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6章
秦念沒有詳細解釋儒家的功過。
她扮演的是“囂張霸道”的後世皇帝,又不是百家講壇的主講人。
天幕這森冷的五個字,將所有儒生的不忿堵在喉嚨裡。
儒家治世,華夏衰落。
沒有比這更嚴重的過錯!
百家凋零,也意味著儒家無法將罪責推給其他學派。
………
群內的皇帝,聲譽排名都不低。
都算得上明君。
遵從儒術的後果是華夏之衰,這是任何明君都不願意承擔的罪責。
劉秀不斷按揉額角。
不尊儒術,又該如何治國?
天意既然透露後世之事,又為何要限製不得議與武帝無關之事?
以至於他對秦唸的詢問,都被規則所阻!
………
作為後世之君,李世民看得更遠。
秦念既言分封為無能之君,又惡儒家致華夏之衰。
始皇帝以為秦能萬世,卻二世而亡。
倒是“無能”的漢朝存四百餘年。
觀秦念之言,可知後世皆以儒治國。
秦念通曉曆史,清楚秦漢興衰,卻毅然再啟法家治世。
其自負可見一斑。
秦念也有資格如此自負。
儒家延漢四百年,是民心之故。
荀子有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秦念重啟法家,卻穩居民心榜首。
法家之危患,已被秦念化解。
李世民急切想要知道秦念是如何為之,但無論他怎麼詢問,都未能繞過規則的限製,連“劉徹應如何治國”都被天幕所阻。
反而得到天幕對規則二的補充:
“不得詢問與話題無關的人事物。”
顯然,“劉徹應如何治國”的意圖過於明顯,未能繞過規則限製。
【武曌:春秋決獄有何不妥?】
論揣摩規則,武曌是群內所有皇帝之最。
她是最快繞過規則限製的皇帝,但秦念卻沒有立即作答。
是被規則所限製?
………
秦念沒立即作答的原因很簡單。
她認為可能跑題了。
這個皇帝聊天群顯然是要沉浸式解決甲方的意難平。
先前提及儒家致使華夏衰落,是為了論證“主父偃的死與儒家排外有關”。
但繼續討論春秋決獄,就有水時間的嫌疑。
合約上寫的工作時間為每日四個小時,高達五百的時薪,她哪敢摸魚?
於是她敲了甲方的聊天窗。
【甲方:不違反規則。】
那就沒問題了。
甲方不覺得這是跑題,那就不是跑題。
【秦念:春秋決獄的核心,是用儒家經典來釋法判案,強調論心定罪。】
春秋決獄,也叫引經決獄。
用儒家經典來釋法判案,是指符合三綱五常倫理準則的,就予以輕判甚至不判;違背三綱五常的,就予以重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親親相隱。
而論心定罪,指的是根據主觀動機來判斷是否構成犯罪。
看起來很先進,居然還會區分主觀善惡意。
然而人家的具體原則是“故《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誌善而違於法者免,誌惡而合於法者誅”。
主觀是善,違法可免。
主觀是惡,合法可誅。
秦念對此的評價是:
儒家怕不是有什麼大病?
【劉秀:有何不可?】
劉秀怎麼積極起來了?
之前討論劉徹的軍政,劉秀基本不說話。
怎麼說到儒法相關,他就這麼積極?
他拿的是什麼人設?
秦念回憶曆史上的劉秀:堪稱封建帝王中的完人。
連龍豬鳳都踩過坑的繼承人問題,劉秀也交出了相當優秀的答卷。
春秋決獄……
是因為劉秀對官吏的管理相當嚴格,所以會著重詢問法製建設?
說得通,這應該不是針對她的坑。
【秦念:春秋決獄,用春秋時期的典籍判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後的案件,何愁華夏不衰。】
秦念絲毫沒有掩飾其揚法貶儒。
如今所說的這段話,顯然與商鞅的主張相同:
“當時而立法,因事而製禮”,反對“法古”、“循禮”。
劉弗陵年紀最小,也最沉不住氣。
【劉弗陵:儒家仁政之說,曆經數百年亦為治國良策,可緩民之疾苦。難道數千年後,先賢之言就會與民有害嗎?】
“你幾歲”三個字都敲出來了,秦念又趕緊給刪了。
好險,差點違規。
問劉弗陵的年齡肯定違反規則二。
【秦念:你先問問你爹,他用的儒學跟孔孟之說是一回事嗎?】
董仲舒:“……”
扭曲了多少孔孟之說,他自己最清楚。
但儒家想要得到君王的重用,就隻能變。
想到這一點,董仲舒驚出冷汗。
不是恐懼於篡改孔孟之說被後世秦皇點出,而是“變”之一字。
他為了儒學之興,故而變儒。
可春秋決獄,卻是以數百年前“不變”之經典來決斷對錯!
【劉弗陵:賢良之士皆言阿父嚴刑峻法有違仁君之道。】
劉弗陵不是突然就不怕被劉徹厭棄、以至於連累阿母與尚未出生的自己。
而是除了“為人子”,他還是人君。
作為幼年登基且早慧的君王,他知道所有人的話都不能儘信。
此問,不是反駁秦念之言,不是指責先帝。
問的是“賢良之士”所言的對錯。
這關係到他將要如何治國。
【劉徹:哪些“賢良”之士?】
劉據端坐在阿父身側,隻覺寒意陡生。
阿父怒了。
劉徹確實極為憤怒。
因為他發現了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
他以霸王道雜之作為治國之道,但儒家大賢卻不會這麼教導後世皇帝。
“你在儒家獨大的後世,名聲可不怎麼好聽”。
這個後世,竟是從劉弗陵就開始了?
是啊,他當太子的時候,除了儒家大賢的教導,還有先帝親授為君之道。
劉弗陵八歲繼位,誰能教他帝王之術?
儒家又怎會甘心隻當一張皮?
【劉弗陵:規則所限,不能言。】
秦念恍然大悟。
難怪甲方要設定“不得提及與話題無關的曆史事件”這麼奇怪的規則。
想必既是限定話題,免得群聊變成吵架大亂鬥。
也能用來略過曆史上沒有明確記載的事情。
漢昭帝時期最出名的事件是“鹽鐵之議”,這場大議的重點就是討論漢武帝的內外政策。
大議中桑弘羊堅決捍衛漢武帝的政策,與全盤否定漢武帝的六十多個儒生展開激烈的辯論。
這一年劉弗陵隻有十四歲。
“賢良之士皆言阿父嚴刑峻法有違仁君之道”,說的極有可能就是這場“鹽鐵之議”。
六十多個賢良,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不多。
這場辯論以桑弘羊受挫結束,次年他因被牽連進燕王劉旦謀反案被族誅。
【秦念:孔子必然支援分封反對郡縣,這麼喜歡法古為什麼不放棄郡縣製回歸周朝那樣的分封?是後世的皇帝們不喜歡嗎?】
除卻嬴政之外,所有皇帝都無言以對。
就是不喜歡。
見史書上始皇帝如何掌天下之權,後世的皇帝又有誰還能接受周天子的“垂拱而治”?
【秦念:到法製一道,卻變成春秋決獄,可笑。】
【劉弗陵:朕受教。】
劉弗陵得到答案:
儒家賢良之言,果然不可儘信。
儒生“不喜歡”先帝之治,故而極力言先帝之過錯。
【李世民:子誤傷父案,依漢律,“毆父也,當梟首”。董仲舒以《春秋》之義論君子原心,赦之。秦皇,朕以為救父卻被梟首不妥,不如赦之。】
秦念不由得讚歎群聊成員扮演的嚴謹性。
李世民的論點就比未成年劉弗陵有水平多了。
子誤傷父案,指的是父親跟人爭鬥,被人用佩刀刺傷,兒子拿木棍救父,卻不慎誤傷父親。
按照漢律,毆打父親是死罪。
而董仲舒引用許世子止弑君案,為這個兒子脫罪。
《春秋》記載許國世子止送藥給他爹許悼公,許悼公喝藥後死去,記錄為“弑其君”。
《春秋公羊傳》解釋此事:“葬許悼公,是君子之赦止也”,即《春秋》記錄“葬許悼公”這件事,是赦免了許世子止。
那麼根據本心,兒子毆父的本意是救父,也應當被赦免。
這是春秋決獄的經典案例。
唐太宗講述這個案例,是在反駁她先前說春秋決獄中的“論心定罪”不妥。
但這一點說服不了秦念。
【秦念:律法定刑不當,就應該修改律法:過失毆父,輕罪或無罪。】
【秦念:春秋決獄,損害的是律法的權威。是善是惡,誰說了算?張湯給顏異定的腹誹罪就是跟儒家學的論心定罪。】
大農令顏異震驚地看向張湯。
腹誹罪?
當初竇嬰田蚡相爭,田蚡給竇嬰定的罪名就是“腹誹而心謗”。
此罪極為嚴重,當誅!
所謂腹誹,就是未發於言。
都沒說話,定腹誹罪不就是無**證、憑心而論嗎?
顏異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顏回的第十一世孫,當然修習儒學,也當然讚同春秋決獄。
可被張湯強按腹誹罪,顏異才意識到論心定罪有多麼荒謬。
【劉徹:顏異因何事被定罪?】
大司農位列九卿,劉徹當然想知道這個重臣又是怎麼死的。
劉弗陵有點不忍看。
阿父不該問這個問題。
【秦念:元狩四年,國庫空虛。你與張湯研發白鹿皮幣,一張四十萬錢強行賣給王侯們勒索錢財。顏異對此表示異議,得罪了張湯。兩年後,張湯以腹誹罪將他處死。】
【劉徹:……】
漢武帝時期的王侯們:“?!”
今歲,陛下就要以一張四十萬錢的白鹿皮幣勒索他們?
但就算知道是勒索強賣,也沒有誰敢不買。
難道要去造千古一帝的反嗎?
淮南、衡山、江都三王密謀造反,相關人等全被張湯治罪,連陛下想要寬赦的嚴助和伍被都沒能脫罪。
誰還敢忤逆陛下?
同樣令他們無法接受的是:
黔首看到國庫空虛,而陛下選擇勒索王侯來充實國庫時,陛下的民心竟然又上升了十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