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8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8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劉弗陵震驚失語。

他今日才知道儒生與權貴豪富的關聯!

………

劉徹亦在此刻肅容。

和劉弗陵不同,劉徹對儒家一直都是用而不信。

但這是他的本能,而不是他知道為什麼不能聽信儒家之言。

………

無數儒生驚恐地看著天幕之言,緘默者無數,狡辯者無數,怒罵者亦不少。

但他們沒有資格讓自己的言論出現在天幕之上。

黔首們大多也聽不到他們的狡辯與怒罵。

………

朱元璋冷冷環視一週,群臣低首。

………

李世民沒有看他的群臣。

他出身於權貴豪富,他知道為什麼。

【劉弗陵:因為言“我的利益受損”,會被阿父族誅!】

秦念點頭。

孺子可教也。

等等,不能入戲太深。

也不對——

日薪兩千,入戲到下班這叫敬業!

【秦念:君王、權貴豪富、平民,是不同的階級。隻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階級間的利益不會完全一致,有時候還會截然相反。】

【秦念:對於權貴豪富而言:皇帝沒了,那就換一個皇帝“效忠”;王朝沒了,那就換一個王朝“效忠”。】

【秦念:尤其是儒家。流水的王朝,鐵打的儒家。】

儒生大多麵無人色。

先前為儒家大興而喜,現在就要麵臨君王的怒火。

劉徹已經被氣笑了。

此前他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儒家治世曆經數百名皇帝!

秦亡,法家跟著式微。

口口聲聲喊著“君為臣綱”“忠孝”的儒家卻是興盛無數王朝!

………

對於多數皇帝而言,儒家各種過錯都可以被原諒,唯有“王朝沒了,換一個王朝‘效忠’”這句話,最是無法容忍。

他們不是沒發現過這個問題,但都以為亡國之因在於前朝無道。

這“道”,就是儒家治國之道。

可當秦念以另一個角度解讀儒家的“效忠”時,他們赫然發現前朝亡國,也可以是因為“以儒治國”。

秦念所言,是對是錯?

【劉徹:朕欲興百家,諸子百家皆可入長安。】

【劉邦:朕亦有此意。】

【劉啟:百家入長安,鄉嗇夫不可限其傳。】

【劉弗陵:朕欲效仿阿父!】

【劉詢:盤纏不足者,一月後由當地縣令遣吏一同護送入關。】

唐宋明三朝還在猶豫秦念所言的正誤。

漢朝各帝卻已經決定再興百家。

儒家之利他們沒看到多少,也不知道各個王朝各自延續了多久。

他們隻知道大漢亡了。

在尊崇儒術之後。

………

秦念出戲了。

這一連串劉姓真的太讓人出戲。

咦?

劉秀怎麼不參與接龍,難道是因為西漢和東漢有壁?

………

劉秀不言,是因為此時的大漢百家已然凋零。

縱然於天幕求賢,亦不能得。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好一個儒家董仲舒。”

此時百家已然凋零,道家雖存卻已無治國之誌。

劉秀雖怒,卻已無可奈何。

不,並非完全無可奈何。

劉秀看向民心榜首。

秦念時期,百家不也隻剩下儒家?

………

嬴政似笑非笑地看向惶恐的儒家博士。

“李斯。”

“臣在。”

李斯恭敬下拜,等候陛下對儒家的決議。

“朕欲建鹹陽學宮,容百家學派。”

李斯驚異,但不敢多言,當即領命。

鹹陽學宮,自是效仿齊國的稷下學宮。

嬴政本傾向於齊思想,但觀秦念多次言及“百家”一詞。

大秦一統,若隻重法家,亦有百家凋零之弊。

秦亡於二世,或許與此有關。

如今百家中縱然多有詆毀他的人,也無法再矇蔽煽動黔首。

居於聲譽榜榜首,嬴政的民心一直在緩慢上升。

即便依舊是十三人中最低。

【李世民:漢武帝時期,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盜賊四起,這不是與民爭利引起的禍端嗎?】

這問題還真是越來越難以回答。

秦念碼字碼了又刪。

漢武帝後期到處爆發起義,確實是因為老百姓的日子沒法過了。

這不能簡單地歸咎於劉徹晚年發癲。

以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他就算不發癲也很難支撐持續數十年的對外作戰。

更彆說後期多次戰事失利帶來的高額損失。

所以還是得怪衛青霍去病死得太早?

………

李世民是刻意轉變話題。

大唐以儒治國已經成為定局,再興百家需從長計議。

讓秦念繼續譏諷儒家之弊,隻會引發社稷動蕩。

………

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盜賊四起。

劉邦從這十二個字中看到了秦末的烽煙。

劉徹的民心也隨著這十二個字飛速下滑,隱有與始皇帝相彙之勢。

但他沒有出言警示劉徹。

大漢沒有因此亡國。

以這些代價造就大漢唯一的千古一帝,使“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劉邦斟了一杯酒,傾瀉於地。

祭生民。

【秦念:村長征青壯與糧草去與經常襲擊村子的盜匪作戰,異攻守之勢重創盜匪,自此村子不再是供盜匪隨意取用的羊圈。】

【秦念:後世卻將血與火中鑄就的不屈之魂視作理所當然,指責村長與民爭利,空耗了太多人口與資源。】

秦念知道這話純屬站著說話不腰疼。

她不是漢武帝治下民不聊生的民,才會偏愛漢武帝,樂於讚頌他的功績。

就像她同樣偏愛秦始皇唐太宗,但要讓她舍棄現代社會穿越到他們治下充斥著尊卑貴賤的封建王朝。

秦念一萬個不願意。

就算是最愛民的唐太宗治下,她也絕不願意。

話又說回來,如果“李世民”隻是指責漢武帝治下民不聊生,她也不會刻意去提劉徹的功績。

但她極其不喜歡“與民爭利”這麵儒家經常舉著的大旗。

………

李世民沒想到秦念會如此作答。

他本以為秦念會繼續談論儒學弊端,不想卻是在為漢武帝辯解。

是因為漢武帝驟然下落的民心?

即便有秦念之言,漢武帝民心下落的速度也僅是略有緩解,排名依舊在不斷下跌。

………

嬴政冷下臉。

他知道秦念口中的盜匪是指匈奴。

此前秦念就提及劉徹最顯赫的戰功是“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羊圈。

這就是秦念對劉徹之前諸朝的評價?

大秦一統,匈奴卻趁中原混戰之時南下,甚至佔領了河南之地,直接威脅到鹹陽。

嬴政早有北征之意,隻是大秦初定,尚需休養生息。

時機未到。

………

劉徹繃著臉,但沒能繃太久。

雖然不喜“村長”之稱,但他早已習慣秦唸的說話方式。

清楚這話就是在盛讚於他!

劉據看著放聲大笑的阿父,突然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民心,仁政,是明君應該在乎的東西。

但阿父誌不在明君。

“供盜匪隨意取用的羊圈”,指的是阿父之前的大漢。

和親,納貢。

即便如此,匈奴依舊屢次進犯。

劉徹的大喜不僅是因為“血與火中鑄就的不屈之魂”如此高的評價,更是因為此言出於秦皇之口。

始皇帝後人、民心榜首的秦皇秦念!

天意為證,出於本心!

【劉徹:知朕者,秦皇也!】

秦念嘴角抽了抽。

雖說這秦皇二字指的是她吧,但劉徹這麼說真的很容易讓她聯想到始皇帝。

真的太出戲了。

看著這六個字尤其是那個感歎號,秦念覺得不太好。

談民不聊生卻忽略民已經很不合適,再看劉徹這驕傲的模樣那就更不合適了。

秦念有點擔心劉徹的劇本走向。

曆史上的劉徹好歹也在晚年下了《輪台詔》,對西域政策略作調整。

從邏輯上來說,要是因為她的誇獎,使得劉徹更加自傲……

秦念果斷給劉小豬潑冷水。

【秦念:雖功在千秋,但過在當代。國庫空虛,還非要跑泰山封什麼禪,還大修陵寢,真當死後還能享樂?朕告訴你,沒有死後享樂,隻有死後盜墓。】

【劉徹:誰敢盜朕之陵寢?!】

劉徹失去了笑容,取而代之的是大怒!

【秦念:史書記載,你至少被盜了五次墓,其中有三次為大規模被盜。另外你就算問出是誰盜的也沒用,你管不到他們。】

比起被盜的嚴重程度,秦念印象更深刻的其實是茂陵附近的修陵人墓地。

官方估計裡麵的屍骨在兩萬具以上。

唉。

封建王朝。

………

被盜五次!

三次為大規模被盜!

劉徹的臉色已經不是難看二字所能形容。

都不用秦念提醒,“大規模被盜”就已經意味著“管不到”。

【秦念:傷治下之民以修陵,先賠上自己的名聲,再讓後世的掘墓者大賺特賺。劉徹,你確定還要這麼做?】

【劉徹:……】

劉徹本該以秦始皇陵自辯,但他很快就意識到秦正是因為傷民過度,才致使二世而亡。

秦念言封禪之過、言修陵之過,看似在指責他的過錯,實則更像是在勸諫始皇帝。

大漢未因這二者而亡,但“戶口減半、盜賊四起”亦是觸目驚心。

這時候劉徹才從盛怒中冷靜下來。

泰山封禪之事,他已然因為“昏君封禪”一事決定放棄。

但修陵……

事死如事生,劉徹現在仍不願放棄死後的享樂。

………

為什麼現在不能北擊匈奴?

因為國庫空虛。

封禪,他本欲行此事。

修陵,從他登基開始就在做。

秦念此言,究竟是對劉徹所說,還是在向他諫言?

大秦因何而亡?

嬴政沉思。

………

修陵傷民之說,觸動的也不僅僅是秦皇漢武二人。

其餘皇帝都有修陵之事。

雖不及秦皇漢武,但必然都會傷民。

李世民現在還沒開始修陵,連唐祖陵都還沒開始修建。

但他深知一旦開始修建,必然傷民。

該如何是好?

【秦念:還有均輸平準。原本是既能提高財政收益、也對百姓有利的措施。你卻沒能限製住官吏腐敗,將原本可以青史留名的善政,給執行成了褒貶不一的朝廷斂財。】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