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54章
【劉秀:???】
劉秀設想了各種秦念可能會問的問題,
卻唯獨沒想到會這麼奇怪。
考慮到秦念不信鬼神也不信天命,劉秀認定這個問題是在譏諷於他。
但這召喚隕石之說究竟從何而來?
難道是陽兒給自己編造偽史?
【秦念:史書記載昆陽之戰,你以三千人勝百萬新軍,
後世戲稱是你召喚隕石砸王莽的軍隊才得以取勝。】
王莽“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將兵百萬,其甲士四十二萬人,五月,到潁川,複與嚴尤、陳茂合”,按《後漢書》這個記載,新軍其實還不隻百萬。
當然,隻看數字就知道,這不可能是真的。
《資治通鑒》也覺得不可能,
修正為“定會者四十二萬人,
號百萬”。
但說實話,
四十二萬人也不可能。
西漢末年的財政情況已經很不樂觀,王莽建新朝後,聚三十萬人到北疆,一年都沒湊齊人,
且軍糧運送不及。
再經過王莽的托古改製失敗、改幣製失敗、五均六筦失敗、征句町失敗……
秦念覺得這四十二萬還得打個對折,
二十萬——甚至這二十萬裡還得包括後勤民夫。
“時莽軍到城下者且十萬,
光武幾不得出”,這話水分也很大。
昆陽城小,周長約四公裡。假如真有十萬人圍城,那就是平均每米有25人盯防,劉秀很難趁夜帶著十三騎逃出去征調援軍。
這十萬人也該打個折,
正如東漢王充的《論衡》所說“王莽遣二公將三萬人,
戰於昆陽”。
【劉邦:秀兒,
你竟有如此武功?】
劉邦一看就知秦念言為戲謔。
倘若劉秀真有三千勝百萬之能,韓信尚不及也,“兵仙”之稱當易主纔是。
秦念又怎會在論帝王能兵者時隻提李世民與朱元璋,而不論劉秀?
不過劉邦也看出昆陽之戰必是大勝,後世才會是“戲稱”。
【劉秀:……百萬是虛數,昆陽之外的新軍僅數萬,且新將王尋、王邑皆不知兵,朕方有此勝。】
劉秀很是無奈。
“戲稱”一詞足見後世也不信他以三千勝敵百萬。
高祖皇帝同樣是在戲謔於他。
他若能戰至此,劉玄殺他長兄劉??之後,必不可能容他。
但史官僅記載王莽號稱的“百萬新軍”,沒有標注真實軍力,確有擡高自己的嫌疑。
當初劉秀領步騎千餘在距離新軍四五裡處列陣,王尋、王邑輕視於他,隻派數千人出戰。
劉秀奔襲上前斬首數十級鼓舞士氣,連勝後士氣大振,將戰線向前推進。
這時劉??攻下宛城已經三日,但劉秀並不知情,就派人假扮成宛城的使者拿著假的書信報昆陽城,假裝遺落寫有“宛下兵到”的書信讓王尋、王邑得信,來擾亂其軍心。
劉秀再以數戰連捷之勢,領三千敢死的勇士衝擊新軍中堅亂其陣腳,昆陽數千守軍也鼓譟而出內外夾擊。
新軍因此潰敗。
【秦念:當真與隕石無關?】
【劉秀:當真無關。朕赴定陵縣、郾縣征集援兵時,昆陽城確實有流星墜營,但並未造成新軍死傷。】
秦念就是在逗劉秀。
《後漢書》記載得很清楚:“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雲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
其實這話更像是編造出來強化“天命”之說,意指王莽被上天厭棄,劉秀纔是天命所歸。
但劉秀的扮演者將其解釋為確實有異常天象也行:
晚上落流星,隕石還沒落地就被空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氣化;白天的“雲如壞山”就是積雨雲壓境,剛好解釋了劉秀與新軍決戰時遭遇的暴風雨。
“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
昆陽之戰的勝利,應該歸功於漢光武帝的勇武與智謀,而不在於天象助他。
畢竟遭到暴風雨橫掃的也不止是新軍,劉秀的軍隊同樣是頂著惡劣的天氣作戰。
至於隕石召喚術,昆陽城外落隕石的時候,劉秀並不在昆陽,而是在調集援兵的路上。
【秦念:這麼看來,還是“銅馬帝”之稱更為寫實。】
漢光武帝被稱為“位麵之子”“大魔導師”,除了隕石異象以外,另一個比較出名的異象是“遇河結冰”。
這個異象既可以說是異象,但其實也能理解為寫實:
“至呼沱河,無船,適遇冰合,得過”,這看起來就很像老天都在幫助劉秀。
但緊接著就是一句“畢數車而陷”。
這時劉秀被更始帝派去出巡河北,碰上劉林擁立王郎稱帝,沒有兵馬的劉秀被追殺得無路可去。過河時無船但河結冰,但車隊隻過去幾輛就陷入冰中。
“遑惑不知所之”的時候,有白衣老父給劉秀指路:
“努力!信都郡為長安守,去此八十裡。”
劉秀前往信都,“信都太守任光開門出迎”,劉秀得以在附近縣城招收四千兵力,此後在征戰中收取降卒及各地勢力的歸附,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
等到誅殺王郎,在河北站穩腳跟,劉秀就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自立門戶。
這“銅馬帝”之稱,就是劉秀自立門戶之後擊敗銅馬、高湖、重連等農民軍,收編數十萬人後得到的稱號。
其他像是劉秀起兵階段望氣者覺得劉秀當為天子、稱帝前有人送來赤伏符就屬於常規套路,既沒人信也不出名。
至於網傳王莽因為赤伏符中的“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追殺叫做劉秀的人,導致改名劉秀的劉歆被殺,就純屬謠言。
劉歆改名劉秀是避諱漢哀帝劉欣,“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劉歆的死也不是因為他改名,而是他想要謀反被王莽發現,被迫自殺。
謠言出處是漢靈帝時期的應劭註解《漢書》時,把劉歆的改名和赤伏符強行聯係到一起。
【劉秀:此稱屬實。】
作出回答後,劉秀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秦念不是在詢問真假。
這是秦念越過了怒斥皇帝過錯的階段,在論述他的功績。
劉秀依舊謹慎。
他擔憂秦念隻是一反常態,從先貶後褒改為先褒後貶。
劉秀隻能確保自己的過往問心無愧,卻無法確定自己的未來是否行昏聵之事。
正如董宣之事,他雖沒有鑄成大錯,但終究也有不妥之處。
【劉邦:何謂“銅馬帝”?】
作為被譏諷過編造神異的皇帝,劉邦當然好奇被秦念稱為“寫實”的“銅馬帝”是如何得來。
那三千敵百萬的隕石之說是假,秦念沒有多加譏諷。
應是劉秀並未刻意篡改史實,隻是未註明敵軍準確的數量,故得後人“戲稱”。
【劉秀:得銅馬等軍歸降,故被稱為銅馬帝。】
【劉邦:哦。】
劉邦頓時興致略減。
原來是與神異無關的稱號,難怪會得到秦唸的認可。
【秦念:劉秀是在擊敗各軍後迫使他們投降。這數十萬農民軍歸降後很是不安,即便他將各農民軍的首領封為列侯,這些人依舊感到不安。】
【秦念:劉秀就讓這些人各自歸營統領軍隊,自乘輕騎巡視各部陣地,得諸降將歸心:“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於是關西人稱他為“銅馬帝”。】
【劉邦:采!】
劉秀的回答過於簡潔,而秦念所言卻是將劉秀的魄力儘數道出。
迫降數十萬軍,已是極為難得。
輕騎巡撫,儘得民心,更是儘顯劉秀作為帝王的魄力。
此子肖似乃公!
不僅劉邦為之喝彩,劉秀的民心也驟然上升。
隻是劉秀的民心本就一直在上漲,初入群時還隻是中遊,到今日話題開啟,就已經名列前二十。
故而這次上升也隻是上升三四個名次。
【劉秀:承蒙誇獎。】
劉秀不是喜好耀功之人。
故而高祖皇帝問起時,他隻是簡單地解釋稱號的由來。
秦念說得這般詳儘,劉秀知她是在助他收攬民心。
得民心,施政會更加順遂。
民心在七十日間不斷上升的劉秀對此深有感觸。
【秦念:昆陽之戰後,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政權攻入長安殺王莽時,你被更始帝派去招撫河北。你在河北攻破邯鄲後,更始帝封你為蕭王,想讓你再次交出兵馬,你就此與他決裂。】
【劉秀:……的確如此。】
劉秀又不知道秦念為何說這段話。
高祖皇帝未曾問起,民心也不會因這段話有所變化。
但秦念說話總有其目的。
劉秀猜測或是史書記載有不明之處,正如“三千擊百萬”引發“召喚隕石”的誤解。
以為秦念是在詢問此事真假,劉秀猶豫著給出肯定的答複。
【秦念:你受降銅馬等農民軍後,開始攻取赤眉軍所占據的城鎮。這時赤眉軍入函穀關與綠林軍交戰,你趁著混戰派鄧禹堵住赤眉軍的退路,在外不斷攻城略地,兵鋒直指洛陽。】
【劉秀:……是。】
這次的遲疑,則是劉秀懷疑秦唸的目的是嘲笑他的敗績。
他攻打尤來、大搶、五幡時,不斷取勝故而一路追擊,但於順水北邊交戰時,大意輕進,反而被敵軍所敗。
劉秀被敵軍追擊,短兵相接時失馬,他隻能往高坡上跑。
好在遇到突騎王豐將馬讓給他,劉秀扶著他的肩膀上馬時,還回頭笑著對耿弇說“幾為虜嗤”。
之後耿弇不斷射箭退敵,他們才得以脫身。
這場戰敗致使數千士卒身死,軍中以為他死了,軍心動搖,數日才定。
好在敵軍雖勝,還是害怕劉秀的威勢,也不知道劉秀軍中的情況,到晚上就退兵了。
劉秀懷疑秦念將話題引到攻打洛陽,就是要提這件事。
罷了,敵軍沒能嗤笑他,現在被秦念於天幕嗤笑,那也是因他輕敵戰敗之故。
【秦念:劉小豬,這赤眉軍攻入長安之後,“焚西京宮室”、“發掘諸陵,取其寶貨”。】
【劉徹:逆賊當誅!!!】
秦念曾說劉秀知道“茂陵遭遇的第一次大規模盜墓”。
但看到自己的陵寢被掘,劉徹還是勃然大怒!
【劉邦:……唉。】
看到“發掘諸陵”,劉邦自忖長陵也應未能倖免。
不過劉邦比劉徹豁達許多。
銅馬軍是農民軍,想必綠林軍、赤眉軍也都是農民起義軍。
百姓活不下去才會這般起義。
是因漢帝未能抑製豪強兼並土地,才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揭竿而起。
………
劉秀保持沉默。
他本以為秦念要譏諷的是自己,沒想到她會從赤眉軍轉到“掘諸陵”。
但劉秀也沒有因此放下心來,畢竟秦念可以兩件事都提及。
【秦念:劉秀於鄗城稱帝之後,先取洛陽並定都,後掃平關中,赤眉軍投降,劉秀免赤眉軍將領死罪。“其夏,樊崇、逄安謀反,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