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46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46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劉邦是個狠人。

秦念給這位同事的扮演還原度點讚。

當初劉邦察覺到異姓王的隱患,
於是就有了著名的“非劉氏不王”。

如今他得知外戚無功受封的隱患,宣告“非宗室不得無功受封”符合人設。

“無功受封者視同叛逆,任何人殺之無罪”更是絕殺。

就算以後的漢帝非要給非宗室封侯,
那受封者就會被視同叛逆,任何人將其誅殺都算無罪——

這誰還敢無功受封?

哪怕是偽造功績從而受封,那也得麵臨下一任帝王的清算。

【劉徹:唯!】

不再恩澤封侯而已,於皇權有利無害。

劉徹也乾過給人無功封侯的事——比如衛青的三子,主要是為了體現自己對衛青的恩寵。

結果以後還得找理由削奪爵位。

【劉秀:唯!】

【劉莊:唯!】

【劉炟:唯!】

劉炟現在還有點摸不清狀況,也不清楚為何高祖皇帝和大父對屢屢口出狂言的秦念如此信任。

但他清楚非宗室無功不得封侯,於社稷有利。

那就先隨大父阿父應下此言。

【劉徹:假如皇帝親政,太後卻不肯交權,又當如何?】

劉徹此言,
是基於即位時被竇太後壓製。

新政被竇太後阻攔,
他提拔的官員或被罷黜或被誅殺。

直至竇太後離世,
劉徹才得以掌權。

【秦念:你被能力弱於你的竇太後所壓製,其緣由在於她掌權時間更長,且你朝以孝治天下。朕早就說過,可孝不可順,
皇帝到了親政的年齡就可以著手奪權,
成功了就讓太後退休養老,
失敗了就再接再厲或者熬到太後離世。】

【劉徹:……】

劉徹懷疑秦念在內涵他。

他就是奪權失敗,之後熬到竇太後離世。

但秦念之言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如果外戚無功不得受封,太後的權力必然受到限製。

且倘若外戚並非依托於太後的權力,那麼太後與皇帝的爭權就不會關係外戚家族的興亡。

【劉邦:奪權?不是太後讓權?】

劉邦的設想,那可是留下祖訓,
待劉恒及冠,
呂雉就該還政於他。

怎麼到秦念嘴裡,
就變成需要皇帝去奪權?

【秦念:你是想說皇帝到了親政的年齡,太後就該直接讓權?那你覺得太後時期的武曌該還政給李顯李旦嗎?】

太上皇李旦:“……”

他怎麼又在挨罵?

………

武曌笑了一聲。

她對秦唸的許多想法都深覺驚奇。

秦唸的話總是乍一看離經叛道,但細看就會發現環環相扣,最終指向她想要達到的目的。

而這一次,秦唸的目的……

【劉邦:呃……】

劉邦倒是想回答應該。

但這麼答,肯定會被天幕視作謊言。

實在是李顯李旦這兩人太過昏庸!

等等,昏庸……

【秦念:所以說幼主即位還有一個問題:成年的太子一般已經參與政務,皇帝能對太子的能力作出一定的判斷。但幼帝不同,鬼知道他長大之後是明君還是昏君。】

【秦念:但奪權不同。皇帝作為未來的掌權者,朝臣天然會傾向與他,在遏製外戚的情況下若還不能奪太後之權,隻能說明能力不足,那就再磨練磨練。】

甲方的目的是改寫意難平,而劉秀話題幾乎沒有意難平。

這四個小時,秦念打算劍走偏鋒。

嘗試用現代人的邏輯,去改良封建帝製。

能不能成功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沒讓群聊冷場,甚至這次參與討論的皇帝還比以往更多。

【劉秀:不妥。若太後為了掌控權力謀害皇帝,或如王莽那般幽禁劉嬰、致使其長大後不能名六畜又當如何?】

劉詢呼吸一窒。

王莽竟敢如此對待他的後人?

劉邦、劉恒、劉啟、劉徹同樣眉頭皺起。

【秦念:太子隻能從子嗣或宗室中挑選,而皇後可以從萬民中選,不合適還能廢後再立。要是選出一個無能又貪權的皇後,那隻能說明皇帝眼瞎——即便是選錯皇後,隻要皇帝能活到太子成年,皇權也是直接交給太子而不是太後。】

【劉秀:……】

劉秀居然開始覺得秦念此言有理。

隻有在幼主登基的情況下,才會由太後代政。

立下太子後,擇其生母為皇後,倘若皇帝早逝,則太後就是幼帝的生母。

就算皇帝無子需從宗室過繼,也可以選賢能者為皇後。

隻有選錯皇後、皇帝早逝、太子非親子這三種情況同時發生,才會出現他所顧慮的問題。

但這就意味著,皇帝選妃嬪時也當以選後為標準。

——若皇後無子,而嬪妃有子,改立有子的妃嬪為皇後更加穩妥。

………

武曌知道秦念還有未儘之言:

假如太子能力有限,那麼哪怕其已經成年,皇帝也能先將皇權交給太後。

正如當初雉奴離世前,遺詔為“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後處分”。

【武曌:東漢有段時期,連續兩個皇帝病逝,又麵臨世所罕見的水旱十載,同時四夷外侵、盜賊內起,是太後臨朝稱製,挽東漢於危難之際。她並無子嗣,卻是截至此時最賢明的太後。】

武曌試著說出和熹皇後鄧綏的事跡,並未為天幕所阻。

【秦念:截至現在她也是最賢明的太後,被譽為“皇後之冠”。若是無她理政,東漢不到百年就該亡國了。】

“她是何人?”

這一問題不出所料就被天幕所阻。

百年不到——

此刻劉秀理解了李世民對武曌的態度,也意識到自己因王莽篡漢而對太後乾政有著過多偏見。

才會在未來將於社稷有功的呂後移出高廟,此事也被後世視為笑話。

【秦念:可歎的是這位太後嚴格限製外戚,她死後,皇帝卻因太後不肯交權而清算她的家族,親小人殺賢臣——就這麼個蠢東西,當初太後要是在危難之際交權,你東漢就得亡在這個昏君手上。】

誠然,漢安帝劉祜還有著破平車師、再通西域的功績。

但時間是鄧綏去世的兩年後,此戰顯然是沿用她留下的軍隊和物資。

除此以外,劉祜做的事情是:

逼死鄧太後的堂弟鄧遵,他有平定鮮卑之亂的功績。鄧遵死後鮮卑複叛,直到他兒子漢順帝劉保登基才平定鮮卑之亂。

廢除“臧吏三世禁錮”,允許貪官的子嗣當官。

允許“母子兄弟相代死”,母子兄弟可互相替死,也不知道這種法令是想乾嘛。

廢黜太子劉保——中興東漢的漢順帝劉保是在劉祜死後政變登基。

在國家災害未平、邊戰未止、國庫空虛的情況下,堅持給他的乳母王聖大肆修建家舍、園池、廬觀。

好在劉祜死得早,鄧太後死後他隻掌權了四年。

就這麼一個昏君,鄧綏要是早早還政,東漢不可能撐過那水旱十載。

【劉秀:對太後乾政有偏見是朕之過,當就此改之。】

劉秀將呂太後移出太廟,就是要警醒後世不得讓外戚亂政。

結果後世出現一位主動限製外戚、被譽為“皇後之冠”的太後,卻有昏君清算其家族!

如此刻薄寡恩,此後的太後又怎會主動限製外戚?

………

此時太後呂雉才將伏跪多時的劉恒扶起。

天幕足夠大,故而劉恒能夠看到“以呂後危及社稷為由將她移出太廟”之後的內容。

“兒臣一切聽從母後的旨意。”

如今劉恒還隻是皇太弟,哪怕是登基及冠,他也不會在非必要的情況下與母後爭權。

呂雉不知道這個被清算家族的太後是何人。

但她已經決定,隻要劉恒一直這麼聽話,她就不會重用呂氏外戚。

不是因為先帝的“非宗室不得無功受封”,而是因為秦念那句“呂雉提拔的外戚對治政毫無正麵效果”。

從這句話不難看出,呂氏外戚除了在先帝時期立下功勳的那部分,剩下的人和武曌的廢物外戚彆無二致。

強行封賞,他們也守不住她的賜予,反倒後患無窮。

劉恒不是昏君,她不封賞外戚,反倒能夠保全呂氏一族。

即便後世的皇帝未曾提及,呂雉也已經猜出原本的曆史——

她重用外戚來鞏固權勢,甚至威脅劉漢社稷。

在她死後,呂氏一族遭到清算。

【秦念:朱元璋,朕再提醒你一件事。朝臣主張禁止後宮與宦官乾政,其實是在翦除皇帝的羽翼。沒有這些依附皇權而存在的勢力,新帝怎麼跟這些在朝堂經營多年、勢力盤根錯節的大臣鬥?】

【朱元璋:竟是這般……朕明白了,謝秦皇指教。】

朱元璋下令後宮宦官不該乾政時,滿朝文武無人反駁,皆是稱頌之聲。

當時自己還覺得這般舉措極為正確。

如今想來,如此符合朝臣利益的舉措,他們怎麼可能會反對!

自己尚且不能分清朝臣忠奸,以為諫言難聽的大臣都是看不起他,才會殺諫臣毫不手軟。

新帝初掌政權,又如何分辨得出哪些朝臣可信、哪些不可信?

倘若是幼帝登基,未得先帝教導,太後又不通政務……

朱元璋已是驚出一身冷汗。

這樣的皇帝,豈不是最容易為朝臣所製?

故而明帝普遍早逝,即便知道太醫無能,也無法選召民間名醫。

後世那兩個長壽的明帝,也是屢遭刺殺,隻能自保而不能重整朝綱。

【秦念:劉秀,你朝黨爭不及明朝激烈,皇帝的壽命比明朝還短得多。除了短壽還子嗣艱難、皇子經常早夭。你朝常有幼帝登基,人送外號“東漢幼兒園”。】

【劉秀:???】

劉秀幾乎是瞬間陰謀論。

皇嗣艱難且經常早夭,是誰在作亂?

劉秀暫且壓下對那位賢後的懷疑。

畢竟他剛才還表明不應對太後乾政有偏見。

就算秦唸的想法異於常人,唐宋明的皇帝也當知道大漢之事。

沒人質疑這名太後的賢名,“連續兩個皇帝病逝”就應當與她無關。

黨爭不及明朝,大漢亦無太醫世襲製,也不是太後所為,難道是——

【劉秀:是皇宮未能通風半年之故?】

劉秀想到自己定都洛陽。

此前天下未定,他居於南宮之中並無興修殿宇之意,但已經多次修繕,且未能“通風半年”。

天下已定,此後必然要不斷擴建皇宮。

如此看來,這或許就是他後代早逝的緣由!

【秦念:確實有可能。畢竟你朝最長壽的兩個皇帝,恰好就是留在洛陽皇宮時間最短的兩人。】

東漢諸帝,除了開國皇帝漢光武帝享年六十三歲、亡國皇帝漢獻帝享年五十四歲外,無一人壽數過半百。

若是再除去享年四十八歲的漢明帝不計,那便是其餘諸帝的壽命皆在四十以下。

當然,漢質帝劉纘與漢少帝劉辯是被毒殺,可以忽略不計。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