在漲薪之前,知縣年薪八十四石就足夠“養廉用度”,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還給漲薪六石。

九十石約64噸,大概能讓一家五口吃六七年。

也就是說,明朝的俸祿理論上還真夠用。

但秦念知道那隻是理論。

漢朝的中縣縣令秩六百石,發工資是錢糧並行,到手後折換成糧約16噸,是明朝的25倍。

唐朝的縣令收入分為祿米、月俸錢以及職田收入,折換成糧差不多也是16噸。

隻看倍差,會認為明朝的縣令雖然工資比不上漢唐,但還沒到“不得不貪”的地步。

但明朝自有國情在。

【秦念:“洪武時,官俸全給米,間以錢鈔兼給。錢一千,鈔一貫,抵米一石”。來解釋一下,你給官員發貶值八成的大明寶鈔是幾個意思?】

【朱元璋:……隻是偶爾如此,折鈔數也不多,以後不會再支以寶鈔。】

朱元璋有些臉熱。

但偶爾這般,也不至於“不得不貪”!

【秦念:朱棣,你爹是偶爾,你呢?】

【朱棣:……】

【秦念:好一點的四米六鈔,慘一點的二米八鈔,而你朝寶鈔貶值比洪武時還要狠。】

【朱棣:朕亦會從秦皇之策,立即停印停發大明寶鈔!】

朱棣當即認錯。

父皇給官員定的俸祿也就足夠官員用度,自己永樂朝這般折鈔,朱棣毫無辯解餘地。

這等同於父皇時期的俸祿直降五六、甚至七八成。

“在京官員,一品至五品,三分米七分鈔;六品至九品,四分米六分鈔。其米每月在京支五鬥,餘於南京倉支,不願者準在京折鈔……南京文武官一品至九品,二分米,八分鈔。”

永樂十九年的北京官員,不僅折鈔,每月隻能領五鬥米,其餘的米得自己去南京取,不願意的話就都折鈔。

南京的官員一律二米八鈔,其他在外的官員也是米鈔兼支。

但朱棣也是沒辦法。

靖難之役使得國庫空虛,遷都北京又使得南方的米糧難以入京,他是不得不這麼折鈔。

如今知道富國之道,若能儘撥錢糧,朱棣也不會采取折鈔的方式。

【朱元璋:老四這般的確不妥,可朕這一朝的貪官,又怎能說是不得不貪?】

看到二米八鈔,朱元璋狠狠瞪了一眼老四。

這個逆子!

一個知縣靠十八石米肯定不能養家,老四一朝出貪官,朱元璋知道這算是“不得不貪”。

太子朱棣:“……”

這又不是他乾的。

【秦念:你朝初期用剝皮囊草嚴懲貪官,洪武三十年定律法貪汙八十貫就處以絞刑——那麼治貪效果怎麼樣?】

正史中並沒有洪武朝六十兩就剝皮實草的說法,“兩”也不是洪武年間常用的金錢單位。

但《明史》有“太祖初剝皮囊草,洪武三十年,定枉法八十貫絞之律”。

八十貫,按貶值八成算,屬於貪十六兩就判絞刑。

秦念絲毫不懷疑朱元璋打擊貪腐的決心,問題在於效果呢?

【朱元璋:……前屍未移,後繼踵至。】

這話指的是前任貪官的屍體還沒移開,新上任的官員又開始貪了。

秦念笑了一聲。

不知道為什麼,她彷彿幻視老朱瞬間沒了底氣。

可能是因為這傳神的省略號吧。

這八個字應該是化用《禦製大誥》中的“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屍未移而人為繼踵,治癒重而犯愈多,宵晝不遑寧處”。

【秦念:漢唐縣令的年收入大約是你朝的25倍。且漢唐的縣丞主簿典史是能管刑名錢糧的技術官僚,你朝就沒有律法算術相關的考試,縣丞主簿典史大多是些對律算一竅不通的儒生,所以縣令得自己花錢雇傭懂律算的師爺。】

各朝原本不理解明朝的九十石是多少。

如今看到“二點五倍”,漢唐宋三朝的皇帝都不由得皺起眉頭。

明朝縣令的俸祿竟如此之低——到“二米八鈔”的朱棣,縣令的俸祿或許隻有漢唐的十分之一。

結果縣令還要自行雇傭“懂律算的師爺”?

【朱元璋:這、朕……】

看到這話,朱元璋完全就是愣住。

隨即就是額上直冒冷汗。

【秦念:知道雇傭懂律算的師爺需要多少兩嗎?現在你就去問問你那些當過縣令的臣子,然後告訴朕答案。】

【朱元璋:……六十兩至百兩。】

朱元璋看著跪倒一地的大臣,氣得渾身發抖。

依秦念所言詢問臣子後,他終於明白何謂“不得不貪”!

隻要是自己不懂律算的官員,就必請師爺,有的還不止請一人!

【秦念:按米一石折一兩算,你朝縣令的工資是九十兩。結果請師爺至少花六十兩,知縣付完師爺的工資,他的工資剩三十兩,比師爺少一半。事務繁多的縣得請兩個師爺,知縣倒欠師爺三十兩。】

【朱元璋:……】

朱元璋怎麼也想不到,大明貪官不絕的根源竟然出在科舉不考律算!

換句話說,一個縣四個有品級的官員。

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卻無一人懂律算。

他在給一群廢物發俸祿!

【秦念:現在知道你朝的貪官為什麼殺之不絕了嗎?】

【朱元璋:朕會儘快推行新式科舉,也……允許購買國債抵罪。】

如果隻是貪官眾多,朱元璋不介意全殺了。

可這已經不是貪官眾多的問題了。

是隻要擔任過縣令並請過師爺的官員,若非家境殷實,就必然貪汙。

朱元璋怎麼也不可能把家境貧寒的官員全殺了!

【秦念:你也彆以為隻是縣令會這麼慘。曾秉正,一個正三品大員,被罷官後窮到沒錢回老家,把四歲的女兒給賣了。你聽說後不反省給的俸祿太少,反而覺得曾秉正罔顧人倫,把他給閹了。】

“尋竟以忤旨罷。貧不能歸,鬻其四歲女。帝聞大怒,置腐刑,不知所終。”

秦念看到《明史》這段話時,是真的沒法理解。

隻能說在洪武年間當清官,確實需要極強的意誌力。

【朱元璋:……】

朱元璋曾以為正三品官員的年俸高達四百二十石,曾秉正定是揮霍無度,才會罷官後無錢返鄉,故而大怒。

可如今他才明白大明的文官大多不通律算。

需要“師爺”的遠不止是縣令,凡是涉及律算的官職,必然要雇傭“師爺”。

官至通政使的曾秉正同樣要雇傭師爺,或許還不止一兩個師爺,這纔是他窮到典女的原因。

但沒人會上奏科舉不考律算的後果。

若是以往,朱元璋隻會覺得都是豎儒在愚弄他。

但“反向朝貢”一事上,他被秦念譏諷殺上諫者致使無人敢諫言。

倘若有官員上諫科舉當效仿唐朝開“明法”“明算”科,他會如何看待?

他會認為這是蓄意排擠平民考生,當誅。

唐太宗有人之鏡,是因為他容得下魏征。

就連刻薄寡恩的漢武帝,對汲黯也隻是外放而不是誅殺。

因諫言殺官,則百官緘默。

【劉徹:正三品?】

【秦念:大概是你朝郡守之上、九卿之下的級彆。】

【劉徹:……?】

劉徹本是為了嘲笑朱元璋纔有此問。

可當問出正三品居然是郡守之上時,他默然了。

郡守被罷官後,窮到賣女兒才能回家,卻被朱元璋閹了?

朱元璋瘋了嗎?

縣令的俸祿為九十兩,倘若雇傭師爺需要百兩,雇傭一名師爺倒欠十兩。

難怪秦念說明朝的貪官需要一次買國債抵罪的機會。

【秦念:國債免罪的機會有且隻有這一次,可免今日之前所有罪行,唯有宗室不赦。對於豪富,隻需購買國債,日後若是被查出不法,購買國債的部分既往不咎。對於官員,主動上報的罪行方可免罪——就算是十惡不赦之罪,也可免罪。】

大明三朝的貪官都在此刻色變。

不管是想要重新做人的官員,還是已經泥足深陷不想自拔的貪官,都看出這句話的用心險惡。

上報罪行,就必然會供出同黨。

任何貪官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被人供出來——這是人人自危!

人人自危,就有可能人人緘默。

偏偏卻還有一條生路:

主動上報罪行則既往不咎,隻沒收本金,十年後可以獲得同等金額的“正當所得”。

………

貪官的罪行大概率不隻是貪汙。

為了讓他們安心把錢拿出來買國債,秦念必須強調十惡不赦的罪行也可以免罪。

但她隻是說既往不咎,又不是每人發一麵丹書鐵券,就算是發了——

眾所周知,在洪武朝,持有丹書鐵券的功臣死亡率更高。

秦念相信扮演朱元璋的同事知道該怎麼改劇本。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