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38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38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朱元璋:當召所有藩王入京,
效仿宋製,虛封不離京,有爵不掌權。】

各地藩王大多麵露苦色,
他們原本在期望父皇也施行推恩令。

但朱棣篡位登基,朱高煦謀反被誅——父皇見兒子、孫子皆反,又怎會再沿用分封製?

朱元璋召回湘王時,就已經決定削除實封。

以往他指望藩王能夠拱衛中央,事實卻是內戰三年,軍民死傷百萬。

足見分封製的不可取。

何況此時又看到一個謀反的藩王?

推恩令雖好,但隻能推及藩王的子嗣,不如直接效仿宋製。

【朱棣:兒臣遵詔。】

【朱棣(40):兒臣遵詔!】

靖難之役提前結束,被朱允炆隔空禪讓的朱棣對身邊的寧王道:

“十七弟,
不是朕要毀諾,
實在是父皇之命,
不得不從。”

寧王朱權:“……”

他就沒信過“中分天下”這種鬼話,此前隻期盼四哥登基之後,能將原本的封地與甲兵都還給他。

如今父皇有令,他也不得不從。

隻望四哥能因“毀諾”之事,
待他入京師後能夠多加照拂。

【朱高熾:謹遵皇祖父之詔!】

因父皇削藩之故,
此時能對朱高熾造成威脅的藩王唯有朱高煦和朱高燧這兩個弟弟。

朱高燧膽怯,
朱高熾知道他必不會行謀反之事。

那就隻剩下被父皇賜死的朱高煦。

太子會為他分憂。

【朱瞻基:謹遵太祖皇帝詔令!】

趙王交還護衛之後,經過朱瞻基的進一步削藩,此時的藩王本就無法對中央造成威脅。

隻是礙於《皇明祖訓》,他也隻能剝奪藩王軍政之權。

如今不同,朱瞻基可以徹底削除藩王的封地。

效仿宋朝封王之製,
那就是爵位留存,
有名而無實權。

【秦念:朱瞻基,
知道朕為什麼說你沒魄力嗎?】

朱瞻基記得秦念對他的評價:

“或許有劉詢的能力,卻沒有劉詢的魄力。在類似的過錯上,朱瞻基也比劉詢嚴重得多。”

秦念說他沒魄力,顯然與他選定朱祁鎮為太子無關。

此前不知秦唸的能力,雖見她說自己缺魄力,朱瞻基也隻是略有疑惑,並未深思。

可當看秦念說出內閣製與東漢尚書台的相似之處,並剖析黨爭的緣由,朱瞻基清楚秦念絕非等閒之輩。

如今再細思自己與漢宣帝最大的不同……

【朱瞻基:朕罷邊主和,是不得不為。】

漢宣帝對外主戰:

降服匈奴,單於朝見稱臣。

擊破車師後雖將車師故地割讓給匈奴,但四年後匈奴日逐王降漢,西域都護自此設立。

平定西羌,設金城屬國安置投降的羌人。

與漢宣帝相比,罷邊主和的自己的確算是缺乏魄力。

但這是時勢不同!

【秦念:好聽點叫做罷邊主和,說難聽點叫做對外軟弱。】

【朱瞻基:國庫空虛,朕不能再勞師北征,怎能說是對外軟弱?】

朱瞻基再怎麼認可秦唸的能力,也不可能承認“對外軟弱”這種評價!

他多次隨皇祖父北征,清楚對外作戰難得戰果,反而使得國內民生凋敝,這才改為罷邊主和。

朱瞻基不好直言正是後三次北伐空耗國力,他才轉攻為守。

這有非議皇祖父之嫌,他隻能說國庫空虛。

【秦念:你國庫再空虛,能比劉徹留給劉弗陵的爛攤子更空虛?他罷邊主和了嗎?】

【劉徹:朕把桑弘羊留給了劉弗陵!】

劉徹可不接受秦唸的說法。

這兩個月來,桑弘羊給了他太多驚喜。

這讓劉徹認定,既然自己把桑弘羊留給了劉弗陵,那大漢就不能說是“爛攤子”。

已經兩個月不曾休沐的桑弘羊對陛下感激不已。

士為知己者死!

衛青總覺得正是桑弘羊、張湯這般的臣子太多,陛下才會如此……

看著煌煌燁燁的陛下,衛青無奈地發現,回師途中他想的是如何勸說陛下不與後世帝王起爭執。

可如今卻是覺得,陛下這般也無不可。

………

劉弗陵慶幸他現在不必於天幕發言。

但麵對劉病已的目光,劉弗陵就隻能裝作什麼都看不到。

阿父將桑弘羊留給了他,大漢瀕臨崩潰的財政也是在桑弘羊的輔佐下得以恢複。

但他沒能將桑弘羊留給劉病已。

其實並無證據表明桑弘羊參與謀逆。

桑弘羊是受到上官桀的牽連而被誅殺——或者說是因為與霍光政見不和而受到牽連。

【秦念:少打岔。】

【劉徹:哼。】

既然秦念是在誇劉弗陵和劉詢貶朱瞻基,劉徹不與她計較。

【朱瞻基:……朕是顧念民生。】

朱瞻基不得不承認,縱然皇祖父五次北伐耗費巨大,大明的情況也遠遠好過“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盜賊四起”的漢朝。

漢昭帝北擊匈奴烏桓,其漢使傅介子斬殺樓蘭王、斷西域與匈奴的聯合,又以武力平定西南叛亂。

朱瞻基隻能承認自己對外不如昭宣二帝有“魄力”。

他以民生為自己辯解,但這話說出來的時候,卻是底氣不足。

瓦剌兵臨北京城下,就發生在他的子嗣即位之時。

【秦念:所以你放任已經被朱棣打得四散潰逃的異族在外發育,甚至用反向朝貢幫異族購置兵器馬匹。於是異族短短幾十年就再度成為邊疆大患,差點就讓大明亡於你的好大兒。】

【朱瞻基:朕何曾幫異族購置兵器馬匹?】

【秦念:那你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厚往薄來”?】

【朱瞻基:……】

朱瞻基無法辯駁。

此前他也隻是在乎臉麵才予以反駁。

實則早在看到“再度成為邊疆大患”之時,朱瞻基就已經意識到他的安邊之策出了大問題。

【秦念:你罷邊主和,全麵收縮戰線,看似是與民休息,也確實讓百姓在短時間內安居樂業;而朱棣的五次北征也確實勞民傷財,致使國庫空虛。】

【秦念:可你的“安居樂業”,實則是在承襲朱棣重創北虜的遺澤,而你卻是將異族壯大的後患儘數留給後代。】

【朱瞻基:朕知錯,必改之!】

朱瞻基終究是善於納諫的皇帝,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後,迅速決定轉變對外政策。

他並不怯戰。

今年朱瞻基曾親率精騎三千於寬河大破兀良哈部,更是親自射殺敵軍前鋒三人。

他隻是錯誤地以為以守代攻方能天下久安。

但事實已經擺在眼前,放任異族壯大纔是大錯特錯!

【朱棣:國庫空虛,亦有開源之道,兩個時辰後你會看到此前話題中的富國之道。】

見未來的朱瞻基迅速承認過錯,朱棣立即出言為其解圍。

二十四歲的朱瞻基已然跪倒在地,連聲請罪。

看過六次天幕,皇太孫朱瞻基深知自己是為儒家所誤,才會輕視異族的威脅,最終釀成大患。

“起來吧。”

朱棣無意追責此時的朱瞻基。

他曾數次對長子朱高熾說朱瞻基是“此他日太平天子也”,也是他命學士胡廣等人到軍中為太孫講經論史。

朱瞻基為儒家所誤,亦是他的過錯。

【朱瞻基:謹遵皇祖父之旨!】

【朱高熾:……朕亦有過錯,罷邊主和之事始於朕。】

朱高熾主動出言為朱瞻基分擔過錯。

他認為秦念略過他,是因為這位後世皇帝看不上他的能力。

【秦念:你倒是有自知之明,不過你死得早,朕就不罵了。】

【朱高熾:……】

懷疑得到證實,朱高熾心知他必須遵從父皇的旨意。

需要少進食、多鍛煉。

朱高熾感覺未來無望,可看到太子擔憂的神情,他還是下定決心。

但減重未必能功成,自己也未必能長壽。

待瞻基平漢王之亂,他就會禪讓太子,並助太子早日穩定朝政。

【朱棣:朕遷都北京,是不是錯了?】

朱棣還沒從賜死次子的悲痛中走出,但社稷重於私情。

看到朱瞻基罷邊主和,朱棣就想到朱祁鎮被俘後,瓦剌兵臨京師。

倘若京師仍在南京,是否大明就不會逢此亡國之危?

………

朱元璋不知道“北京”是哪裡。

但北京顯然是相對於南京,朱棣為燕王時就藩於北平,這北京當是北平。

遷都之事,朱元璋也想遷。

但他想遷的地方是西安或洛陽,曾派遣朱標前去視察。

朱標回京後病逝,遷都之事就此而止。

【秦念:天子守國門的想法很好,後世對於你遷都北平以禦外敵也稱讚有加。】

就是北平。

看到“天子守國門”一詞,朱元璋確定自己猜測無誤。

以北平為京師,故而朱祁鎮戰敗之後,瓦剌就兵臨京師。

“北京保衛戰”,實為保衛京師!

………

朱高熾本有遷都回南京的想法,如今他反倒放棄了這個念頭。

——曆史上明仁宗是因早逝而未能還都南京。

此前他想遷都,是因為每年需要從南方運大量的糧食到北京,漕運成本過高。

另外他為太子時在南京監國多年,熟知南京的情況,也無意再對外興兵。

如今放棄遷都,則是因為得知罷邊主和的後果是放任異族壯大。

【秦念:南北經濟政治發展極其不均衡,遷都北京同樣是你彌合南北的極大功績;南京距離北境太遠,北方異族將更加頻繁襲擾北境並發育得更快,你朝的國祚隻會更短。】

【朱棣:遷都關中如何?亦距北境不遠。】

朱棣此問不是不願再定都北京,而是詢問有無更好的選擇。

秦漢唐皆定都關中,又都是秦念認定的強盛王朝。

甚至父皇也曾有遷都關中之意。

【秦念:後世也定都北京。大航海時代,首都不能離海洋太遠。】

這個“後世”必然包括秦念一朝。

各朝都從“海洋”一詞,想到秦念此前所說的海外無主之地。

可秦念時期已然錯過“大航海時代”,既然是以夜郎之弱麵對三境強敵,她何不遷都關中避東海之敵?

關中為四塞之地,明顯是國弱之時的首選。

【朱棣:朕明白了。】

秦念敢於在敵強我弱之時定都北京,直麵海上之敵,朱棣又怎能再生遷都之心?

強漢兩都皆在關中,防不住王莽篡國、亦防不住董卓入京。

盛唐定都長安,安史之亂同樣兩京皆失。

大明無千古一帝,然“天子守國門”亦是極高的讚譽。

朱棣再無顧慮。

【秦念:朱瞻基,你想要罷邊主和,是因為朱棣五次親征漠北,後三次卻幾乎沒有戰果?】

永樂七年,朱棣派丘福攻打韃靼,多次叮囑丘福不得輕敵,結果丘福還是中計,非要孤軍深入,致使此戰慘敗。

永樂八年,朱棣第一次親征漠北,擊敗韃靼部,阿魯台歸降。

永樂十二年,朱棣第二次親征,大破瓦剌。

但朱棣之後的三次北伐,就幾乎沒有取得戰果。

不過秦念並不覺得朱棣的北伐沒有成效,哪怕是後三次北伐,也同樣起到了削弱北虜的作用。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