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53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53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劉邦:顯靈傳國必非朕所為!】

劉邦當即否認。

“子弄父兵,
罪當笞”可以當是他所言。

但他絕無可能傳位王莽此人!

澄清之餘,劉邦也隻得感慨天命之說果真後患無窮。

當年他以赤帝子斬白蛇假稱天命,王莽篡漢假稱天命就編造是他顯靈傳位。

【劉徹:……】

劉徹切齒,
立即下令召董仲舒入長安。

此前秦念曾言董仲舒可於“紀念鈔”中書寫銀鈔,劉徹不願讓其書寫,故而沒有征召他。

如今他後悔了。

假如董仲舒就在眼前,劉徹就可以直接質問於他:

“你所謂的天命,就是讓王莽這等致使‘漢家百姓死者數千萬’之人得以篡國?”

此刻的董仲舒長歎一聲。

得知明儒走到何等地步時,他就明白自己大錯特錯。

【秦念:對了,忘記告訴你——劉小豬,劉秀是你兄弟的後人,不是你的後人。】

【劉秀:……】

劉秀隻能感激秦念沒有將五世祖劉發之名道出。

雖說早在武帝元光六年時,
五世祖就已然離世,
諡為長沙定王,
且高祖父劉買並非襲封爵位之人。

但秦念若是說出五世祖之名,劉秀清楚彼時的高祖父極有可能受到牽連。

【劉徹:!!!】

劉徹雖然怒極,但沒有於天幕出聲。

王莽篡漢,西漢已亡。

劉秀以遠支宗室的身份複漢,
已是萬幸——

可劉徹依舊盛怒!

“陛下息怒,
既有天幕點出社稷隱患,
此世定不會有王莽之事。”

衛青連忙勸慰陛下。

【秦念:王莽篡漢時,獲得無數儒生的支援。倒也不奇怪,這幫儒生本來就是誰得勢跪誰,“去亂存祀為仁也”嘛。】

建武年間的儒生曾以宋明儒生為恥。

此刻被譏諷“誰得勢跪誰”,部分儒生被罵得低下頭,
也有部分儒生不滿秦唸的指責,
尤其是經曆王莽篡漢的那部分儒生。

他們不是支援王莽,
分明是王莽偽作謙恭欺騙了他們!

王莽曾經行為恭謹,禮賢下士又清廉儉樸。

他的兒子王獲殺了家奴,王莽還大義滅親。

儒生隻是不知王莽狼子野心才為其所蒙騙,怎能說他們是“誰得勢跪誰”?

王莽篡位之後,也有彭宣、王崇、邴漢等人辭官歸鄉!

“辭官的儒生有多少人,臣服王莽的儒生又有多少人?”

曆經七次天幕,已有不少人知道該如何應對儒生的狡辯之詞。

【秦念:至於王莽所建新朝的覆滅——西漢末期這個爛攤子,王莽這個真信儒家學說、試圖複周禮治國的蠢貨救不了。】

【劉秀:若是秦皇,會如何救世?】

早在秦念說出土地兼並是如何致使王朝覆滅時,劉秀就已經代入西漢末年。

土地兼並嚴重、地方豪強林立、蠹蟲庸官滿朝、災禍不斷、流民四起。

兩年後自己度田都遭遇“群盜並起”,西漢末年的漢帝就更加無力度田,更無法遷徙豪富。

若無天幕則難以解決土地兼並,天災必起民變。

可觀秦念此言,似是認為西漢末年還有救?

【秦念:唯有一策:分田地。】

【劉秀:……井田製?】

劉秀遲疑。

王莽同樣采用分地之策,但秦念早就說過井田製無法施行。

為何她給出的辦法還是分田地?

【秦念:王莽的井田製是妄想權貴豪富主動交出土地,但朕不會有這種妄想。】

【劉秀:若無天幕,強迫地主交出土地,隻會引發流民四起。】

劉秀越發不解。

這都是秦念說土地兼並之害時所提及的危患。

為何此時秦念又不怕生變?

【秦念:王莽篡漢之後,曾主動挑起與多方異族的戰爭——也隻有正統儒生才會這麼推崇“複周禮”,不顧當下的現實,非要把漢朝封的異族王在名義上改成侯。】

《中國人口通史》認為,王莽挑起對外戰爭,是因為托古改製的失敗加深了社會矛盾。

為了緩和國內矛盾,王莽故意發動戰爭,想讓丁壯人口大量死亡,使人民疲於奔命,無暇謀反。

但如果隻是為了減少人口,最佳的做法其實是隻挑起和匈奴的戰爭,在戰爭中消耗人口。

還能開疆拓土,為自己積累聲望,沒必要挑起多方戰爭。

“貶句町王為侯;西出者至西域,儘改其王為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單於印,改漢印文,去璽曰章……單於大怒,而句町、西域後卒以此皆畔。”

這更像是王莽盲目複周禮的舉動——

周禮隻承認周天子為王。

………

東漢及之後各朝的儒生不得不直麵現實:

其禍甚於桀紂的王莽在後世看來,就是儒生。

不是他們不認,就可以撇開關係。

【劉秀:……何意?】

劉秀不明白此前還在說“分田地”一事,為何秦念突然又轉到王莽主動挑起外戰。

但他沒有懷疑秦念在轉移話題,而是認為自己沒有理解秦念之意。

已經過去七個話題,發言最為積極的秦念絲毫沒有掩飾過她的性情與能力。

如果西漢末年就是無解之局,秦念隻需答“朕也救不了”即可。

既然秦念覺得能救,就必然有可行之策。

【秦念:王莽能夠發起外戰,就足以說明此時的朝廷還能夠召集數十萬人的軍隊。】

王莽“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與匈奴對峙,但這三十萬人並沒有與匈奴決戰。

因為王莽認為應該等到三十萬人都到齊了,再跟匈奴決戰,“先至者屯邊郡,須畢具,乃同時出”。

結果邊境地區無法提供軍糧,調動郡國糧食又銜接不上。

最終“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由於缺糧經常搶掠百姓,致使“北邊虛空,野有暴骨矣”,到王莽身死都沒和匈奴決戰。

同時,王莽還征發二十萬人擊句町,“軍糧前後不相及,士卒饑疫,三歲餘死者數萬”。

這足以說明王莽在軍事上的無能,正如儒家的外戰外行。

但秦念說這話的重點在於王莽還能夠征召軍隊。

【劉秀:秦皇之意,是以這數十萬軍隊武力逼迫權貴豪富交出土地?恕朕直言,此時各郡縣隻要停止輸送糧食,這些軍隊立即就會轉為盜賊流民。】

劉秀雖然還沒有度田,但此前劉炟就說過“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

這還隻是度田。

劉秀自忖他能動用的軍隊與國家財政,遠勝於王莽。

縱然是他,在沒有天幕的情況下,也隻能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且不能追究形同反叛的郡國大姓。

倘若王莽強行度田,其結果……

【秦念:朕的意思是以這數十萬軍隊為基礎,將詔令傳遍全國。發動所有底層百姓殺豪強,分田地,賤籍全部歸良,債務一筆勾銷。勝則山河重整,敗則加速亡國。】

【劉秀:!!!】

劉秀看著這段驚世駭俗之言,隻覺寒意刹那間籠罩四肢百骸。

此刻他甚至後悔詢問秦念救世之策——

這分明是秦念造反的倚仗!

陳勝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掀起秦末大亂,此言還隻是引動野心,舉世反秦的根源在於秦之苛政。

可這“殺豪強,分田地”,卻足以動搖任何王朝的根基。

尤其是土地兼並致使百姓流離失所之時!

………

各朝豪強在此刻色變。

此前看秦念說“分田地”,他們對這個後世秦帝不免生出些輕蔑之意。

若無天幕作祟,各朝豪強必然不會輕易被皇帝遷徙他處。

這“分田地”之說,隻會如王莽的井田製一般淪為空文。

可他們怎麼也沒想到,秦念分田地的方法,居然是“殺豪強”?!

一旦皇帝承諾殺豪強就將土地分給百姓,屆時各地的盜賊流民,究竟會將矛頭對準皇帝,還是轉向他們這些地方豪強?

“賤籍全部歸良,債務一筆勾銷”——這更是掘他們的根!

所有奴婢、家仆、佃農、私兵,全都有可能叛離!

………

看著“重整山河”一詞,嬴政知道秦念應是憑借“分田地”之法重得天下。

秦唸的《告天下百姓書》,就應是與此相關。

“勝則山河重整,敗則加速亡國”——

秦念這句話,甚至可以理解為“勝則山河重整,即便是敗,也當讓異族王朝加速亡國”。

此為霸道。

【朱元璋:朕甚是欽佩。】

若是以往,朱元璋看到秦念此言,隻會勃然大怒。

可如今他已經記起自己也曾是布衣。

恨貪官汙吏,恨地主豪強,恨至親歿於饑疫,恨貧不克葬。

哪怕秦念此言借天幕傳遍各朝,則土地兼並嚴重的王朝中後期,恐怕就要“加速亡國”。

亡明的異族,其姓氏為愛新覺羅。

這七人的聲譽排名最低的也在中遊,顯然這個異族王朝遠未到王朝末期。

秦念能夠在此時重整山河,必是藉助這“殺豪強,分田地”之說。

朱元璋不得不為之讚歎。

【秦念:農民均田之說,起源於你朝末期的農民起義。】

“殺豪強,分田地”是學自管理員的“打土豪,分田地”。

但秦念不好在皇帝群用這位的原話,所以改了前三個字,並將起源追溯至明末的農民起義。

“均田免賦”是李自成造反時的口號。

曆朝曆代為了抑製土地兼並,大多都有“均田”舉措。

但這種舉措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農民,而是統治階層想要收取更多賦稅。

明末的“均田免賦”是農民起義思想的一次重大進步。

雖然這一政治綱領未能得以實現,但依舊有著重大的曆史意義。

秦念隻說均田不說免賦,是因為在生產力不足的情況下免賦,隻能算是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當時過於超前。

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製度》在均田上更進一步:

“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醜田,好醜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但在賦稅製度上同樣過於超前,一切財物歸公,走的是“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絕對平均主義。

秦念突然想到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生於嘉慶十八年,按甲方給的人設,理論上秦念甚至能見到幼年的洪秀全。

【朱元璋:定是百姓活不下去,方有此言。】

朱元璋已經明白,想方設法阻止百姓起義並沒有意義。

倘若百姓活不下去,再怎麼設防也無濟於事。

大明亡國不在於農民起義,而在於朝廷治政無能,致使民不聊生。

朱元璋隻歎“起義軍中沒有劉邦這樣能夠整合各方勢力的政治家,讓異族入關撿了漏”。

【秦念:劉秀,你看朕說的這一策,是否可行?】

秦念推演在嘉慶年間造反,唯一能夠成功的辦法就是“殺豪強,分田地”。

嘉慶皇帝死後就是道光皇帝,而洪秀全是在道光三十年建立太平天國。

可見此時的百姓早就苦於土地兼並以及繁重的賦稅。

而放在西漢末年,這個辦法就算救不了西漢,也能讓扒權貴豪富幾層皮。

【劉秀:秦皇大才。】

【劉秀:借天幕之利,朕可以遷移豪富來抑製土地兼並,但朕無法確保後世所有漢帝會堅持遷徙之政。秦皇可有根治土地兼並之策?】

“殺豪強,分田地”之說已經傳遍天下。

唯有土地兼並問題得到遏製,農民不失地,賦稅不嚴苛,才能防止有心之人以這六字掀起動亂。

但劉秀隻能確保自己治下能限製豪強。

劉莊劉炟或許也可以。

但劉秀無法保證後世不會出現元帝那樣“以德治國”的皇帝。

那就隻能再問根治土地兼並之策。

【秦念:這就關係到賦稅製度,等下一個話題再說。】

下一個話題肯定是祖龍的話題。

秦念把官製改革、賦稅製度、戶籍製度全部都挪到祖龍話題,是因為這些內容相互關聯,無法拆開來說。

而秦朝作為第一個王朝,是最好改革的王朝。

祖龍對方士毒丹沒有反應,秦念有理由懷疑他的時間是大一統不久。

那就更好改了。

【劉秀:……】

劉秀想起十日前他問秦念是否要恢複宰相之職,秦念也是這麼回答的。

不同點在於當時還無法確定需要多久才能獲知答案。

但現在可以確定,十日後必然可以提及。

【秦念:你問朕西漢亡國的原因,朕說完了。那就該你來回答朕的問題。】

秦念看了眼時間,距離下班果然還有不短的時間。

但現在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話題,秦念隻能開始作總結。

這次的答疑時長將會是最長且最煎熬的一次。

群裡的設定是每次話題算作間隔十天,那麼每隔一個話題,各朝施行的新政就越多。

隨著施政時間的延長,出現的問題也就越多且越難解答。

但秦念沒辦法,劉秀的人生真的很像是開了掛,意難平極少。

除了意難平少以外,槽點也非常少——槽點少意味著話題度低,群裡這九個常駐皇帝中,劉秀在網上的討論度最低。

她隻能自我安慰:

答疑時同事們會透露根據群聊內容修改的劇本,參與度和成就感拉滿。

【劉秀:秦皇請講。】

劉秀迅速思索自己做錯了什麼。

更換太子沒錯,陽兒的確是更合適的繼承人。

廢後……以太子生母為皇後,此於社稷有利。

對外戚的厚待已經被秦念指責過,她應當不會再提。

自己未曾像朱棣那般改史,也應不會出現那些不堪入目的野史。

難道是尚未發生的未來之事?

【秦念:你真的會召喚隕石嗎?】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