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5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5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一句話,秦念就把所有施行分封郡縣並行的皇帝嘲諷了一個遍。

好訊息是:

此時隻有漢朝和明朝的皇帝被嘲。

劉邦當即就要和秦念理論秦朝二世而亡的問題。

可惜違反規則二,發不出去。

劉徹、朱元璋皆如此。

………

嬴政眼底浮上一絲笑意。

秦念此言,是在告知他大秦以郡縣治天下,並且以後世秦皇的身份反對分封。

“不必再議分封事。”

陛下已作出決定,群臣稱唯。

沒人敢質疑始皇帝的決定。

尤其後世秦皇將分封製視為“君王的能力不足”時,再議分封就是在質疑陛下的能力。

始皇帝的威望足夠高,當雙榜透露大秦將二世而亡時,大秦軍政皆無異動。

天意亦認可陛下的威勢。

天榜之上,陛下位列第一!

千古一帝、祖龍,後世盛譽加身!

所有人都相信,大秦亡於胡亥。

隻要秦二世不是公子胡亥,大秦就不會亡於二世。

………

劉啟沒有去反駁“能力不足”的說法。

他削藩削出了七國之亂,還處死了自己的老師晁錯。

無能之說,他認。

倒是這推恩令讓他極為欣喜!

其實先帝時期,賈誼就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主張分封更多的諸侯削弱諸侯王的力量。

但先帝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到劉啟登基時,諸王已成為大漢最大的危患。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需要強行分割諸侯的封地,平定七國之亂後,劉啟依舊不敢采用賈誼之策。

匈奴虎視眈眈,大漢不能再起內亂。

這推恩令卻是將諸侯的封國分封給諸王的其他兒子,可以將阻力減到最低!

【李世民:隻此一計,主父偃尚不足以與霍光並論。】

推恩令雖為千古奇謀,但大唐無需用此計。

大唐的封王不裂土。

推恩令基於賈誼之策,以此認定主父偃有霍光之能,李世民不認可。

正如劉秀作為漢帝,最清楚推恩令的作用,卻率先詢問“主父偃為何能與霍光並稱”。

主父偃載於史書的功績,後世皇帝都看得到。

“遷徙天下豪傑富戶於茂陵”之策,亦非主父偃首創。

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後,“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

漢高祖劉邦也曾“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族及豪桀於關中”。

………

數次發言都被規則所阻,劉徹隻得放棄理論“能力不足”之說。

先令人去召霍光前來覲見。

劉秀、李世民都認為主父偃不能與霍光並論,已足以說明霍光的才能不隻是獲得秦唸的認可。

劉徹極為期待。

不用再麵對這一群“人才丞相”。

他當然也想到霍光治政,太子的勢力將會急劇膨脹。

但劉徹無懼。

千古一帝,難道需要擔憂太子造反嗎?隻是霍光年齡還是太小——

可以先讓公孫賀就任丞相,直至霍光長成。

【秦念:主父偃主張設定的朔方郡,是劉徹發動漠北之戰並取勝的重要基礎,也成為後世數百年的軍事防禦重地。】

衛青頜首。

朔方郡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他和霍去病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領軍深入漠北。

同時朔方郡的屯田製,也為此次出征提供了大量的軍糧補給。

【秦念:足見他有著極為長遠的戰略眼光。劉徹,如果他能活得更久一點,很有可能躋身頂級文臣之列。】

劉秀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長遠的戰略眼光”。

後世皇帝評價文臣的標準,果真與現今不同。

李世民亦有所悟。

【劉徹:……】

這麼看來,主父偃之死實在可惜。

劉徹對公孫弘略生怨言。

但公孫弘是難得善終的丞相,劉徹不好推卸責任。

【秦念:可惜你聽信儒生對他的排擠,讓華夏最後一位出彩的縱橫家死於族誅。】

趙王劉彭祖冷汗浸濕後背。

他已讓人抓捕江充全族,但一名“頂級文臣”的死與他有關,他不知道陛下會不會追究他的責任。

當初主父偃助郢人兄弟揭發燕王劉定國的陰私,致使燕王被迫自儘。

劉彭祖自身行為不端,而主父偃曾遊曆燕趙。

擔憂自己也被告發,等到主父偃出任齊相,劉彭祖就上書告發他收受諸侯賄賂,讓諸侯的子弟多得以封侯。

不過主父偃並非死於“收受諸侯賄賂”。

………

主父偃得知自己的死因,本就厭惡儒家的他,這厭惡已經轉化為仇恨。

縱橫一道式微,他求學時就多受儒生排擠。

入朝為官之後,還會因儒家被族株?

主父偃可不是什麼心胸寬廣之人。

………

劉徹眉頭緊皺。

主父偃告發齊王劉次昌與姊通姦,因此被他任命為齊相。

結果主父偃到了齊國,就拿通姦一事警告齊王,使得齊王在恐懼中自儘。

劉徹以為是他脅迫齊王自儘,因此大怒。

但主父偃上書承認接受諸侯賄賂,堅稱沒有脅迫齊王,劉徹也就不想誅殺他。

公孫弘進言“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劉徹這才族株主父偃。

秦念卻說這是學派之爭,是儒家排擠縱橫家?

公孫弘品行敦厚,怎會行如此之舉?

他又看錯人了?

天幕禁止謊言,秦念之言必是發於本心。

【李世民:“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郤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個人仇怨,怎能算是學派之爭?】

李世民早就看出秦念對儒家的不喜。

但他不認為居於民心榜首的秦皇,會因崇法而刻意貶儒。

對於合格的帝王,采用各家學說應隻看對社稷之利弊。

怎能有如此明顯的喜惡?

他追問公孫弘之事,是想知道儒家究竟有什麼隱患,才會使得後世秦皇如此厭惡儒家。

………

劉徹臉色不太好看。

為人意忌,外寬內深。

雖詳與善,陰報其禍。

這是後世對公孫弘的評價?

這是他謙讓敦厚的第六任丞相?

………

劉啟時期。

此時的公孫弘正在研習《公羊傳》,並拜胡毋生為師。

看到後世對自己的評價,公孫弘歎了口氣。

不是歎後世的誤解。

而是歎他還沒有入仕,就已經被後世披露本性。

他通曉《詩》、《書》,又學習《春秋》雜說,最終選擇了《公羊傳》。

正是因為《公羊傳》與他性情契合。

“九世猶可以複仇乎?雖百世可也!”

【秦念:朕隻看結果。儒家治世,百家凋零,華夏總體來說不斷衰落。】

先前在武皇的提醒下轉變思維,秦念已經知道其他皇帝詢問漢武帝的文臣時,其實都是在問治世。

所以李世民提問公孫弘之事,她就知道這問的不是公孫弘本人,而是問儒家治世。

秦念不喜儒家。

規則二是“不得提及與話題無關的曆史事件”,換言之,隻要不提具體的人事物,是可以說的。

至於這話說得對不對——

明麵上的規則三限定的是“禁止謊言”,那麼隻要能夠自圓其說,就不會被視為異常。

有“總體”二字,她甚至可以說隻比較漢朝極盛和清朝嘉慶時期的國際地位。

這就是個文字遊戲。

【李世民:華夏不斷衰落?】

李世民幾乎是在看到秦念所言時,就立即反問出聲。

他不認為大唐比漢朝衰落。

【秦念:這種事情看聲譽榜不就知道答案了嗎?】

秦念看不到聲譽榜。

不過甲方說了:綜合曆史上的知名度與貢獻值進行排序。

加上常駐組九人肯定是前九,那差不多就知道甲方會怎麼排這個聲譽榜了。

具體排名不好猜,但猜個大概不難。

………

李世民臉色變得極為凝重。

大唐必然強於魏晉,但秦念說的是“總體”,或許是沒有將不在群內的王朝計入其中,那就隻比漢唐。

仔細審視聲譽榜——

李姓竟普遍低於劉姓?

還有更可怕的地方:前百中有許多他不認識的異族名字。

………

趙匡胤承認如今的大宋不如唐也不如漢。

他希望大宋不會比唐朝差得太遠。

但看完趙姓皇帝的排名,這似乎隻是個奢望。

………

大明不可能弱於宋朝。

但剔除大宋,僅比較大明皇帝與漢唐的排名,朱元璋不得不承認“總體衰落”的現實。

將曆史上不曾出現的皇帝名字羅列出來,不難看出——

大明,亡於姓氏為愛新覺羅的異族!

………

對於漢朝皇帝來說,他們無法推斷後世的王朝是怎麼回事。

但秦念之言沒有被天幕認定為“謊言”,且後世的皇帝無人予以反駁。

在他們眼中這就是事實。

總體不斷衰落?

何故?

【劉徹:朕以外儒內法治世,何故至此?】

劉徹已顧不得“外儒內法”不應宣之於世。

自他以後,華夏衰落。

秦念還將衰落的緣由指向“儒家治世,百家凋零”,這等同於將華夏衰落始於他!

【秦念:儒皮法骨,但儒家不甘心隻當一張皮。】

【秦念:董仲舒的“春秋決獄”,就已是儒以侵法。你沒在意,也不在乎。】

張湯盯著天幕之言,感受到徹骨之寒。

他幼年審鼠,是天生的法家。

卻不敢以法家自居。

陛下崇儒,他為了迎合陛下的喜好,主動學習《尚書》《春秋》。

董仲舒老病致仕之後,他又多次被陛下派遣去尋董仲舒,問他朝堂政議的得失。

在這數次拜訪董仲舒的過程中,他整理出《春秋決獄》。

可陛下治世,竟是“外儒內法”。

他領悟錯了,致使儒以侵法,百家凋零,華夏衰落。

他竟讓陛下蒙塵!

【劉徹:儒家就如此不堪?】

劉徹的朝堂上,儒臣很多。

此刻已是跪倒一片,禦史大夫張湯也在不斷叩首請罪。

劉徹赦張湯之罪。

大漢的法家,已經不多了。

百家凋零。

【秦念:朕隻看結果。】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